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6,(12)
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提出的"诗画分离"的概念,使不同门类的艺术按照各自的属性发展。对西方来说,莱辛提出"诗画分离",而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创造的绘画,却一直遵循"诗画一律"这条线索。钱钟书在分析《拉奥孔》这本书时,注意到了艺术的自律性,但结合中国文化自身的特点,作了相关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5)
相比西方美学所坚持的本质论与重视"写实"的物质论原则,东方电影美学更加强调以精神性来"独善其身",倾向通过事物与生俱来的象征性来深入意境的表达。影片《不成问题的问题》中,通过东方美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展示出其黑白色彩下的虚实相生,大言无声的象征性镜头完美映射出"境外象生"下的诗意境界与角色细节中的变幻莫测。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5)
东方的武侠电影在世界电影之林是一支奇葩。无论是20世纪50、60年代的《侠女》,还是较早前的《卧虎藏龙》,武侠电影作为东方想象,一直留存在西方观众的视野里。而张艺谋的《英雄》不仅迈出了国产电影大片在商业化、类型化方面积极探索的一步,也为东方武侠文化添加亮丽色彩。  相似文献   

4.
严敏 《华中建筑》2020,38(6):131-134
《庄子》中提出人籁、地籁、天籁"三籁之说",结合现代声景理念,挖掘庄子音乐美学思想中的声景理念,探讨声景的类型、构成与特点。重点分析"咸池之乐"的声景营造的递进过程,得出庄子哲学中"听者要有‘听之以气’的道化体验,而环境要遵循‘法天贵真’的美学法则,声音要达到‘和’的理想境界"这一"天籁之音"声景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以期对传统造园及现代声景研究给予一定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5.
浔阳楼怀思     
正浔阳楼位于长江南岸之滨,与九江长江大桥遥相呼应,因九江古称浔阳而得名。浔阳楼之名最早出现在唐代江州刺史韦应物《登郡寄京师诸季及淮南子弟》,诗中写到:"始罢永阳守,复卧浔阳楼"。随后,江州司马白居易在《题浔阳楼》诗中又描写了它周围的景色,而真正使浔阳楼名噪天下则得力于施耐庵《水浒传》中的精彩描写。自古以来,九江便是我国江南的重要商埠之一,有三大茶市,七大米市之称谓。由于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古城九江素有"襟江之湖,踞三江之口,四达之衢,七省通连"之说。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5)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经济、政治、文化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唐代的《唐律疏议》更是秦汉以来国家制定法发展之集大成,也是中国封建法律最为成熟的法典之一。基于以上原因,关于唐代法律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而笔者将从婚姻制度内容本身出发,加之对时代背景的探究,从制度产生、发展条件到实施后对社会、人民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唐代婚姻制度的进步之处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4)
"兴"是中国文学中最富传统意义的批评术语之一,清人东方树也曾说"兴,最诗之要用也",可见其重要性。本文从"兴"的本意出发,探讨其所具有的"起"与"同"两种含义。并以《诗经·关雎》为例,从"起"出发,研究其与"象"之联系;从"同"出发,研究其与"比"之联系。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1):105-109
《周易》是一部具有强大艺术魅力的综合典籍,作为中国艺术之美的经典,其所具有的整体之美、对立之美、循环之美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三种美学形态影响了中国后世文学的"大而全"、"对立统一"、"生生不息"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23)
"接受美学"是重要的文学理论,它是指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文学,而其主要观点也同样适用于电影的赏析。台湾电影《逆光飞翔》因其独特的主题叙事,迎合并拓展了观影者的审美心理。本文拟以"接受美学"的角度简要分析观众对于本片的审美实践过程,并在激发观众情感体验方面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5)
爱情是人一生都经历、讨论的,也是电影艺术永恒讨论的话题。张艺谋是我国著名导演,在我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尝试中国电影在电影的拍摄技术的创新、探索了众多的电影主题,新型的电影商业宣传手法等,提升了中国电影电影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作为影坛常青树,在他的经典爱情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和《山楂树之恋》中,张艺谋都尝试探索"理性爱情"的框架,以人物之间的爱追求表达了他独特的理想爱情观。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1)
