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传统村落蕴含独特的乡土景观遗产,具有独特的保护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传统村落及乡土景观却日渐消失、衰败,在新农村建设及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过程中缺乏对乡土景观的保护和传承。本文以顾家台村为例,探明乡土景观的构成要素和类别,分析传统村落现状问题,明确乡土景观的发展和保护策略,对乡土景观的保护与传统村落的发展规划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
乡土景观作为传统村落重要的物质和文化载体,在旅游商业开发的冲击下面临着乡土风貌破坏、乡土文化遗失的双重挑战。文章通过分析传统村落乡土景观的价值构成要素,揭示了乡土景观保护对传统村落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建立文化旅游与乡土景观互促机制的基础上,从空间整合、文化传承、时令保护三方面提出面向文化旅游的乡土景观保护策略。并选取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金崖镇永丰村为实证研究案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乡土景观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相互验证表明,乡土景观保护能有效促进传统村落的文化旅游,进而实现传统村落活态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传统村落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对传统村落现状和发展困境的分析,以云和县坑根村为例,研究民宿旅游视角下村落景观的保护与更新策略。浅析其对历史建筑和村落肌理的修复;农耕文化和乡土文化复兴;村落人居环境和旅游景观更新等方面的经验,提出了该村景观资源利用率、社会效益还不够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琳  杨珂 《园林》2022,(7):20-27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地域精神。使游客获得对乡村景观价值的理解和认同,使居民获得对地域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二者对传统村落的主动保护行为,是发展传统村落旅游的重要意义。以云南大理沙溪寺登村为例,通过场所依恋感知量表和景观偏好认知地图等方法对村民和游客的景观感知进行调研分析。结果显示,村民的景观特征感知普遍低于游客,景观依恋感知普遍高于游客;村民与游客都对保留了传统风貌与文化精神的典型景观具有更高的感知与偏好。针对以上问题与发现,从空间规划、游线设计、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提高村民和游客景观感知和场所依恋的策略建议,使乡村旅游能够成为促进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传承乡土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的乡土文化景观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产物之一,它不仅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突出了当时的历史文化进程,还拥有相当丰厚的文化底蕴。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广西侗族的传统村落乡土文化景观遭到了破坏并且在逐渐的失去原貌。为此,主要对传统村落乡土文化景观的界定做了解释,阐述了保护和发展广西侗族传统村落乡土文化景观的价值,以及城镇化背景下保护和发展广西侗族传统村落乡土文化景观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其发展提出了保护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传统村落为景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对象,分析传统村落景观与一般乡村景观和乡土景观的差异,提出了传统村落需要"弱景观"的理论,并定义了弱景观的概念。同时,从整治设计、改造设计、引入适度设计3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在传统村落景观实践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弱景观营造,以及3类景观营造方式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正结合农村调研实录和新村规划实践,剖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传统村落乡土聚落空间大环境与农居空间小环境的互动规律,分析传统村落乡土聚落空间整体格局功能利弊,探讨其生成定位与互动选择。一、传统村落乡土聚落空间与农居空间在传统村落乡土原生态环境里,个体农居的农居本体空间与其所承载的乡土传统文化资源衍生空间,构成农居空间小环境,乡土聚落中的农居空间小环境之间互动,农居空间小环境与乡土原生态环境互动,最终形成整个传统村落乡土  相似文献   

8.
葛晖 《建筑科学》2021,37(9):后插14-后插16
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是河南农业文明的物态表征,也是我国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其空间形态特征呈现带型、环型和团块型,地域文化涵盖了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以及吴越文化,主要由新县、商城县、淮滨县等构成.在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实践中,存在着顶层设计不完善、乡土文化景观衰落、村落环境肌理破坏等问题.因此,应当通过完善村落景观发展管理机制、重塑文化景观肌理、选择合适村落开发模式等手段,对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景观进行整治设计.  相似文献   

