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印度与巴西的乡村建设管理法规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介绍了印度和巴西这两个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建设情况,总结其乡村建设管理法规体系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乡村地区规划建设的实际情况,从法规体系构建、制度环境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认为完善乡村法规体系是我国乡村健康发展的必然和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蔡伟 《现代装饰》2016,(5):102-103
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尤其在农村环境建设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提出"美丽乡村"的宏伟构想,以乡村为建设单位,全面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构建自然宜居、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新型乡村体系。随着城乡之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乡村环境标识系统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作为完善"美丽乡村"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美丽乡村规划有利于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山西省永济市太峪口村规划为例,从村庄"基本概况、现状问题、规划综述、产业规划、民居整改、道路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公共设施规划、公共环境整治、街道风貌改造"等方面,提出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探讨了新时代美丽乡村实用性规划。  相似文献   

4.
"美丽乡村"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而人居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为合理评价乡村的人居环境水平,本文从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医疗及教育投入和治理能力五个维度,系统考虑人居环境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构建了一套"美丽乡村"人居环境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力求通过指标量化分析,展现多维并重的乡村发展新模式,为我国"美丽乡村"人居环境综合价值的提升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我国面临生态、环境、资源和能源等方面的挑战、未来的经济发展应改变粗放型增长模式的主流判断下,空间集约化利用不仅是推进城市建设的核心价值,也逐渐成为乡村空间建设的主题。随着乡村越来越成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地区,其空间价值有望在集约化的理念引导下趋于高效和凸显。本文以打造宜居型乡村为目标,通过梳理我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乡村空间集约化利用的必要性,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我国乡村的空间集约化利用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乡村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建设适应老年人多样需求的乡村老年宜居环境,对于提高乡村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我国乡村老年宜居环境的相关研究,从主体、环境和方法三个维度审视乡村老年宜居环境研究动态特征,建构面向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研究框架,阐述以老年日常生活空间为综合系统、以老年人时空间行为链为认知基础、以空间绩效和满意度为评价标准的核心内涵,进而探索从日常出发的乡村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路径,为新时期乡村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地加快,许多乡村景观已经在慢慢地被城市化进程所吞噬。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村园林景观建设已列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进程中。因此乡村园林景观设计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从乡村园林景观的内涵入手,详细剖析了我国乡村在园林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套乡村园林景观的规划原则,并从生态、经济实用、观赏和区域特色等几方面提出了建设乡村园林景观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战略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对村镇建设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村镇建设品质提升需要多方位的技术支撑,在村镇建设各专业领域的研究应用基础上,把握我国村镇建设现状需求,从村镇规划、防灾减灾、绿色建造体系、节能和清洁能源利用、人居环境提质以及智慧村镇管理等方面提出研究方向和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为全面支撑宜居村镇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助力国家战略,实现乡村振兴,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韩坤  田华  郑广慧 《城市建筑》2022,(7):124-126
推动乡村绿色经济发展,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之一,同时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意义。乡村空间是农民在乡村生活的基础,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平度市南村镇美丽乡村示范片规划为例,从现状问题入手,对片区内自然要素进行分析,在生态环境优化、三生空间建设、社区环境治理等方面提出建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希望对未来生态宜居乡村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乡村建设是加快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手,乡村振兴规划战略新要求下的乡村建设既要充分体现不同地域乡村的发展特色,更要明确不同乡村的建设重点,尤其是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探索有待加强。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指标体系及其具体内容、合肥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建设要求及当下与未来的乡村建设需求,从系统性、简明性、前瞻性、地域性及可实施性5个视角切入,通过提升生产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修复生态环境3个方面,优化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合肥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标体系,确定与合肥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极高关联度的57个指标,并指明指标体系对于合肥市乡村发展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剖析当前西北农村社区建设风貌城市化、特色消弭、生态与人文环境等问题,提出西部农村社区人文生态化营建策略。从村落文化景观、公共空间和街巷邻里三方面建设文化空间;从景观生态格局、可再生资源利用和生态民居探讨社区生态化策略。只有从技术上追求生态化,文化上传承地域文化,农村社区的建设才会有长足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徐舟 《山西建筑》2012,(30):18-19
通过分析目前农村环境现状,阐述了生态型农村环境建设目标与内容,具体从布局规划和整治规划两个层面探讨了生态型农村环境建设思路和途径,以达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当今大规模的城乡建设,开发与建造过程中,很多方面都没有真正考虑到整体的生态环境因素,导致了生态环境的诸多问题。无论是建造过程还是建筑本身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中所产生的污染,建筑产业能源的不当使用,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室内环境舒适度达成的问题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都是中国当前所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易倚冰 《城市建筑》2013,(12):17-17
本文根据人居环境的概念,指出乡村人居环境涵盖了生态村建设内容的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两方面,侧重从生态人居的角度,选取了交通、建筑、绿化景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五个方面对生态村的规划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陕北丘陵区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生态环境的退化和农民的贫困。退耕还林实施后,对陕北丘陵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导致该地区乡村聚落的更新。主要表现在非空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两大方面: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人居环境改善及社会传统观念转变——非空间维度;乡村聚落选址、规模及布局方式变化,乡村聚落模式更新及建筑院落与单体样式转型——空间维度。由此,陕北丘陵区乡村聚落的营建开始呈现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李卫 《华中建筑》2011,29(7):133-135
该文从宇宙整体能量运动的角度探讨城乡生态建筑的本质问题,并通过分析指出,只有建立符合建筑本质要求的生态建筑发展模式,才能最终实现人类定居环境的平衡、和谐、优化发展,而这也是未来我国城乡规划和建筑发展的趋势所在.  相似文献   

17.
解玉琪 《安徽建筑》2006,13(5):153-154
新农村建设水环境问题是个难题,如何应对农村的废物排泄和处理以及其对农村环境的影响,是关系农村大环境改善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从生态卫生观念出发,解决人及其它动物的排泄废物的处理问题及排泄废物的再利用,将会给农村的环境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将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维护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生态建筑发展模式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日益加深之矛盾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系统分析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提出必须从主体意识和客体对象统一的角度出发并深入到最广大的物质范围(宇宙整体物质能量运动)来审视这一问题,并建立符合建筑本质要求的生态建筑发展模式才能得到适宜人居的理想定居环境,而这也是我国未来城乡规划和建筑发展的趋势所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河流环境所存在的水安灾害频发、水环境恶化、水系统紊乱等水问题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决策者们所关注,城乡河流的改造治理也逐步成为海绵城市专项建设的重要对象。从防洪防涝、生态补偿、景观营造三个层面出发,对当前城乡河流环境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城乡河流治理的低影响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20.
国外生态村是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地区,以自组织模式蓬勃开展的可持续住区的积极探索;我国生态村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由生态农业村进一步发展至农村生态现代化。文章比较了两者在起源背景、基本概念、发展阶段,建设本质、经济模式、运作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以探寻国外生态村相关设计理念与我国乡村生态化发展及转型的契合点,选择适宜我国的乡村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