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温吞吐或高温蒸汽地层,在高温蒸汽的冲刷和热膨胀的作用下,地层胶结物被破坏,这样砂粒就会和油一起流出来,而随着油田的含水量、采油量不断增加,油层结构被破坏的越来越严重,这一问题越来越明显。砂粒不断增加,这样不仅影响了产油的质量,更影响了出油的速度,导致油井无法正常生产,所以不得不采取可靠的防砂技术措施。本文对现在研制的六种蒸汽吞吐井地层稳定封窜剂进行分析,力求寻找到一种具备抗压强、耐高温、成本低等优点的蒸汽吞吐井地层稳定封窜剂,从而提高我国稠油的出油率。  相似文献   

2.
小洼油田是蒸汽吞吐开采的稠油油藏,1991年投入开发,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地层亏空严重,地层压力逐年下降,地层出砂严重。在小井眼油井冲砂检泵作业中,存在洗井液漏失地层或洗井液返不出的问题,造成作业冲砂困难,又损害了油层。本文通过开展小井眼井筒内捞砂技术研究与应用,有效的解决了井内有防砂筛管和侧钻井的小井眼井筒内清砂的技术难题,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王庄油田以热采开发为主,油层属于疏松砂岩,多轮次高温高压的注汽吞吐,破坏了岩层结构,地层出砂严重,导致许多油井砂卡不能正常生产,吞吐效果变差。文章以王庄油田出砂井治理技术为研究对象,对各种工艺技术适应性进行评价,确定今后王庄油田出砂井的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4.
热力采油是一类利用热量稀释和蒸发油层中原油的采油方法的统称.热力采油是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最为有效的方法.目前成熟的开采技术以水蒸汽为主要热介质的蒸汽吞吐和蒸汽驱.蒸汽吞吐开采稠油时,只能采出油井井筒附近地层中的原油,而井间仍有大量的稠油未采出.蒸汽吞吐后进行蒸汽驱开采,可以使一部分井间地层中的原油采出地面,可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江37区块是江桥油田应用热采开发的普通稠油区块之一,经过蒸汽吞吐和蒸汽驱开发后地层出砂越发严重,导致抽油机频繁砂卡,影响生产时率和热采开发效果。螺杆泵由于其独特的举升方式特别是出色的携砂效果在稠油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江37区块在将2口出砂严重的抽油机井转为螺杆泵生产后得到了有效开发。本文将就出砂井转抽前后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螺杆泵在稠油热采中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结合目前稠油开采技术的现状,分析了影响稠油蒸汽吞吐高轮递减的主要因素。针对热采稠油蒸汽吞吐开发井距小,汽窜严重,油层平面和纵向动用不均衡,储量动用差等诸多问题,研究分析了多井整体吞吐技术、间歇吞吐技术、蒸汽+N2吞吐技术、技术、三元复合吞吐技术等机理及现场试验。多井整体蒸汽吞吐适合处于蒸汽吞吐中后期、油藏压力较低、相邻井汽窜较严重的油藏;间歇蒸汽吞吐是改善超稠油高轮吞吐效果,降低操作成本行之有效的开采方式;随着氮气成本的降低,蒸汽+N2吞吐将成为蒸汽吞吐开采后期的重要调整措施之一;蒸汽+ CO2吞吐技术适合于外围、边远复杂区块探井试油及储量评价,或者作为不具备井网控制储量动用条件时的增产手段。  相似文献   

7.
锦州油田稠油水平井共有65口,均以蒸汽吞吐方式生产,水平井完井方式为金属割缝筛管完井。随着开发进入中后期,地层压力逐年降低,导致返排能力下降;原油粘度高,导致举升困难。采用多元流体吞吐技术,通过药剂的补充地层能量、润湿返转作用,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为其他同类油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齐108块抽油机井泵效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锦 《河南化工》2010,27(8):85-85
由于齐108块稠油油藏开采时间长,导致地层压力低、采出程度高,油井面临着井况变差以及高轮次蒸汽吞吐引起的油层出砂等问题,抽油机井泵效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9.
针对杜210块油井蒸汽吞吐开发后期出砂问题展开讨论,指出高强度注汽、碱性蒸汽对地层的溶蚀作用、采出程度大使砂粒间的应力平衡破坏等是造成油井后期出砂的主要原因。为了达到防砂治砂的目的,对单井进行了实验,认为化学防砂和高温固砂适用于治理油井蒸汽吞吐阶段后期出砂问题,并进行推广应用,由此达到提高稠油最终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地层出砂日益严重。由于出砂造成的停产井多、产量恢复率低。近几年,通过新工艺技术的不断引进,解决了部分出砂油井一些问题,但仍未能解决严重出砂井频繁作业问题。近年来对防砂技术进行研究与应用,解决了部分油井因出砂严重造成检泵周期短的问题,降低了出砂停产井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在油田开发中后期依靠实施水平井、侧钻水平井技术挖掘油田剩余油潜力,由于水平井井眼轨迹复杂、油井出砂,冲砂作业卡阻频繁,作业时率低,增加了作业安全风险。并且随着稠油油藏进入高轮次吞吐和蒸汽驱开采,地层亏空严重,侧钻井及套损井日益增多,出砂情况越来越严重。小洼油田井筒清砂以冲砂、捞砂方式为主。受井筒技术状况、地层漏失严重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的清砂技术不再适用于侧钻井、套损井、水平井等复杂结构井。通过应用正反连续冲砂技术,改进冲砂管柱,提高了复杂结构井作业时率,改善了井筒清砂效果,延长了复杂结构井检泵周期,实现了复杂结构井安全作业、平稳生产。  相似文献   