9.
葛晖 《建筑科学》2021,37(9):后插14-后插16
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是河南农业文明的物态表征,也是我国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其空间形态特征呈现带型、环型和团块型,地域文化涵盖了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以及吴越文化,主要由新县、商城县、淮滨县等构成.在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实践中,存在着顶层设计不完善、乡土文化景观衰落、村落环境肌理破坏等问题.因此,应当通过完善村落景观发展管理机制、重塑文化景观肌理、选择合适村落开发模式等手段,对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景观进行整治设计.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开展,村落的保护规划及村落的自身发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一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困惑与不足。本研究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入手,以传统村落价值回归、传统村落空间优化思路展开论述。提出基于宏观尺度下的保护传统生态安全格局;基于中观尺度下的延续传统生产景观,深度挖掘农耕文化;以及基于微观尺度下的关注聚落生活景观,指导村庄更新发展。旨在探索更具完整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下对拥有独特文化旅游资源的村庄,在规划编制的思路上应该从"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安居乐业""维续文化""环境宜人""设施齐备"等六方面进行统筹性分析思考。以村庄产业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作为两大抓手,以旅游业结合农业形成产业联动作为村庄产业规划的落脚点,以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功能结构、文化资源保护、景观风貌保护等内容作为村庄建设规划的核心,全方位地对文化旅游型村庄进行规划和建设。  相似文献   

12.
陈怡 《建筑与文化》2016,(3):204-205
城市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对江南传统水乡村落的更新改造产生了严重的冲击,越来越多富有特色的村落在现代化发展中失去它们的历史底蕴与建筑地域文化。本文以文昌村村庄整治规划设计为例,在对该村落历史文化深度挖掘的基础上,利用高铁站“三个圈层”理论确定其功能结构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从自然格局、空间形态、建筑特色等方面探讨保护并重塑村落特色空间的设计手法,为村落改造项目如何合理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孟凡煬 《城市建筑》2014,(33):21-21
本文以邯郸县大隐豹村为例,阐述了目前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景观环境单一和乡土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在新农村村庄景观环境改造中,需重点从村民角度出发来进行设计,并突出村庄景观特色。  相似文献   

14.
金荣 《建筑与文化》2016,(7):146-147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农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及人文环境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消亡的压力,文章运用形态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并以江宁区谷里街道双塘社区大塘金村和黄龙岘规划设计为例,探讨在美丽乡村景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一种保留自然风貌、尊重历史文脉、保护生活的延续性、挖掘村落独特“魅力”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任彬彬  谢超 《建筑与文化》2016,(11):160-161
传统村落有着丰富的自然及历史人文景观,其中蕴藏的生态智慧正是传统村落价值的体现,是村落文化价值认同的根基,也是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下去的内在驱动力。以河北省井陉于家石头村为例,分析研究冀南山区传统村落的生态智慧及其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曹珊  邵珊珊 《建筑与文化》2016,(10):238-239
滇中地区属于高原地区,生态和文化特点突出,城镇化进程较为迟缓,其近郊型村庄建设中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日渐突出。如何确保近郊型村庄建设更好的融入城市建设,并继承和延续滇中地区特色是我们思考的重点,因此滇中地区近郊型村庄建设具有典型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本文选取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的7个村庄进行研究,结合村庄建设的实际情况,归纳了滇中地区近郊型村庄建设在民居建筑特色、公共活动中心、景观风貌和基础设施建设四个方面的问题,通过研究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政策文件及专家学者的观点,总结村庄建设的基本原则,并针对7个村庄规划和建设的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及对策,以期对滇中地区近郊型村庄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房山区水峪村进行调研和测绘,分析水峪村的自然地理、社会文化,原创性地分析其人口构成、聚落空间关系及建筑庭院。无论是对于村落资料整理收集还是古村落保护开发,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顺应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要求,本文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传统村落面临的困境,得出传统村落的传承与发展中人本发展的重要性。然后结合人本发展理论提出了“满足人、依靠人、引导人、装备人、安置人、聚集人”一系列策略,达到满足人的需求、提升村落的活力、传承村落的传统文化的目的,同时为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住居文化的精华不仅仅体现在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中,也体现在普通乡村的一些典型民居中。在普通乡村聚落更新中,有些优秀民居正在面临着被废弃或拆毁的危险。论文以保定市冉河头村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调研和居民访谈,追根溯源,分析了当地民居近50年的演进特点,尝试发掘其生态营造智慧和传统技艺,并提炼出其建筑空间与形态类型,同时提出当地民居的保护策略,试图为传统住居文化的传承提供类型积累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