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东 《资源再生》2003,(4):33-38
一、世界精铜需求普遍低迷不振 2002年底至2003年一季度,全球大部分地区的精铜需求都低迷不振,2003年第一季度世界铜需求增长几近停滞.据英国商品研究机构的调查显示,自2002年底以来,全球大部分地区的精铜需求(除中国以外)都表现疲弱,且不见起色.其中部分原因在于季节性因素和伊拉克局势,但并非全部原因,还因为许多经济体似乎还没有从20世纪90年代未至2000年的过剩中解脱出来.目前还没有迹象显示世界铜需求将反弹.然而,亚洲的铜需求却是亮点,特别是中国需求强劲.  相似文献   

2.
交易商和分析师表示,与其他基金属相比,预计铜在2003年将有较好的表现。2003年对铜市来说将是乐观的一年。由于铜的供给减少而全球需求继续增加,特别是中国的需求增长特别突出,多数市场观点预计铜价在2003年将上涨。但欧美国家需求增加有限将限制铜价的上涨空间。分析师预计伦敦现货铜价在2003年将上升至1650—1764美元区间内,较2002年初的1554美元/吨涨幅约为6—14%。 据道琼斯11月26日报道,澳大利亚新西兰银行(ANZ)的分析师Peter Windred表示,随着铜精矿供应的减少,精铜生产将受到限制,铜价  相似文献   

3.
国内废杂铜制杆技术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铜资源人均储量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8%.2008年中国进口铜精矿517万吨,进口废杂铜555万吨,进口精铜1 25.1万吨,进口铜材96万吨,进口仍是解决国内铜资源供需矛盾的主要手段.从2003年到2008年,中国的精铜产量从占全球12%提高到20%,利用废杂铜生产精铜从35.2万吨增加到102.6万吨.  相似文献   

4.
日本是全球主要铜消费国之一,是全球第三大精铜消费国,排名仅在中国和美国之后。2002年精铜消费数量116.4万吨,占全球精铜总消费量7.8%,2006年日本精铜消费量数量达到129.6万吨,占到全球精铜总消费量7.5%。  相似文献   

5.
全球铅锌业低价竞争仍将持续国际市场铅锌价格一直低迷不振,2001年11月份铅价达到10年的低点,锌价达到15年来的低点,LME三个月期货铅价最低435美元/吨,锌价最低735美元/吨。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铅价在480~500美元/吨,锌价在750~800美元/吨的历史低谷价位徘徊。铅锌价格长期低迷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经济迟迟不能复苏,导致市场需求长时间萧条,而全球铅锌生产继续增长,供应持续增加,供求关系没有根本改善。2003年7月份随着整个基本金属价格的显著回升,铅锌价格终于向上攀登,返回到2002年年初达到的顶点,铅价最高529美元/吨,锌价最高877美元/吨。但…  相似文献   

6.
<正>印度年消费精铜约60万吨,居全球第十位、亚洲第四位,位中国、日本和韩国之后。它在供应本土的基础上,还向中国出口大量精铜。预计未来几年印度的铜稳固需求会减少盈余,只有在Sesa Seterlite公司的Tuticorin冶炼厂的计划扩建项目投产之后,才会使该公司的精铜产能翻一番,达到80万吨/年,从而增加国内的精铜盈余。尽管最近精铜需求增长,但印度人均铜消费落后于在同一发展阶段许多国家的人均铜消费水平,在金砖五国中排名最低。其关键因素是国内半成品产能并不能满  相似文献   

7.
《现代焊接》2013,(5):37-37
在基本面孱弱、全球经济前景黯淡的背景下,铜价将呈现易跌难涨的走势。1、精铜供应过剩已成主基调国际铜业研究小组(ICSG)的数据显示,2012年12月全球精铜产量达到183.6万吨,创历史新高,需求量却没有跟上相应步伐,为166.8万吨,单月过剩6.5万吨。ICSG季调后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精铜缺口为3.5万吨,  相似文献   

8.
<正>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9月1日在报告中援引国际铜研究组织(ICSG)的数据称,全球铜料出现7年来最大的供需缺口,或为铜价提供一定的支撑。报告称,全球1-5月铜市供需缺口为466,000吨,而2013年同期为供应过剩250,000吨。报告预计全球铜市今年铜料存在供需缺口90,000吨。ICSG公布的数据还显示,全球铜需求较上年增加15%,其中,中国需求强劲。  相似文献   

