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5)
《紫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色》出版是黑人文学的一大突破,小说以九十二封信的方式讲述了一对黑人姐妹的经历,对黑人女性的意识及觉醒进行了描述。本文通过对主人公意识的迷失、觉醒到最后的反抗进行描述,从而对书中女性的社会地位进行揭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11)
"他者"是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他者"在文学文本中的显性和隐性探讨已经成为文学批评的一种趋势。《家》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十部作品,小说除了弗兰克回归精神家园的奥德修斯式历程这一主线外,还隐含了弗兰克的妹妹茜、女友莉莉以及祖母丽诺尔摆脱"他者"奴役,努力构建自我身份的主题,这两个并行的主题相互交织,反映了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她们找寻身份认同感的艰难历程,彰显了莫里森对黑人女性命运的终极关怀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20)
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开创了美国黑人文学的新天地。其作品描写了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悲惨遭遇。其中,她的第一部作品"最蓝的眼睛",把很少有人重视的黑人女孩作为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分析黑人女孩所面对的种族歧视、男性压迫,以及缺乏关爱的家庭,揭示黑人女孩的成长困惑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9)
《汤姆叔叔的小屋》作为一部反映黑人生存状况的社会批判小说,成功塑造了主人公汤姆这个受到残酷压迫和剥削的黑奴形象,深刻揭露了美国黑人在19世纪种植园制度下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以及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对于黑人权利和生命的漠视。本文将通过政治背景、文化因素和经济状况来深入分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一文中的美国黑人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24)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短篇小说。小说以女性的叙事角度刻画了三位黑人女性,反映了当时黑人女性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显示了作者对黑人女性的关注和对黑人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31)
哈莱姆文艺复兴是20世纪初美国新兴黑人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是新兴黑人知识分子从文艺方面对黑人解放道路进行的一次积极探索,对美国黑人文学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0)
美国黑人女作家赫斯顿的经典著作《他们眼望上苍》通过女主人公珍妮的三段婚姻经历,展现了黑人女性努力寻求自我声音,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自我发现之旅。本文从弗莱原型批评理论出发,对小说中的人物、结构和意象进行圣经原型解读,探索女主人公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成长经历,进而给黑人女性的觉醒以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6)
多丽丝·莱辛的非洲经历是其成名作《野草在歌唱》灵感源泉。作者的影子几种体现在小说女主人公玛丽身上,本问将从玛丽殖民地白人女性的身份和成长历程,她殖民地及黑人的认识变化以及试图逃离失败的婚姻三个方面来探讨小说中折射出的非洲经历给莱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5)
爱丽丝·沃克的小说《紫色》在描述黑人女性如何自立自强的同时,还描写了主角的姐妹情谊和同性之爱。本文旨在通过小说中有关的黑人语言,分析黑人女性对妇女主义的身份认同感以及为实现自身奋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2)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是美国非洲裔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代表作。她用前人未曾选择过的角度和思路,通过鲜活的描述,开美国非洲裔女性文化领域之先河,成为一代黑人女性文化先锋。托妮·莫里森以女人、黑人、作家多重身份、多重视角,通过女性主义文学,继承、发展并扭转了读者对传统文化深层思维模式的认识,将读者对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边缘文学进行了全新的整合,让人们以更加浓厚的兴趣就这一领域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托妮?莫里森突破了以往的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矛盾描写女性种族意识,而是强调通过内心矛盾的刻画,推动黑人女性主义文学进入了真正的自我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3)
《外婆的日用家当》作为艾丽丝·沃克的经典短篇小说,已有相当丰富的分析和解读,但大多数评论都从文中的隐喻、象征、女性人物形象、文化冲突、妇女主义等角度进行分析,对于黑人女性文化身份及社会身份的寻求方面写的却不多。因此本文试图以《日用家当》为基础,从美国黑人女性的文化及社会身份认同角度出发,对文中的三位黑人女性进行重新解读,从而给出一个相对全面的研究结果,即面对白人及其文化,黑人女性自己如何更好地认同自己文化和社会身份!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22,(1):64-67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在其绝笔小说《天佑孩童》中首次立足当代,聚焦美国黑人中产阶级女性的“傀化”情感,折射出黑人、女性和白人工人阶级等多个群体的现实境遇,从多角度反映美国社会问题。美国黑人中产阶级女性的“傀化”情感是其在种族主义、性别主义和消费主义多重压迫下沦为“她者”后的情感反应。“傀化”情感既反映了美国权力运作与意识形态控制之下黑人的集体生存状态,也激发受压迫群体另辟蹊径,走出困境。莫里森深刻揭示了美国走向社会大分裂的种种迹象,并对消弭社会裂痕、建立情感共同体发出前瞻性思考。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32)