12.
针对杜210块油井蒸汽吞吐开发后期出砂问题展开讨论,指出高强度注汽、碱性蒸汽对地层的溶蚀作用、采出程度大使砂粒间的应力平衡破坏等是造成油井后期出砂的主要原因.为了达到防砂治砂的目的,对单井进行了实验,认为化学防砂和高温固砂适用于治理油井蒸汽吞吐阶段后期出砂问题,并进行推广应用,由此达到提高稠油最终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锦采采油作业二区管理油井559口,开井470口。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造成井底近井地带的岩层结构破坏引起的出砂,使许多油井生产时间没有达到正常生产周期就发生卡井,采用常规吞吐冲砂、排砂方法造成部分井的吐砂在油层和井筒之间反复吞吐,而不能返出地面,致使部分油井出砂严重,经常发生断卡脱现象造成油井被迫停产。所以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敏感性稠油出砂油藏水平井热采工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LD油田馆三段为高孔高渗稠油油藏,原油性质较稠,储层胶结疏松,出砂严重,地层泥质含量较高,呈强水敏,在早期开发过程中,采用普通直井,常规防砂工艺投产后,油井产能普遮偏低,效益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以水平井精密滤砂管完井,蒸汽吞吐热采及油层保护和防膨工艺相结合等措施,开发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5.
锦州油田稠油水平井共有54口,均以蒸汽吞吐方式生产,水平井完井方式为金属割缝筛管完井。随着开发进入中后期,地层压力逐年降低,导致返排能力下降;原油粘度高,导致举升困难。采用复合助排技术,通过药剂的补充地层能量、润湿返转作用,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为其他同类油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欢喜岭油田杜813、欢616是稠油区块,采油工艺为蒸汽吞吐,长时间稠油热采形成了这些区块的共同特点:地层严重亏空、出砂严重;渗透率较高;井温较高;汽窜严重,易发生井喷。常规大修方法无法施工。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杜229块北部低效区的深入研究,针对该区域直井吞吐效果差,储量难以动用.利用鱼骨分支水平井技术,降低生产压差,提高防砂能力,有效地解决了直井出砂严重的问题,并且增加了蒸汽腔波及范围,扩大了储量动用半径,使北部低效区生产效果得到持续改善,对鱼骨分支水平井在超稠油开发中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稠油油藏大多采用热力降粘的方式开采,主要是采用蒸汽热采的方法。注蒸汽热采一般为蒸汽吞吐,后期转为蒸汽驱,因此热采稠油井的固井必须适合和满足蒸汽吞吐和蒸汽驱开采方式。后期注蒸汽开采时,由于地层的保温效果很差,高温蒸汽在注入过程中能量通过水泥环很快耗散到地层中,导致稠油油藏达不到注蒸汽热采的效果,严重影响稠油油藏的开发效果。在注蒸汽开采过程中,水泥石在高温蒸汽环境中强度衰减严重,导致水泥环破裂损坏,使原本封固好的环空失效,引发油气水窜,严重缩短油井寿命。针对稠油油藏固井存在的问题,须研究开发一种适用于封固稠油热采井的长效固井技术,使该固井技术具有水泥浆热容高、保温效果好,可延缓蒸汽注入过程中能量损失;水泥浆具有良好的强胶结性能,大大改善固井第二界面胶结强度,有效防止油气水窜的发生,提高浅层水泥封固段长期封固效果;水泥石强度高,抗高温性能好,其强度在高温下衰减缓慢,可经受稠油热采高温蒸汽的侵蚀的优点。有效解决稠油热采井在高温驱替环境下固井质量差、油井寿命短的问题,为稠油油藏勘探开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桩西油田桩斜139块为河流相岩性-构造边底水油藏,砂体横向变化大,泥岩隔层薄,油水关系复杂,具有油藏埋藏深、油稠且层间差异大、密度大、地层出砂严重等特点,加之"海油陆采"井造斜点高、斜度大,造成开发难度大,注汽热损失大。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总结了近几年稠油热采的经验做法,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配套方法,摸清剩余油分布状况,进一步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及蒸汽吞吐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0.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地层能量衰减,尤其某油田的地层压力系数降到0.3-0.5之间。部分油气井生产过程中地层出砂掩埋产层,需要冲砂、钻塞时地层漏失严重井筒无法建立循环,且由于沉砂胶结,导致捞砂失败。本文采用混氮气水钻塞、冲砂作业技术,解决了严重漏失井冲砂钻塞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