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6 毫秒
1.
代国明  王川 《山西建筑》2011,37(28):17-19
通过对国内建筑界继承传统文化的建筑创作实践的实地调研与资料分析,从传统建筑空间意境在当代中式建筑创作中的营造出发,研究当代中式建筑与传统建筑文化的联系,并对传统建筑空间的设计理念、处理手法以及空间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探讨中式建筑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2.
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加强中日两国建筑界的学术交流,中国建筑学会和日本建筑学会、日中建筑技术交流会于1992年10月31日至11月4日在北京联合主办了“中日传统民居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旨在通过对传统民居的学术研究,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依照自然环境、生活习惯、生产需要、历史文化及民间传统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修建的民居建筑的,继承优良的传统民居建筑的手法和风格,保持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建筑特色,为现代建筑创作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新建筑》1991,(1)
中日青年交流中心是我国著名建筑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师李宗泽与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两人合作设计的一座宏伟的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现代建筑艺术作品。在中日青年交流中心的创作构思中,李宗泽首先从环境入手,根据中国古代的老庄哲学思想,对该建筑基地进行了仔细分析,认为这是一块中国传统风水观念中所称的“最贵之地”,为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建筑创作的历史借鉴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4.
马佳  高建志 《四川建筑》2007,27(Z1):59-60
传统文化的继承历来是建筑界的重要话题,然而要使建筑现代化与民族化达到真正的融合绝非易事。文章着重探讨在建筑创作中,如何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传承和汲取,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的今天,商业建筑不仅是单纯的购物环境,还是具有深层文化内涵的精神场所,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通过对日本当代商业旗舰店的特点、建筑表皮特征的解读,以及对表皮现象背后建筑观念的深入分析,总结了日本当代商业建筑创作理念及设计实践的有益经验,进而作为我国建筑设计创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胡颖 《浙江建筑》2005,22(4):86-87
阐述了中国建筑史教育对中国建筑创新的特殊意义,倡导通过大力传承本土建筑文化,培养和提高本土建筑师学贯中西的素质,为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实践提供深厚的传统养分,为中国建筑文脉发展和理论创新发挥先导作用,帮助整个建筑创作体系向"知己知彼"、"温故知新"、"通古今之变"比较成熟的方向前进.这对于当前欧风建筑盛行的建筑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日本建筑的共生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的传统哲学和传统建筑中包含着深厚的共生理念,二战以后,日本当代建筑师在融合了传统哲学和近现代西方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拓展和表现了这种共生的生态思想,在当今建筑领域树立了日本建筑的独特风格,在建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我们中国的现代建筑理论与实践也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50年,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弹指一挥间。这50年,是中国建筑界迅猛发展、跌宕起伏的50年。在建筑风潮、政治导向、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建筑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建筑创作之路,程泰宁先生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作为中国第三代建筑师,程泰宁先生经历了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碰撞,经历了反右和文革的阶级斗争,经历了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曾经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地理环境、社会因素的多重制约下,程泰宁先生立足当下、克服困难、把握时机,创作出一件件承载中国文化、符合当代审美的经典作品,在国内外建筑界赢得了美誉。  相似文献   

9.
该文通过对我国新地域建筑创作中所涌现出的建构思想的剖析展现了这种思想在中国建筑界所引发的创作理念上的变化。以建构思想的三个基本问题(类型,地型,建造)作为建筑创作的基本出发点,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于当代中国新地域建筑创作的建筑文化之路。  相似文献   

10.
唐云 《山西建筑》2008,34(12):56-58
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东西方传统居住型庭院空间的异同,以求对探索具有文脉特征的建筑创作和庭院设计有所启发,指出居住庭院的一些设计理念及手法对今天的建筑创作、庭院设计、改造与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Kisho Kurokawa (1934–2007) was a world-famous Japanese architect who made his impact on urban architecture in Japan and many other countries. His philosophy of symbiosis influenced several generations of designers and social architects in Japan and the world. In his heyday during the mid 1980s, Kurokawa started a twenty-year journey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urban planning in China. His designs in China are closely involved with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practice of the country: for example, in importing fore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ing the formal design language and the emerging of private development. The authors traced the footprints of Kurokawa in China and investigated the relevant building and urban design cases. This paper reviews Kurokawa's outstanding works in China, tries to reveal the master's trajectory of adapting ‘symbiosis’ and ‘grey’ concepts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and fills a gap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Chinese and Japanese architecture.  相似文献   

12.
薛求理  孙乐 《新建筑》2012,(3):89-95
黑川纪章是日本著名建筑师,其设计作品遍布日本和世界其他城市,他提出的"共生"理论更是影响了几代学人。在其事业处于巅峰的1980年代,黑川纪章来到中国,开启了他在中国20年的设计历程。通过回顾黑川纪章在中国的3个代表性作品,试图为中国和日本当代建筑研究提供新的材料和佐证。  相似文献   

13.
郭茜 《城市建筑》2014,(30):206-206
本文通过对中国早期的仿古建筑、国外建筑师莫拉的设计理念、以及中国建筑师王澍的设计作品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发展之路不应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在保持中国独特、悠久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满足建筑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浅要分析日本现代建筑学习西方和保持本国传统,以提醒中国建筑界遗忘历史,抄袭西方的现状.学习日本建筑师,既要创新又要继承.  相似文献   

15.
霍翔 《城市建筑》2014,(32):203-203
本文介绍了日本建筑师SANAA的建筑设计思想及传承,并对其作品材料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其建筑创作思想与所选材料的关系,分析了玻璃、混凝土及金属在其作品中的运用,并总结了SANAA为表达建筑的透明和轻盈特性与所选材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集群设计在当代中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中日建筑文化背景的相似性.中国的集群设计也吸引了一大批日本建筑师,通过介绍日本建筑师在中国集群设计的项目概况,分别从单体建筑和群体建筑两方面探索日本建筑师的风格特征以及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该文通过对建筑的组成要素进行分析,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入手,围绕着如何认识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民族特色,并能够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民族艺术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讨论建筑设计创造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得西方的科技、文化、教育等来到中国,西方建筑体系对中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著名建筑师庄俊是我国第一位接受西方建筑教育的建筑师,他主要秉承西方古典风格与装饰艺术风格,还受中国思想影响,设计讲究因地制宜,注重周围环境对基地的影响,中西交融。  相似文献   

19.
藤本壮介,作为日本新一代的建筑师,他的建筑理论引起建筑界的巨大反响。以“弱建筑”、“暧昧空间”等为出发点,他对于建筑空间秩序的解读非常独到,甚至打破了一些传统的建筑设计手法。本文分析了藤本先生的几个作品,从他独特的设计手法中探讨其空间秩序中基本几何形的应用及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20.
周宏俊 《新建筑》2014,(4):52-55
基于访谈的形式,介绍了日本建筑师千叶学的设计经历,以及他近十年完成的主要设计作品如Alley周末住宅、日本导盲犬中心的八岳山别墅等,着重阐释了建筑师的“建筑作为环境的间隙”的设计哲学,强调了建筑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建筑细节控制、建筑空间设计、中国当代建筑等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