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浆液黏度是浆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纺织企业在实际生产中普遍采用漏斗式黏度计测试浆液相对黏度,但存在操作不方便、测试结果误差较大(误差可达20%)的缺点.  相似文献   

2.
在现有便携式浆液黏度计的基础上,开发了一款自动黏度计,其采用按钮带动吊绳克服弹簧阻力拉起塞杆使浆液流出,同时利用按钮上的凸块触发微动开关启动计时,能够实现浆液黏度的自动测量。黏度计电路采用PIC16F688型单片机作为主控件,还设有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及MAX6674型数字转换器,能同时测量出浆液温度。该黏度计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符合操作习惯,能同时测量黏度和温度,在现场测量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纺织工业厅受纺织部委托于1988年5月25日在无锡对FJT型漏斗式粘度计进行了鉴定。参加鉴定会的有上海、江苏等省市的有关专家及代表共27人。FJT型漏斗式粘度计是纺织部生产司下达给江苏省纺织研究所的科研项目,代表们经认真鉴定讨论,认为浆液粘度是浆液质量的主要参数,是保证经纱上浆质量  相似文献   

4.
我厂浆纱机浆槽浆液中常出现锈蚀片状颗粒、杂物及化学浆皮,不仅影响疵布率、好轴率的完成,而且厂经济效益受到影响。针对上述情况,我厂对五台浆纱机先后加装了浆液过滤漏斗,将铁皮制作的漏斗固定在前压浆辊摇架托脚的螺栓上,漏斗内再放一滤网(附图)。浆液打人漏斗内,其杂物和浆皮被过滤出来,并定时冲洗滤网。  相似文献   

5.
探讨部分糊化淀粉浆液的特性及上浆性能。以示差扫描量热法测定了浆液的糊化程度,用数显黏度计测量了浆液黏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用莱卡偏光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制浆条件下浆液中淀粉颗粒的形貌和偏光性,通过制作浆纱切片观察了浆液在纱线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部分糊化淀粉浆液糊化程度对温度很敏感,蒸汽加热至65℃制得的浆液黏度稳定性较高;原淀粉颗粒多呈圆形和多角形,表面光滑,具有明显的偏光十字;发生部分糊化后,淀粉颗粒吸水膨胀,体积变大,颗粒破裂,偏光十字消失;经过部分糊化淀粉室温上浆,棉纱毛羽降低,强力提高,耐磨增加。认为部分糊化淀粉上浆技术利于节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一、上浆机理目前,国内外的上浆机构都设在浆槽内,不论是单浸单压、单浸双压、双浸双压的上浆形式,都离不开这个“浸”,也就是说上浆形式都为浸渍形式,目前一般采用转笼式或三罗拉浸没辊,依靠它把经纱浸渍于浆液之中,转笼式浸没辊,由于搅动浆液,经纱浸渍在运动着的浆液中比基本静止状态浆液渗透性好。  相似文献   

7.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分光光度计和布拉班德黏度计对西米柠檬酸酯淀粉的性质进行测定和分析,并与西米原淀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西米淀粉经柠檬酸酯化作用后,其表面被侵蚀,甚至有的颗粒已破碎,偏光十字变弱,结晶度降低;西米柠檬酸酯淀粉的溶胀度和透明度都远远小于原淀粉;通过淀粉糊黏度分析发现,西米淀粉与柠檬酸在酯化作用下发生交联,其浆液在黏度测定过程中不发生糊化和胶凝。  相似文献   

8.
详细分析了检测设备和辅助设备、测试温度、装液量、毛细管的垂直度、毛细管黏度计的清洗与烘干、流动时间、毛细管黏度计的使用温度与检定温度7个因素对毛细管黏度计测量结果的影响,并针对用户在使用毛细管黏度计时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做了详细解析。  相似文献   

9.
参考ASTM D 7042斯塔宾格黏度计测量液体的动力黏度和密度及运动黏度的计算法,对该类黏度计的运动黏度、动力黏度和密度主要校准参数的校准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本文测定了奶粉浆液在含水量0.3~0.65(重量分数)、温度25~50℃范围内的流变性质,发现在本文试验范围内,奶粉浆液的流变性质与宾汉塑性流体吻合。文中探讨了含水量及温度两个因素对奶粉浆液表观粘度材μa,100的影响,提出了该试验条件下的经验关联式。  相似文献   

11.
答:丝织厂浆经常用多锡林浆丝机、烘仑式浆丝机、烘仑和锡林联合式浆丝机。这类浆丝机均采用挤压式上浆,即浆槽中的浆液随上浆辊转动带上来,在压浆辊和上浆辊之间形成一个浆液区,使经丝获得浆液而包复在经丝表面。少部分渗入丝线内部,又靠上浆辊和压浆辊的挤压,更多的浆液渗入纤维内,干燥后将单纤维粘住,在纤维的表面形成一层耐磨的浆膜,使经丝在织造时能承受综框、钢筘等机件的摩擦,从而达到上浆的目的。为了保证浆经的质量,丝织厂常在上浆辊外面  相似文献   

12.
对市场流行的六种搅拌型酸奶在10℃进行黏度感官评定和仪器测定,探索酸奶黏度特性的评价方法。仪器测定采用塌方实验、流动黏度实验、测锤实验和NDJ-1旋转黏度计四种方法,将所测的数据与黏度感官评分形成相关方程。结果表明:在10℃下,NDJ-1黏度计所测数据与口感黏度评分的相关方程的决定系数R2为最大,即NDJ-1黏度计与口感黏度的相关性最好。其他试验的相关性顺序依次为测锤实验、塌方实验、流动黏度实验  相似文献   