《周易》---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本文试图通过卦象所示之义及解读卦象过程所体现出的《周易》"象"思维为主要途径,从而揭示出《周易》的"象"与美的密切关系,进而阐释"象"的"仿物化境"、"循环渐进"和"涵容"等方面的特点,看其对中国古代美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现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的芦原义信先生,我国建筑界已比较熟悉,他的名著《街道的美学》在本刊全文刊载后,受到我国建筑界的欢迎。这部著作在日本国内和国外均有一定影响,书中一些主要章节已被选为日本建筑院校的教材。该书1979年出版后,很快即被译成中、英、俄等文本,在我国及英、美、苏等国出版。获《每日出版文化奖》和《马可·波罗奖》。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展开研究其成果:即1983年出版的《续街道的美学》。该书应用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与“背景”的概念,并引用中国的“阴阳”之说,对日本和意六利、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的建筑空间与广场、街道等外部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从而归纳出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不仅对日本的建筑创作和城市规划具有指导意义,对我国建筑设计工作者和建筑院校也有很大参考价值。——编者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8,(4)
基于认知隐喻理论,辨析《老子》哲理的显隐陈述,探讨其逻辑本体与美学表征结合的"诗性智慧",论证文本超验之"道"概念体系之构建,描绘经验层"述道"意象与物象之复现循环指涉图式,阐明"道"之核心关照——治国理政、修身处事与天命成人。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19)
<正>2014年9月28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东方葵——许江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是许江近年来创作生涯的集中展示,共展出"葵园"主题大型油画作品50余幅、系列水彩作品百余幅以及一系列大型雕塑作品。展览以"东方葵"为主题,旨在表现一代人成长的心声和重回东方的艺术追求。展览分为"重屏——东方葵""层览——葵平线""综观——花万果"和"俯仰——共生"4个主题板块,以油画、雕塑、水彩等艺术形式,展现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与美学品质。展览中既有以"画屏"形式展示的油画巨制《东方葵》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10)
所罗门的歌是歌中的雅歌——《圣经旧约.雅歌》雅歌表面上讲述的是男女之间对爱情的渴望与追寻的故事,但引申的却是对于生命自由之爱的追寻与上帝本源的探索。同样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有一位深受《圣经》思想影响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写过一部《所罗门之歌》的长篇小说,故事里的黑人主人公也同样走上了一条冲破人生束缚的道路,并且最终在生命的洗礼中获得了自由与重生。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11)
<正>初夏的时光伴随着细雨和花香,仿佛一幅精致的工笔花鸟画,让人体会到自然造化的隽秀之美。印度诗人泰戈尔感慨:"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如果说诗画本一律,那么对于自然风物四季变换的不同写照,无疑是最好的比较途径。诗人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思与所悟;画者则融情于景,将胸臆诉  相似文献   

17.
唐代仕女画是中国人物画创作的高峰,丰硕华丽的"大唐丽人"给中国和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风尚、思想观念、统治者的审美趣味以及唐代文学作品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盛唐审美观念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研究唐代仕女画对弄清盛唐美学观念无疑具有很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36):141-142
<正>一、《唐声诗》主要解决的问题和"声诗学"的建构任先生的《唐声诗》既是唐代诗歌研究的重大成果,也是唐代音乐文学研究的奠基之作。它揭开了在唐代"声诗"歌唱的真相,也给唐诗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正如任先生在《唐声诗·唐声诗总说》中所说:"‘唐声诗’名称,从未有人提及,所具理论与格调,亦从未有人草创,文学史内对此大都三言两语句而已。"~((1))自先秦时代,《诗经》就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的传统,《楚辞》、两汉魏晋时代的乐府、宋元明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6,(6):84-87
萧红在她的小说叙事中,逾离了中国现代文学常规的"缺憾—补偿"机制;这种鲁迅所提出的"越轨的笔致",事实上指的是萧红特有的叙事语言与抒情形式,也即其迥异于现代中国文学写作中比比皆是的"缺憾—补偿"机制。具体而言,萧红的小说规避了西化的知识结构与叙事伦理对中国乡土原有的情感结构与生活语言的过度渗透;在此基础上,萧红的《呼兰河传》通过主体抒情和个性化的语言结构,统摄乡土中国以及由此而引申出来的家国民族情结,从而形成小说文本的言说方式和叙事逻辑,最终达到引渡和重建中国之"现代"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5,(1)
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学派,其核心思想"道法自然"自古便深刻影响到了书法审美理念中,并孕育出与《绮丽》相对立的书法品评范畴——《冲淡》。宗白华在其《美学散步》中提出了两种审美理想:"华丽繁复的美"和"平淡素净的美"。这里的"平淡"并不是平易浅俗,而是以老庄"道法自然"、"虚静"、"无为"的思想为内蕴,崇尚以清静空明的胸怀体现万物,创造出符合道家最高艺术理想的"自然平淡"的意境。在现代社会充斥了浮躁贪念和奢华物欲的背景下,书家创作更需要一颗平静淡定的无欲无为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