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李飞 《华中建筑》2010,28(10):113-115
"山顶"是中国园林中营造"起承转合"空间序列中的"合"空间的地宜条件之一。该文提出"巧于因借"山顶的环境条件而营造"合"空间的意境与借景手法,如借景风云星月,"高"接云天;远借风云仙境,似仙似幻;远借缥缈之景,驻足长啸;因高借远,"旷"远之观;弹压控制,远借增添高远等,这些借景意境对现代风景园林中"合"空间的设计具有极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路祥  田朝阳 《园林》2019,(1):70-75
小中见大是中国传统园林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的重要特征,如何在有限面积营造无限之空间体验,创造出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一直是传统园林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文章重拾传统,以留园等江南私家园林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新的视角解读传统园林中小中见大空间手法,提出概念,并试图总结新手法,以期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园林理景手法中具有鲜明的时间追求,借时间而生之景,会令人常看常新,百看而不厌。对时间要素的“季相”、“时相”、“气象”三方面进行了研究,藉以阐述“时间要素”在传统园林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4.
周宏俊  宋霖  黄晓 《风景园林》2018,25(11):23-28
以寄畅园的借景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寄畅园外部山林地造园环境的基础上,剖析寄畅园借景的景观与空间特征,以及这一借景景观与地形环境的关联性,揭示水系山势纵横之间的正面全景与侧面景深的组合关系,并在对拙政园、赖久寺庭园等中日园林布局的例证分析中,展现所隐含的山水因借的布局模式。同时梳理历史文献中关于寄畅园借景的变迁过程,指明园林布局对借景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将借景置于陈从周先生“造园有 法而无式”的论述背景下,考察了关于借景的 “法”与“式”的含义,及其在造园文献及实 例中的表象,并比较了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的 不同情形。可以发现,中国园林的借景可称之 为“有法无式”,而日本园林则发展出借景园 林这一类型以及样式化的造园手法。  相似文献   

6.
“流动空间”在江南古典园林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南古典园林利用“小中见大”,“动静对比”,“步移景异”,“空间序列”等动观与静观相结合的方法,达到时空连续,空间流动的效果,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了“流动空间”这种手法。  相似文献   

7.
借景在传统园林中占据核心的地位,关于借景概念目前有不同的解释,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辨析.本文通过对借景概念历史起源和近现代发展演变过程的整理分析,结合基本字义和借景实例的辨析,借助“属加种差”的科学概念定义方法,分别对借景概念的“属概念”和与同层次种概念的本质属性差别的”种差“进行辨析,最后总结出借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借景概念的明确对正确理解借景、传统园林借景研究的深入开展和传统园林的继承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研究指出中国传统园林的"借景"是以"得景"为目的。通过地宜条件和时宜条件等有利条件的创造与利用,以及对不利条件的转化,来强化人的"得景"感知,实现借景。得景方式的差异,取决于人感受外部事物的5种方式。按照人对园林景物的感知方式的不同,把借景手法分为因视觉借景、因听觉借景、因触觉(肤觉)借景、因嗅觉借景等4种方法。而计成在《园冶》中所论述到的近借、远借、俯借、仰借,大多属于因视觉借景。本文以"风"这一得景主题为例,探讨上述借景手法在园林中的应用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文通过对园林空间的整体性.可感知性和观赏性的分析,从视觉设计.空间序列和空间的生长去探讨园林空间视觉秩序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李飞 《华中建筑》2010,28(4):136-139
"别有洞天"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营造"转"空间的特殊的造景主题之一。该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论述了"别有洞天"的地宜条件的特殊利用,同时提出借"别有洞天"营造"转"空间的造景手法,如框景提示转折空间、加强空间对比等,也提出某些未以"别有洞天"为景名的景点也可以利用上述方法创造"别有洞天"的意境,如加强空间序列的收放对比、起伏对比、转折对比等,这些设计手法对现代风景园林中"转"空间的设计具有极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殷韵 《建筑与文化》2016,(10):189-191
文章在对"荷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以及荷花在景观中的审美特点阐述的基础上,以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荷花园景观设计为例,对项目进行合理定位,尝试将"荷文化"融入景观空间组织设计以及景点设计。旨在让人们游赏、体验中,能够领悟到荷花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促进荷花主题园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时建设 《中国园林》2003,19(5):16-18
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古猗园,在众多的江南古典园林中独具魁力。园中的建筑形式多样,轩榭楼阁立体造型变化多姿。在有限的空间内构成不同的景点,产生相互关联和对比的艺术效果,居中可观景,观之能入画,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营造了充满节奏和韵律的园林空间。  相似文献   

13.
宋代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期,在宋代园林文献中开始出现的一些关键概念延续并影响到了后世的造园观念。本文立足于研究宋代园林的一手文献,查找散布在诗词与名园记中与宋代园林相关的观念,重新以中国古代思维方式或观念中来解读其内涵,发掘蕴含在宋代园林中的园林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南岩地处山林,景色优美、构思巧妙,是明代皇家园林中的精品。分为寺前、道院和祭祀3个功能区,并依据地形地貌可进一步拆分为7组各具特色的景象空间单元。本文在探讨了南岩宫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提炼出各空间单元的特质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组织,总结了这组园林化道宫的造园手法:依据原有地形地貌划分空间,并设置景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逻辑的空间组织,使各具特色的景象单元衔接顺畅;巧于因借并通过传说赋予园林多重内涵,使“意”“境”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15.
晋祠是我国最早的一座皇家祭祀园林,由王侯专属离宫御苑逐步发展为公共园林的过程中,其园林景观也在逐渐改观,而楹联、碑刻、匾额、游记诗文等是最好的佐证。本文以两版《晋祠铭》为主分析晋祠的造园意匠,进而阐述晋祠造景中文与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书中描写的植物富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通过对《楚辞》植物的提炼、历史文化场景的复现以及中国传统山水园造景手法的传承,将“楚辞植物园”设计成一个具有体现《楚辞》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生态型植物园。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生态城市”与“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解析开始,分析生态园林城市的特征及衡量指标,提出建构生态园林城市的策略。最后以东兴市绿地系统规划实践为例,阐述东兴市迈向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的措施,为今后其他生态城市提供一份依据。  相似文献   

18.
梅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花木,具有独特的美学鉴赏价值,同时寓意深远,在园林景观营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首先从梅的色、形、味等景观要素以及人文内涵等方面入手阐述梅的景观特征,并通过分析梅在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的景观表现特征,总结从古至今在我国园林中梅的景观营造立意、布局和配置等景观理法,最后凝练梅在中国园林中景观的香境、色境、生境和意境四大营造手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