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前因特网隐私问题已经成为了网络用户最关注的问题之一。P3P通过提供一个标准的可机读格式,以及一个能使Web浏览器自动读取和处理策略的协议的方式表达了Web站点的隐私策略。本文介绍了P3P的工作原理,部署方法以及该领域的进展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基于P3P的隐私数据访问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3P为Web站点公布它们的在使用用户数据时的隐私策略提供了一种标准的方式,用户能够根据其制定的隐私策略来决定自己的响应方式.但这种机制不能监督当Web站点获得用户的数据后对其所采取的非法处理.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安全访问机制,称为在线个人数据许可证(OPDL)机制,在此机制下,用户有权访问和修改其提供给Web站点的数据,同时,站点对用户数据的使用必须通过许可证的方式获得用户的授权.这种机制能保证用户数据不被非法滥用.  相似文献   

3.
P3P为Web站点公布它们在使用用户数据时的隐私策略提供了一种标准的方式。用户能够根据其制定的隐私策略来决定自己的响应方式。但这种机制不能监督当Web站点获得用户的数据后对其所采取的非法处理。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安全访问机制,称为个人数据许可证(PDL)机制,在此机制下,用户有权访问和修改其提供给Web站点的数据,同时,站点对用户数据的使用必须通过许可证的方式获得用户的授权。这种机制能保证用户数据不被非法滥用。  相似文献   

4.
P3P为Web站点公布它们的在使用用户数据时的隐私策略提供了一种标准的方式。用户能够根据其制定的隐私策略来决定自己的响应方式。但这种机制不能监督当Web站点获得用户的数据后对其所采取的非法处理。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安全访问机制,称为个人数据许可证(PDL)机制,在此机制下,用户有权访问和修改其提供给Web站点的数据,同时,站点对用户数据的使用必须通过许可证的方式获得用户的授权。这种机制能保证用户数据不被非法滥用。  相似文献   

5.
网页搜索引擎(Web search engine, WSE)存储和分析用户的查询记录,从而建立用户资料来提供个性化的搜索服务。针对WSE中存在侵犯用户隐私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P2P网络模型的WSE前端用户隐私保护方案。利用P2P网络架构来将用户根据他们的爱好进行分组,并构建多层隐私保护机制,通过节点转发来提交用户查询,WSE只能获得一组查询的简要特征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同时保护诚实用户不被WSE暴露,并将自私用户暴露给WSE。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很好保护用户隐私,并提供良好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6.
P3P为Web站点公布它们的在使用用户数据时的隐私策略提供了一种标准的方式。用户能够根据其制定的隐私策略来决定自己的响应方式。但这种机制不能监督当Web站点获得用户的数据后对其所采取的非法处理。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安全访问机制,称为个人数据许可证(PDL)机制,在此机制下,用户有权访问和修改其提供给Web站点的数据,同时,站点对用户数据的使用必须通过许可证的方式获得用户的授权。这种机制能保证用户数据不被非法滥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移动推荐系统已成为推荐系统研究领域最活跃的课题之一。但由于移动终端的私人性和移动网络的复杂性,在保证高精度推荐的同时如何保护用户隐私已经成为移动商务发展的主要挑战。传统推荐系统中的隐私保护技术由于移动终端的计算能力差、无线网络的带宽弱等局限无法适用于移动商务推荐系统。针对以上问题,面向移动商务推荐提出一种基于P2P的隐私保护策略,通过构建P2P好友圈,采用基于k-匿名的代理转发的增量数据更新方式,实现不对增量数据进行任何修改以保证高精度推荐,同时保护用户隐私安全。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基于P2P的隐私保护策略的可行性和推荐服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隐私保护与服务质量之间的均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隐私偏好的博弈度量模型。首先,对用户的隐私偏好进行形式化定义,根据用户的隐私偏好度提出隐私偏好的量化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服务提供者基于用户隐私偏好的策略选择并提出基于博弈的隐私度量模型,在混合策略下运用策略熵度量用户隐私的泄露情况,能够全面地考虑用户的隐私偏好对服务提供者博弈策略的影响,并对用户的隐私泄露进行有效的度量;最后,用一个案例来说明所提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倪巍伟  陈萧 《软件学报》2016,27(7):1805-1821
近年来,位置服务中的隐私保护问题得到了研究者的持续关注,特别是近邻查询中位置隐私保护问题更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已有工作缺少对查询者个性化隐私偏好约束的系统研究,位置隐私与查询服务质量的兼顾,在隐私偏好约束下尤为困难:(1)偏好强调个性与隐私模型侧重共性存在矛盾;(2)偏好对查询中间结果动态可控依赖与查询简化中间结果的思想相抵触;(3)连续查询中,支持隐私偏好存在基于候选解集攻击的风险.结合上述问题,提出保护位置隐私近邻查询中的隐私偏好问题,从位置隐藏原理及近邻查询性能与保护位置隐私内在制约机理的角度,对已有的位置隐藏与查询处理方法的性能及其对隐私偏好支持能力进行论述分析.进一步地,对支持隐私偏好与保护位置隐私查询内在制约机理进行了剖析,分析保护位置隐私近邻查询中支持隐私偏好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并对所归纳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龙昊  王国军  燕锋 《计算机工程》2011,37(3):287-289
针对普适家庭医疗系统(UHMS)中用户的隐私保护问题,提出UHMS中一种基于改进的角色访问控制策略、P3P技术标准和第三方可信机构的认证隐私保护模型——uPPM。模型基本实体包括用户、隐私控制中心和家庭医疗中心,其实质是将信息隐藏技术、隐私偏好策略和代理技术有机结合以适用于普适计算的特性——上下文感知。基于BAN逻辑分析论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12.
针对一种流行的用户轨迹隐私保护方法——Silent Cascade,提出一种新的轨迹隐私度量方法.该度量方法将用户运动轨迹用带权无向图描述,并从信息熵的角度计算用户的轨迹隐私水平.已有文献指出,当攻击者拥有新的背景知识时,任何一种隐私保护方法都会受到隐私威胁.因此,将攻击者的背景知识分级融入到度量方法中,隐私度量的结果由对背景知识的假设和相应的轨迹隐私水平值组成,并提出(KUL(Ki+Ki-).KL(Ki+Ki-))联系规则的方法来描述对背景知识的假设.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此度量方法为移动用户和轨迹隐私保护方法的设计者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工具,能够准确地评估在攻击者具有可变背景知识情况下,用户的轨迹隐私水平.  相似文献   

