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褚奕爽 《城乡建设》2009,(12):45-46
《文物保护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使文化遗产得到更有效的保护。通过对文物保护单位细致的实地调研以及对其历史资料的全面搜集、科学考证,准确地把握文物保护单位的本体价值和衍生价值,对其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提出全面准确的保护规划,以达到保护文物,有效地传播文物的价值,使文物能可持续地利用下去。  相似文献   

2.
一、村镇文物建筑的现状 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建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她不仅存在于城市,还极其广泛地分布于村镇。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工作,逐级划分了文物保护单位,拨专款用于文物保护并进行了文物保护立法,使文物保护纳入了正规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然而,村镇现在的文物状况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由于我国遗留的文物数量较大,国家很难花大量人、物力进行全面保护,有很多有价值的文物建筑由于资金等原因不能划为文物保护单位,故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误认识:划为文保单位的建筑是文物,否则则不是文物,甚至可以任意拆除,这一现象在村镇尤为突出。从笔者近年来去过的一些村镇为例,大量精美的庙宇、民居等遭到严重的破坏:有的荒废了,成为  相似文献   

3.
<正>1.国家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重大要求与规划安排2022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40周年。目前,14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与1200余片历史文化街区镶嵌于广袤的国土上,是中华文明成就、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核定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约2万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12万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文物建筑保护和利用的权衡是解决现代社会背景下文物建筑问题的关键。以旅游发展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为受文物保护办法限制而逐渐僵化的文物建筑提出一种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函谷关遗址文物保护规划(以下简称保护规划)是在其参加"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背景下进行编制的,起到了策划申遗配套工程等作用。本文通过新安函谷关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技术和实施经验总结,研究通过有针对性地制定和执行本体保护、保护区划界划与管理、文物利用等策略,使这类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满足我国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和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并协调好文物保护与地方城镇发展关系、确定旅游特色城镇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介绍了龙门石窟文物及生态保护的现状及相关措施,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当地地质状况的措施是搞好风景区文物保护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汪笑梅  种培芳 《园林》2021,(5):42-49
滨水景观作为城市边缘地带,是城市自然资源和生物类别最为丰富的区域,对于城市风貌的打造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其采取生态保护措施能够更好地促进景观环境和谐发展。以兰州黄河风情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勘探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剖析滨水景观类型,探讨现存问题,从滨水景观生态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景观优化措施和生态修复策略。旨在解决兰州黄河风情线滨水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为城市滨水景观发展提供重要的生态保护支撑,探寻现代滨水生态景观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文化遗产却面临很大威胁,因此对其进行相应的保护迫在眉睫,而制定相应的文物保护规划成为大势所趋。在文物保护规划中,文物保护单位的附属文物往往因其在历史、艺术、社会以及科学方面的突出价值而使得对它们的保护在文物保护规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城市蓝绿空间是生态优先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其规划旨在合理构建生态结构与格局,为城市生态保护等提供重要支撑。西安灞渭滨水区域蓝绿体系建设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大事件影响下进行的。赛前建设围绕规划核心区域和公共空间的环境提升,重点打造集文化体育场馆、城市公园、市民休闲广场于一体的城市新名片;赛后持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滨水生态宜居城市。通过分析西安灞渭滨水空间的现状问题、建设目标,总结分阶段实施的要点步骤,以期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引下,从多个维度为类似的城市滨水空间环境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且难度十分大的工作,需要对文物进行勘察,对保护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调整,确保施工工作能满足文物的修缮需要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基本要求。针对当前古建筑文物保护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文物保护注意事项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现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提升我国的文物保护施工水准,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抢救式的三峡库区文物搬迁保护,带来文物与原生 自然环境和伴生人文环境的断裂,造成库区文化遗产的破碎化 困境。针对三峡库区文物复建区的调查与分析,梳理出文物集 中搬迁保护中文物原生空间环境以及伴生非物质文化、相关 历史事件、居民生活关联的破碎化问题,并以奉节夔州古建筑 群——奉节宝塔坪文物复建区为例,基于关联性理论,提出环 境空间重构、文化内涵阐释、事件序列串联、功能更新相容等 整体性保护策略,以期为库区文物复建区及相近文物保护类型 的活态保护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2.
季富政 《重庆建筑》2010,9(12):9-10
从历史原因分析隋唐、宋元至明1000年左右时间里,三峡地区建筑缺乏考古遗址和实物的原因,为研究三峡地区乡土建筑及城镇历史的延续性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现代测绘技术在三峡地面文物保护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给出文物保护测绘特点的基础上 ,介绍了现代测绘技术在三峡地面文物保护工作中的若干应用 ,分析了测绘成果在即将展开的文物保护工程中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峡区域旅游交通规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是由国家旅游局、国务院三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交通部、水利部等六部委共同领导,采取"国家组织、专家参与、地方配合、部门协调、中外合作"的规划编制方式编制的我国第一例跨省区的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该规划旨在通过推动三峡区域旅游的发展,实现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旅游交通作为区域旅游发展的物质载体,将对规划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的引导、支持和保障作用,文章运用现代区域规划方法,在对区域交通现状精确研判的基础上,根据区域旅游发展的要求,提出了长江三峡区域旅游交通的建设目标和规划方案,以实现旅游交通的区域拓展与整合,使之成为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有着丰富的水资源,这是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但近几十年来,水环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全面保护、综合治理三峡库区的水环境及生态环境, 是库区及整个新重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分析了三峡库区水环境现状,探讨了造成三峡库区水环境及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论述了加强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 提出了改善三峡库区水环境及生态环境的一些建议,提出了让碧水再映三峡的生态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严广超  严文乐  赵婕 《华中建筑》2006,24(10):174-176
通过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对三峡地区多元文化中巴楚文化和商贸文化进行重点分析,并总结出在多元文化共同作用下,对三峡地区传统民居聚落及建筑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了新民大街“满洲式”建筑遗存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特殊价值,提出了保护与再利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设计背景 三峡曾经是中国文化宝藏最为聚集的地方之一,在这里,也曾经生活着一代又一代的三峡子民。随着三峡工程的开建,大量的文物古迹都被淹没于水底。许多村庄也面临着被遗弃的命运,失去了往日的生机。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三峡水库175m蓄水,标高只有185m的涪陵白涛旧乌江大桥已不能满足通航要求,因此,该大桥的爆破是三峡清库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环。涪陵白涛旧乌江大桥的成功爆破,为三峡四期蓄水清库工程扫清了最后一道障碍。文章详细论述了涪陵白涛乌江大桥爆破拆除工程中各种情况和爆破参数,为该类情况下的爆破拆除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20.
结合三峡工程库区淹没工业项目拆迁,应用层次分析法,将各种影响项目的因素用定量方式表示,并考虑资源有限性的制约,建立拆迁项目投资优化决策模型,为三峡工程的迁建工作提供一项有效、全面、实用的决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