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街道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在街道城市主义的影响下,以武汉市街道空间为研究对象,展开对街道活力的量化研究。通过分析武汉市兴趣点数据的分布模式、密度等空间规律,将城市街道功能划分为生活型街道、商业型街道和景观休闲型街道,同时对应街道的自身条件、周边开发情况、街道功能等要素展开回归分析,发现街道功能密度、功能混合度和街道周边开发强度因素显著影响街道活力的形成,街道空间的自身要素如路网密度、街道宽度等也对街道空间活力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城市规划》2020,(5):118-126
基于轨道系统与城市街道网络的可达性叠加效应,研究轨道站域空间发展潜力是高密度城市空间集聚形态的后续研究,是对城市集聚形态的成因和潜在动力的剖析。以空间句法的可达性评价工具为量化手段,采用K-means聚类方法,根据10km出行半径的街道网络可达性将69个港铁站分为4组,通过比较港铁系统置入城市道路网络前后的可达性,量化港铁站域的可达性提升幅度。以居住单元密度为基本研究对象,采用各区域及站点所在的选区居住单元密度之间的比值,描述港铁站核心区(200m半径)和站域(500m半径)的集聚程度,最终得出不同城市区域典型站点案例的可达性提升幅度与居住空间集聚程度的平均值。结合空间形态和发展过程分析8个不同区位港铁站域,发现轨道系统可达性叠加效应带来的发展潜力的体现程度与城市发展程度,与轨道建设时机、城市更新措施等有直接关系。解析轨道站域居住空间的集聚形态与轨道可达性之间的关系,将有利于推进我国大城市轨道站周边空间容量和形态的研究,通过引导形成集聚形态而强化轨道系统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3.
街道界面密度与城市形态的规划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街道界面密度是用于表征街道界面围合程度的量化指标。通过分析城市实例,发现街道界面密度与街区建筑密度存在近似正相关关系,街区建筑密度与街廓尺度存在近似负相关关系。通过分析街道实例,发现街道的密度表征比尺度表征更为有效。结合分析我国主要大城市的商业步行街,认为小尺度街廓是形成优秀街道空间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对于城市形态的量化研究讨论逐渐增多,但对于历史街区形态的研究多为形态演变等方面的内容.城市研究范围较大,其形态量化方法对于历史街区不具有适用性.本文基于空间矩阵理论,运用容积率、覆盖率、平均层数和空地率四个普及描述城市空间的密度指标以及街巷密度作为研究变量,获取指标分布特征以及形态肌理类型,从数理统计的角度分析总结密度...  相似文献   

5.
街道是构成城市的骨架,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洪雅县老城区7条典型街道作为研究案例,通过SD法对该街道空间感知特征及其街道客体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街道的客体指标与街道形态特征、街道环境特征以及街道空间特征的相关性最强,其中街道宽度与D/H值的影响力最强,交叉口密度、绿视率以及店面密度次之,街道长度与街道曲折度影响最弱。  相似文献   

6.
城市街道作为集中体现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特征的重要载体,理应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类型。文章通过对合肥市若干典型城市街道的现场行为观察和问卷调查分析,运用空间句法等分析手段对上述街道空间结构特征进行量化分析,结合SD法来探索空间形态量化指标与空间的感知的相互关系,阐述了人们对街道形态、连续性、绿化、围合感的感知,探索影响空间感知的具体客体指标,并计算其临界值,为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提供量化参考。  相似文献   

7.
城市商业街区承载城市人群活动、记录城市历史更迭,研究城市商业街区的街道活力对深入了解当前人群使用习惯和城市更新趋势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安徽省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街区为研究对象,收集工作日与休息日的百度热力图示进行量化对比分析,得出该区域的街道活力时空变化特征,依据街道特性和活力特征,提出针对商业性街道、生活服务性街道、景观休闲性街道的更新策略,以期对城市商业街区的活力提升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周韬  郑文晖  陈启泉 《风景园林》2019,26(3):99-104
随着对城市建设问题的深入认识,人们对城市街道景观的认知已从三维空间建构转向空间体验与感受。以视觉认知为基础,采用视觉认知画面为手段,对城市街道进行量化研究。以画面占有率的数值变化反映街道景观特征,以画面占有率的样本方差值反映街道景观的连续性。以街道贴线率为影响因素,通过相关性分析,考察了贴线率如何对街道景观特征与连续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城市规划》2020,(5):44-53
从垂直空间密度视角对城市中心区立体空间形态进行量化描述。通过编辑相应的数据计算程序,首先对13个城市中心区的垂直空间密度进行测算和比对。在此基础上,运用曲线拟合和数据统计方法分别对垂直空间密度随高度衰减特征,以及随高度集约特征进行解析,进而建立相应的参考数值,并以南京新街口为例展开分析。最后,探讨垂直空间密度在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研究中的发展方向与潜力。  相似文献   

