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静帆  裘鸿菲 《华中建筑》2011,29(9):198-203
傣族是个有着双重信仰的民族,全民信仰原始宗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世俗化的宗教信仰影响民族性格、道德伦理、审美意识及行为活动,也间接影响了村寨聚落形态的形成和演变。其中,主要表现在对村寨空间布局、绿地分布、建筑样式和设施景观的影响。该文以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聚落研究为例,浅谈傣族宗教信仰对村寨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5):62-67
边疆民族地区作为一个特殊区域,其村寨治理更具复杂性。要实现村寨的善治离不开文化的支持,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凝结剂,它不但可以产生团体归属感,而且可以成为人们互动和沟通的基础。充分利用好文化资源,发挥其柔性治理作用,可以有效推进村寨治理,确保边疆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陆泓  王筱春  朱彤 《建筑师》2005,(3):56-61
笔者经过数年实地考察和相关资料研究分析中国傣族古城聚落地理,归纳傣族古城的指标体系,有如下结论:娜允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傣族历史文化古城。孟连宣抚司署是中国仅存的傣族古典礼制建筑。娜允是为世界提供历史悠久、已经消亡的华夏傣族土司文化最真实的特殊见证。娜允傣族建筑文化品类完整,文化脉络清晰,是傣族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其特殊的地理特征向世界展示了娜允傣族社会近七百年的历史文化。所以具备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资质。应该积极保护娜允古城,使其成为世界了解傣族历史文化的窗口。  相似文献   

4.
5.
王晓帆 《华中建筑》2006,24(11):203-205
该文通过对三个不同时期形成的傣族聚落的比较,以神圣和世俗为切入点.讨论在傣族聚落变迁中的深层结构和规律。  相似文献   

6.
朗德上寨属于苗寨中典型的向心性布局形态,通过测绘并分析其聚落空间构成要素,从中心空间、骨架空间、节点空间、建筑空间四个方面分析各要素空间特色,寻找聚落空间结构规律,获得对朗德上寨找总体空间形态的认知。最后根据聚落形态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思考对现在城镇规划以及苗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几百年前,小乘佛教传人西双版纳,很快成为傣族全民信仰的宗教,故佛寺建筑到处可见,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佛寺,有的佛寺旁边还建有佛塔。由于佛寺、佛塔是傣族群众生活的中心场地,是他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圣殿,所以建筑、雕刻和泥塑主要用于佛教方面。佛教建筑艺术成了傣族人民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从中也可以看出傣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8.
以云南石林大糯黑村寨聚落为例.对其村落的自然及人文形态和布局进行了实地调查。归纳总结了撒尼村寨在选址、布局及形态的特点.为撒尼村寨的可持续发展和今后的改造更新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
论傣族园林植物文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何瑞华 《中国园林》2004,20(4):8-11
傣族植物文化就是傣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和植物之间形成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从中发现傣族在园林植物的应用上有一整套的思想和表现形式,和中国传统园林比较,两者既有相同之点,又有不似之处.通过多年对傣族植物文化的研究和整理,我们把它应用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取得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园林艺术风格,形成了一个新的园林流派--傣族园林.  相似文献   

10.
李志英  孙奕 《华中建筑》2010,28(3):153-156
文章从黔东南传统侗族村寨的选址因素、村寨空间形态的研究出发,分析传统侗族村寨的空间布局具有向心性、认同感、领域性和排他性的建筑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1.
刘源 《建筑与文化》2016,(2):170-171
具体文化变迁的演化机制,是在内生因素和外生环境相互影响作用下,原型的文化要素在结构基础趋向消解的过程中,结合具体演化时代的价值取向和观念意识,在新的条件下进行结构重组和意义的重新表达。徽州古村落的文化变迁,是以文化发展外在条件引起的内生要素的重新整合,从而在资源利用方式上,以现代城镇化规模发展理念为导向的集约化发展变迁之路。  相似文献   

12.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工业碳排放量大等热点问题,本文从工业型村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工业型村庄碳系统特征,以萧山凤凰村为例,经过其碳源碳汇测算,总结凤凰村碳系统特征,分析得出用地结构、产业结构、生活能耗、外来人口、出行方式与工业运输是影响工业型村庄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房山区水峪村进行调研和测绘,分析水峪村的自然地理、社会文化,原创性地分析其人口构成、聚落空间关系及建筑庭院。无论是对于村落资料整理收集还是古村落保护开发,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段炼  俞晨驹 《建筑与文化》2016,(12):207-208
随着新时期对于农村建设的发展,浙江地区的村庄格局变化尤为巨大,村庄的空间格局往往变得混乱,村庄的空间失去了应有的特征。文章试图通过对浙南乐清黄檀硐古村落的空间布局进行探究及分析,揭示其因外部环境,历史变革,人文因素等影响下所形成的空间特征,为村庄建设过程中保持地域性和连续性提供借鉴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方  刘飞 《建筑与文化》2016,(7):148-150
杭州良渚文化村艺术中心是安藤忠雄在中国最新落成的作品。本文以该建筑的半室外空间为核心,从建筑的构成要素和组织步骤入手,分析其空间序列,并联系安藤以往的作品探讨半室外空间的意义,从而深入解析艺术中心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6.
村落中民居类型文物建筑保护与利用的状况复杂,缓解文物保护与居住使用之间的矛盾,居住者自觉意识的提高等,均需要有大量深入的工作。本文以黄田村古建筑群做为研究对象,基于古民居建筑的历史特色与保护困境,探究民居类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导则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7.
干露  徐雷 《建筑与文化》2016,(8):142-143
深圳大芬油画村被认为是城中村改良的一个成功案例,然而既有对其经验的总结常疏忽了对大芬村中不同人群需求的关注,同时大芬村至今历时26年持续不断的改良进程使得从其复杂的历史积累中提取具有普遍价值的经验具有一定难度。本文借用文学批评领域中原型批评理论的“原型”和“原型置换”概念,通过考察“原型置换”过程中“原型”运动方向与深层结构运动方向的关系,解读大芬油画村的改良进程,并尝试提取具有普遍价值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泰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的双重遗产,古今中外的学者对泰山做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而对泰山历史轴的研究却很少。泰山历史文化轴是连接山城一体的景观轴线,同时也是展现泰安古城"三重空间"的精华地段。文章基于景观空间要素中的点、线、面、体的概念,针对泰山历史文化轴相对应的空间要素、空间序列、空间地形以及空间意境上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其在构成山城景观空间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9.
陈怡 《建筑与文化》2016,(3):204-205
城市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对江南传统水乡村落的更新改造产生了严重的冲击,越来越多富有特色的村落在现代化发展中失去它们的历史底蕴与建筑地域文化。本文以文昌村村庄整治规划设计为例,在对该村落历史文化深度挖掘的基础上,利用高铁站“三个圈层”理论确定其功能结构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从自然格局、空间形态、建筑特色等方面探讨保护并重塑村落特色空间的设计手法,为村落改造项目如何合理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