13.
在普适计算环境中,用户要获得需要的服务,需要向对应的服务提供商提供一定的认证信息,而这些认证信息中往往包含有用户不希望泄漏的隐私信息。为了对这些隐私信息进行保护,本文提出了认证过程中基于粗糙集的隐私保护策略:用户将认证信息扩展成粗糙集提供给服务提供商;服务提供商根据策略从粗糙集中提取用户的真实认证信息对用户请求进行认证。该策略充分利用了粗糙集合的不确定性,能够有效地防止用户隐私泄漏。  相似文献   

14.
一个普适计算环境中的定位隐私保护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普适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普适环境中的应用服务也日益增多。这些服务通常都是基于用户位置的服务,然而,用户的定位信息中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包含着用户的隐私内容。针对如何在获取个性化定制服务的同时保护用户的定位隐私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一种定位信息采集和假名使用的策略,并基于该策略建立了一个普适计算环境中的定位隐私保护模型。  相似文献   

15.
16.
情景感知的P2P移动社交网络构造及发现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通过情景感知,获得用户的行为特征,从而自动发现潜在的社会关系,是移动社交网络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该文提出了情景感知的移动P2P社交网络系统架构、聚合模型及发现算法,将用户的位置信息、环境特征、运动轨迹等引入到聚合算法中,智能地聚合成潜在的P2P社交网络,根据用户需求自主发现匹配的社会关系,避免了社交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最后对该方案和算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及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文所提出的方案和算法具有较高的响应速度、准确率及用户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Efficient utilisation of new mobility data-based services and promotion of acceptance of data collection from vehicles and people demand an understanding of mobility data privacy concern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ing use of tracking technologies, diverse data usages and complex data collection environments. Understanding privacy concerns enables improved service and system development and identification of appropriate data management solutions that contribute to data subjects’ privacy protection, as well as efficient utilisation of the collected data.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earlier research findings on privacy concerns evaluation and investigate their validity in mobility data collection. Explorative multimethod research was conducted in a mobility service pilot through data controller interviews, user interviews and a user survey. The study's results indicated the need to revise and complement existing privacy concerns evaluation in mobility data collection contexts. The primary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Privacy concerns specific to the mobility data collection context exist. (2) Privacy concerns may change during the service use. (3) Users are not necessarily personally worried about their privacy although they ponder on privacy issues. (4) In contrast to traditional ‘privacy calculus’ thinking, users’ expected benefits from data disclosure may also be driven by altruistic moti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