10.
周钰  赵建波  张玉坤 《新建筑》2012,(1):132-135
街道界面在人对街道的整体认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心理物理学韦伯定律的基础上,建立概念模型,尝试以界面密度、贴线率、收敛率、均匀率等参数来定量描述街道界面的整体认知差异——界面相关度。该量化方法可对不同街道进行定量的分析比较,并进一步为街道界面的量化控制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1.
包瑞清   《风景园林》2022,29(9):41-47
城市街道景观指数提取为城市街景研究量化途径之一。结合已有指数,提出用全景静态图的不同数据类型,分类计算视域景观指数的优化方法;提出基于计算机视觉尺度不变特征转换(SIFT)的关键点邻域尺度区间频数;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指数不同的邻里尺度最优簇数、贡献度,确定分布特征重要指数组成;探索不同指数作用于不同邻里尺度的特征效应。研究发现视域景观指数具有不同邻里尺度效应。研究指数中城市街道空间的绿视率和天空开阔度(空间组成层面)、关键点邻域尺度(0,10]和(10,20]区间频数(对象尺度层面),以及色彩丰富度指数(颜色层面)是构成城市街道分布特征的重要特征指数。通过确定不同邻里尺度城市街道特征分布,可以为城市街道空间的景观质量提升、量化管理和城市微更新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2.
街道界面是形成街道空间的物质基础。现有关于街道界面的量化测度参数繁杂多样,亟需总结厘清。文章试从城市形态、空间认知、环境行为等几个研究视角对现有参数进行总结比较,发现在城市形态研究领域,界面密度、贴线率、建筑整齐度、近线率等参数各有其涵义和适用范围。随着空间认知与环境行为研究领域的进展,国内对于街道界面的研究体现出由“城本视角”到“人本视角”的转变,街道空间的品质及人的体验与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融合城市形态、环境行为、空间认知、地域气候、历史文化的多维研究框架,对街道界面展开更为全面的研究,发展更为系统的量化测度方法将是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重车行轻步行的现状使得城市慢行网络急剧恶化,城市健康问题也更加严重,本课题由此产生。我国城市慢行网络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尺度失衡、慢行网络片段化及人文关怀缺失等问题,本文以城市慢行网络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城市健康水平为目标,引入“小尺度街道网络”及“发现之旅”生态慢行系统的设计策略,以重庆大渡口区建桥工业园A区城市设计为例,以促进城市慢行网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天津在多国租界并立的历史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路网形态,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形态也随之发生演变。本文着眼于天津旧租界区的路网形态变迁,对比历史和现在路网的异同,归纳天津路网变迁的原因,并分析路网变迁的形态类型,总结其特征和规律。这些研究旨在为评价历史遗产、保护城市路网结构提供新的依据和视角。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城市交通微循环和支路网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刘望保 《规划师》2009,25(6):21-24
城市交通微循环和支路网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城市在道路网规划中忽略了支路网规划建设,未形成有效的城市交通微循环。为此,我国应重视和加强城市道路微循环和支路网规划研究、城市道路微循环的评价体系研究、城市交通网络功能和级配结构研究、城市交通微循环和支路网规划的社会空间效应研究。  相似文献   

16.
Theories on network governance constitute a promising approach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omplex decision-making and problem-solving. Network theories are increasingly used in housing research.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case-study findings on urban regeneration decision-making in Groningen, a medium-sized city in the North of the Netherlands. We used a network governance approach a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Social landlords and local government in Groningen have been collaborating in urban regeneration processes for many years. In 2006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se actors on a renewal of the Local Urban Regeneration Covenant ran into difficulties and encountered seemingly insurmountable differences of opinion. These difficulties were largely caused by the increased complexity of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e large number of actors involved and a shift in focus from ‘bricks-and-mortar’ investments to a more balanced approach including soci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urban regeneration. In this paper we analyse decision-making on urban regeneration policy in Groningen over the past 10 years. The outcomes of the case study demonstrate the usefulness of the network approach as a framework to analyse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The paper also identifies strategies used by actors in the field to successfully deal with complexities and uncertainties in networks.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有机生长理论为视角,以蒲城为例,对关中小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的功能秩序、空间秩序特色和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从街巷系统的功能融合、城市设计、公众参与三个方面提出关中小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系统规划的策略,创造功能复合的街巷、形成基因健康生长的"街巷网状系统"、尊重历史和文脉,从而达到对延续关中小城市传统风貌、缝合社会生活网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余洋  蒋雨芊  李磊 《中国园林》2021,37(3):20-25
在城市生命安全的视野下,城市空间对健康的需求被再次深度思考。基于文献梳理,从健康服务功能的角度,总结国际经验及近10年国内外街道健康绩效实证结果,将健康内涵与街道要素叠加,提出将健康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策略。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位一体的维度,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健康街道概念和作用机制,明确了体力活动、环境舒适、街道安全和社会交往4个健康影响路径,构建了“内涵-路径-属性-指标”的健康街道量化评估过程,以及涵盖“空间要素、管理实施、街道设计、健康绩效”4项内容的设计实践模式,并进一步说明了量化测度、健康绩效和设计导控的内容。拓展了健康性在街道空间的实现途径,提出了健康理念下的街道发展新模式,为街道的理论认知、设计导控与评估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寻找消失的支路——破解城市支路规划和建设难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强 《规划师》2009,25(6):5-10
支路对城市交通和市民生活具有重大作用,然而我国城市普遍缺乏支路系统。为使支路对城市交通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城市支路系统建设需要克服理念偏差、理论模糊、规划缺位、建设滞后等体制性障碍,将支路建设与干路建设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支路规划、设计和实施的理论体系、规范标准和技术导则。  相似文献   

20.
肖瀚 《建筑与文化》2016,(12):220-221
空间句法是一种致力于对建筑、聚落、城市形态包括景观在内的一种研究空间结构组织与人类社会形态之间联系的理论和方法,是一种对于人居空间结构形态的量化描述。在传统古镇街巷空间形态解析领域,空间句法提供一种定量的,理性的方法去解读古镇所表现的街巷空间形态。文章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利用Depthmap软件,对重庆市黔江区濯水古镇的街巷空间形态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对濯水古镇保护规划提出相关建议与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