13.
黏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化学性质,但在黏度测量实验中会发现,改变黏度计的测量条件会得到不同的黏度结果。本文通过一系列黏度测定实验,总结出用黏度计测量物质黏度的仪器条件,消除人们对于黏度测量的一些误解。  相似文献   

14.
在刮刀式涂布机上,化学浆液或泡沫如何输送给刮刀是很重要的。原先,浆液或泡沫都是输送到涂布器的中部或依靠幅宽方向上的往复摆动装置分配的。但这些输送分配系统容易使涂层表面产生云斑,造成大量的次品或废品。  相似文献   

15.
对目前对位芳纶纺丝试验线上比较常用的漏斗式纺丝管结构进行了介绍,并指出其技术缺陷:由于该纺丝管纺丝速度比较低,仅适用于对位芳纶的纺丝实验线,而不适用于对位芳纶的产业化生产;为了消除这一技术缺陷,研发了一种浴盘式纺丝管。浴盘式纺丝管在许多对位芳纶生产厂家都收到了良好使用效果:平衡浴液流动平稳、内部无漩涡,因此纺丝原液的凝固反应充分;具有较高的纺丝速度和生产效率,在相同的纺丝条件下,该纺丝管的产量是漏斗式纺丝管的2~3倍,能够适应对位芳纶的产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6.
尝试采用纱线沉降法研究和评价浆液对经纱的润湿渗透性能.通过原棉经纱的浆液渗透性能测试,研究浆液黏度、温度、pH值、渗透剂加入量对浆液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纱线沉降法可以表征低黏度浆液的渗透性能;浆液对经纱的渗透性能与浆液黏度关系很大,低黏度的酸解淀粉浆液渗透性能与浆液黏度线性相关;浆液对经纱的渗透性能与pH值和温度...  相似文献   

17.
《印染》1976,(2)
无衬布印花机虽有些局限性,但对内销花布的生产,在我厂十多年的正常生产中,已证实80%以上是可以使用的。无衬布印花机的吸水漏斗上,曾使用过弹簧两边紧压式、真空泵抽真空吸水式等。前者橡皮承压辊容易擦坏、漏水;后者用电、用水量大。 通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印花工段老工人建议,采用羊毛毡(7毫米厚)剪成半圆形小块,将生胶与汽油调成粘着剂,粘贴在吸水漏斗边上(粘贴好后,放在热拉机烘房内烘24小时,使生胶老化粘着、粘牢,即可备用)。羊毛毡平面与橡皮承压辊转动时摩擦,羊毛毡正面与压水橡皮辊转动时摩擦,因羊毛毡有弹性,既耐磨、又吸水、挡水,用这种很简易的方法,即可解决无衬布印花机吸水漏斗的吸水问题。至于吸水漏斗的另一边,装于印花机机架上,另用松紧螺丝可以调节与橡皮承压辊的松紧,以不漏水为准,一般较松,不会再擦坏橡皮承压辊。一块新的羊毛毡约可使用半个月以上(24小时连续运转),每只吸水漏斗耗用羊毛毡的费用仅 3.5元(每对7元),每公尺(7毫米厚)羊毛毡价42元左右,可剪成6对,计12只。  相似文献   

18.
探讨磷酸-氨基甲酸酯直链淀粉的浆液性能。制备了磷酸-氨基甲酸酯直链淀粉、磷酸酯直链淀粉、磷酸酯淀粉,并采用对比试验确定了磷酸-氨基甲酸酯直链淀粉适宜于上浆的氨基甲酸酯取代度;测定并比较了磷酸-氨基甲酸酯直链淀粉浆液、磷酸酯直链淀粉和PVA混合浆液、磷酸酯直链淀粉浆液、磷酸酯淀粉浆液、直链淀粉浆液、玉米淀粉浆液的糊化温度、黏度和黏度热稳定性;用以上各种浆液在C 19.5 tex纱和T/C13 tex纱上进行了上浆试验,并进行了强伸性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磷酸-氨基甲酸酯直链淀粉浆液与磷酸酯直链淀粉和PVA混合浆液的性能基本相当,明显好于其他浆液,可满足纯棉纱和涤棉纱的上浆要求。认为磷酸-氨基甲酸酯直链淀粉浆液有可能成为取代PVA的纺织浆料。  相似文献   

19.
方玮  徐岚 《纺织学报》2018,39(10):7-11
为克服传统静电纺丝生产效率低、纺丝过程难以控制、针头易堵塞等问题,实现高效制备高质量纳米纤维膜,在气泡静电纺的基础上,提出了漏斗式喷气静电纺丝技术。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溶液为纺丝液,通过漏斗式喷气静电纺技术成功地制备了高质量的PVP 纳米纤维膜,并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了溶液质量分数、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和施加电压等对纤维膜形貌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纺丝溶液中PVP 质量分数为32%,纺丝电压为60 kV,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为0.1%时,获得的PVP 纳米纤维膜综合性能最佳,其表面形貌良好,纤维直径较细且直径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国外浆经工艺一直在探索如何更有效地节约能源,提高效率,改进质量,为此,最近出现了几种新的上浆方法,现简介如下: 一、钳轧式上浆: 该法如图1所示,一对钳轧上浆辊水平安裝。浆液容器中的浆液,经计量泵,按时按量流入钳轧辊之间的钳口,浆经从一只钳轧辊表面切向被咬入钳口,再从另一只钳轧辊表面切向导出,浆经分别与两只钳轧辊表面保持1/5至1/4左右的接触。当浆经被咬入钳口时,就与钳口处的浆液接触,由于两辊的挤轧作用,迫使浆液渗入浆经内部,从而达到上浆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