当代美国非裔女作家艾丽斯?沃克森成功地把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吸收到美国黑人文学之中,在保持黑人民族特色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本文着重分析了《父亲的微笑之光》中魔幻现实主义因素的三点体现。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26)
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短篇小说《桑尼的布鲁斯》不仅是一则关于黑人的故事,而且是黑人自己的故事。这是一个有关兄弟情谊的故事,文章感情真挚而细腻。音乐的运用,是小说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音乐帮助他们重新确认了自己的黑人集体身份。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7)
艾丽斯·沃克是美国黑人文学的典型女作家代表,她的作品主要关注南方黑人妇女的生存状态,并且还提出了有名的"妇女主义"。在她的经典之作《紫色》中,沃克塑造了一个从懦弱到觉醒进而寻找到自我,赢得解放的黑人女性。本文从妇女主义的角度分析了《紫色》中的主人公西丽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主要探讨了西丽追寻女性自我,追求独立,以及追求和谐的两性关系。文章旨在揭示黑人妇女解放的出路在于要反抗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双重压迫,认识自我价值,寻求自我尊重,争取独立,在黑人妇女和黑人男性之间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6)
萨特认为存在主义"不仅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文学现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本土形成了一股赫斯顿复兴热。《他们眼望上苍》已成为广为流传的美国黑人文学经典之作。许多评论家对《他们眼望上苍》的重新审视局限于女性主义、黑人女性主义、语言和文化等方面,而忽视了其文字背后的哲学思想。存在主义强调人通过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中,依靠自由选择来塑造自我的本质,人可以超越痛苦的现实,恶劣的环境成为他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而小说中主人公珍妮的故事则可以在存在主义的视角下被视为一个全人类的追求而不只是黑人女性的自我实现。本文的研究使作品主题超越种族主义和女性主义的束缚,实现对全人类的思考,证明了个人意志的非凡力量。这不仅有助于增加对存在主义更为积极的认识,而且加深了对《他们眼望上苍》的理解,鼓励世人以更积极主动的精神来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演绎本质,实现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1)
在西方文学中,黑人无疑是一饱受争议的"他者"。然而,当我们追溯西方文学的源头时,将会发现截然不同的黑人形象。本文试对西方文学经典中的黑人形象的几次转变进行历史梳理,凸显文学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7,(2)
托妮·莫里森的长篇小说《宠儿》被看作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小说通过拼接主人公们想要遗忘却又挥之不去的记忆片段,曲折地呈现出一段不堪回首的弑婴惨案,以此揭示蓄奴制对黑人身心造成的影响。作者在小说中凸显了保罗·D鲜明的男性形象,并使之成为贯穿故事始末的精髓人物。他向北逃亡,最终选择来到塞丝身边的过程折射出的是他寻求心理解放,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保罗·D通过与塞丝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成功地树立了自己的男性尊严,展示了其男性独立人格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3)
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是美国最有影响里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同时也是黑人社会中女权的申辩者。我国学术界最早开始研究她的文学著作始于1980年,主要关注她的著作中的妇女主义问题。其中体现出的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与生态主义的结合,将生态恶化与女性附属地位联系在一起,认为二者是在不断的发展中发生恶性循环。本文通过剖析艾丽斯·沃克小说《紫色》中的女性生态主义,来了解生态女性主义其中期望构建一种平等、互助、友爱的社会制度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9)
成长小说是描写主人公从少年成长至青年的过程中人格的形成以及生活轨迹的小说。资本主义登上历史的舞台的同时人们也逐渐从封建社会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但是,人们在切断了和固有的封建社会的联系后也渐渐失去了在原本社会中存在的归属感,变得孤单起来,丧失了在原本社会制度下所拥有的安心感和归属感。由此而产生了孤立的个体凭借自身的力量探究人生寻求自我价值的种种现象。也就是说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如何进行"人格形成"的过程。以此为主题进行探讨和描写的小说就是所谓的"成长小说"。成长小说是以"心智的成长"为主题从而进行研究的小说形式,在世界文坛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并且受到很高的重视。日本明治维新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到来,愈来愈受到西方文化及文学方面的影响。近现代的成长小说的创作及研究也开始受到了瞩目。在诸多作品中下村湖人的《次郎的故事》是一部描写主人公本田次郎在幼年时期被领养以及幼年到青年期的精神成长过程的小说。这部作品包含着浓厚的自传色彩,整部作品讲述了主人公十分渴望母爱的同时又充满着反叛的情绪,在成长的过程中同自身同社会的各种矛盾的纠结与挣扎,是成长小说中的典型的代表作。本论文采取重文本分析,美学诠释的日本文艺学研究方法及比较文化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本研究的范围,锁定在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成长小说"这个领域和日本及作为背景的西方的成长小说,整部论文研究的重点,放置在对日本成长小说内容层面所进行的分析。内容则按照脱离贫困、跻身上层社会、确立个人价值体系、追求艺术之路等分类来进行分析从而比较出日本成长小说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