9.
印度年消费精铜约60万吨,居全球第十位、亚洲第四位,位中国、日本和韩国之后.它在供应本土的基础上,还向中国出口大量精铜.  相似文献   

10.
尽管今年以来铜价整体呈震荡下跌走势,但目前铜价还在3美元/磅以上(2012年全球生产电解铜成本为2.15美元/磅),说明铜行业仍然处于暴利时代。笔者就其中的原因以及后市铜的行情将如何演绎谈谈自己的看法。目前铜市场的"怪现象"供应过剩和行业暴利并存。世界金属统计局9月18日公布报告称,2013年1~7月全球铜市供应过剩20万吨,2012年全年供应过剩23.6万吨。1~7月全球电解铜产量同比增加5.1%至1219万吨。中国产量增加53.7万吨,抵消了智利产量下滑9.9万吨及印度产量减少12万吨的影响。1~7月电解铜需求同比增加  相似文献   

11.
中国第二大铜产商——江西铜业表示,由于需求回升和产能扩大,预计2003年铜产量将增至30万吨,大幅高于2002年的23万吨。  相似文献   

12.
铜是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有色金属,被广泛地应用于电气、轻工、机械制造、建筑、通讯和国防工业等领域。2003年,全球消费铜约1551万吨,过去铜的消费集中在发达工业国。随着我国近几年经济的迅猛发展,铜的需求随之高速增长,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2003年中国铜的消  相似文献   

13.
中国铅工业的“快”和“新” 1.产量和消费量快速增长。 中国铅工业的地位日益抬升。(1)铅产量快速增长,中国成为全球冶炼中心。近几年我国精铅产量稳定增长,1996年-2004年年均增长率为14.4%,远高于全球2.3%的增长率。2002年~2003年西方冶炼厂的纷纷减产使精铅生产向中国转移,2003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生产国。随着产量的增长,中国精铅产量占全球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1996年-2004年,这个比例从12%增长到27%,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冶炼中心。  相似文献   

14.
英国《金融时报》11月10日报道,业内专家警告,钢铁需求的急剧上升——包括中国钢铁消耗大幅增加——意味着2004年可能出现全球范围的钢铁短缺。 总部设在美国的咨询公司世界钢铁动力公司说2004年1季度全球出现钢铁短缺的几率为85%。 2002年钢铁价格一直处于上升势头,行业利润前景一片光明,世界钢铁动力公司说,与2002年比,该公司调查的35家全球大型钢铁制造商2003年的税前收入将增加10%。2003年全球各大钢铁公司的股价也上升了40%左右,比  相似文献   

15.
苏仕方 《铸造》2005,54(3):304-305
2004年第12期《Modern Casring》公布了由32个国家和地区铸造组织提供的第38届全球铸件产量年度(2003年)统计数据,结果显示,2003年全球铸造业又是一个增长年。统计(参与国家和地区的资料)显示全球2003年度铸件产量比上一个年度增长了约4.5%,而排行前10名中有8个国家均比2002年有所增加。整体而言,32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8个国家和地区的铸件产量均有增加;并且7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的铸件产量都比6年前的1997年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6.
上半年全球铅市场主要和两方面因素有关:中国精铅产量和西方精铅需求。第一季度中国精铅产量依旧没有恢复,出口还在下降,中国和全球铅市场还处于一个略微短缺的状态,铅价表现比较理想。但二季度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低迷,西方需求出现大幅下降,尽管中国精铅出口依旧较少,但LME库存持续增加,二季度末达到10万吨以上,在这种压力下,LME铅价出现大幅下跌,三月期货最低曾触及1,535美元这一近一年半的低点。相对国际市场,上半年国内铅价表现略显坚挺。  相似文献   

17.
刘敏 《资源再生》2005,(4):18-19
2003年,当世界(欧盟除外)产量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欧盟的精炼铜产量下降了8%.2004~2005年对世界精铜产量增加的预期主要来自于对亚洲(中国、印度、泰国)生产能力增加的预期,然而据估计,产量的不足的情况还在发展,因为日益增长的消费量超过产量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8.
2003年,当世界(欧盟除外)产量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欧盟的精炼铜产量下降了8%。2004~2005年对世界精铜产量增加的预期主要来自于对亚洲(中国、印度、泰国)生产能力增加的预期,然而据估计,产量的不足的情况还在发展。因为日益增长的消费量超过产量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获悉,德国铜生产商北德精炼公司最近称,2007年全球铜需求可能较目前水平上升2%-3%,并可能超过供给。因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亚洲的铜精炼商产能利用率下降以及全球铜库存处于低水平,未来几个月铜供给是否能够满足需求值得怀疑。2007年前六个月全球精炼铜产量年比上升4.5%,虽然产能利用率从83.8%下降至83.3%。此外公司还称,  相似文献   

20.
《工具展望》2004,(3):24-24
2003年,中国的企业总共购买了价值约65.8亿美元的机床产品,比2002年的机床消费额增加了约14亿美元,从而进一步拉大了与全球其它机床消费竞争对手的距离。根据《2004年世界机床生产与消费调查报告》的统计,2003年全球机床消费额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地区)依次为:①中国:65.8亿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