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0,(2)
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自动化新闻生产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本文尝试在"模式—价值—受众"的框架下,探讨自动化新闻怎么传播,传播什么,向谁传播的问题。自动化新闻的发展,使得新闻生产模式被重构,新闻价值的衡量标准被重新诠释,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也需要被重新审视。尽管如此,新闻的本质以及新闻专业主义不能被抛诸脑后,人类在新闻传播中的"把关人"角色也不能被取代。自动化新闻不仅改变了新闻业的面貌,也给新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5)
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用户平台的使用便捷正在催生着"微新闻"的繁荣。微新闻把关人以何种形式出现?又是如何进行把关?微新闻把关人的泛化对舆论和议程框架的塑造会带来哪些冲击?微新闻把关人的草根化,逐渐形成"人人把关"的态势,迫切需要提升网络自律、提高官方信息的传播效率。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5)
网络论坛体现着大众文化潜在的价值和影响力,在传播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网络论坛为载体而传播的言论越来越多,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舆论——网络论坛舆论。本文以天涯论坛为例,重点探讨在网络论坛这个新型的传播渠道中所衍生的网络论坛舆论的传播特点以及网络论坛舆论传播存在的问题,以期促进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0)
新闻成为新闻档案,这个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价值判断,从传播学角度来看,这是"把关人"进行"把关"的具体体现。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新闻档案工作在面临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厘清问题、找出对策,对提升"把关"水平、促进新闻档案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8)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赋权记者的信息传播机制,赋予了民众公开向大众进行传播活动的权利,实现了传播资源的泛社会化和传播权利的全民化,也为"后真相时代"的来临提供了技术可能。"两微一端"的兴起意味着以传统媒体为主、受过专业技能训练的记者不再是新闻生产活动的唯一把关人,大部分自媒体用户在未接受过新闻专业教育的情况下成为"新闻人"。回顾清华附小"大数据分析苏轼"的报道,各时段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势,网络掀起一轮轮热烈讨论。媒体记者是社会的"瞭望者",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是"后真相时代"对舆论最好的引导。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8)
<正>互联网正在以超出人们预料的速度不断发展,在网民数量不断壮大的同时,新的技术和理念也是层出不穷,这同样也带来了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及理论的不断发展。而作为传播学经典的"把关人"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发展,也成为新闻传播领域所关注的重点。1、传统的"把关人"理论面临冲击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9)
教师论坛基于网络,以教师为主体,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探讨教育问题,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上推动了学校的发展,符合校本培训的理念。从论坛应用于校本培训的价值出发,从主题来源、主持人选择、论坛的组织讨论、结果呈现等方面探讨了教师论坛在校本培训中的具体应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热"论坛,营造氛围;设置论坛属性,符合论坛需要;完善论坛评价,提高教师积极性;定期归类主题,形成资源库等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4)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成为了自媒体,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舆论监督。但由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局限性,难免出现信息失真,把关人缺位等问题。本文以2013年2月17日发生的"李天一案"为例,试分析其传播机制和传播效果,探究该事件对我国网络舆论监督领域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5)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规律与理念,新闻"议程设置"、"把关人"以及受众的阅读习惯等发生很大变化,对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带来挑战。本文在对高校新闻宣传队伍建设现状进行问卷调研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加强顶层策划、建立多层级新闻发布工作机制、加强队伍素质能力培养、加大新闻监督和把关力度以及保障机制,全面构建一个"大宣传"格局下的新闻宣传队伍。  相似文献   

10.
论坛主题:新常态,新应对第四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将于2015年5月16日在同济大学校庆期间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新常态,新应对",论坛采取主题演讲与沙龙结合的方式,分为主题论坛和青年创新论坛两大环节,将邀请业界专家与青年规划师共同交流实践领域的创新思考。欢迎青年规划师积极参与,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4)
本文主要就"把关人"理论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做一个整理和分析,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的有关"把关人"理论的文献作为综述对象,归纳和分析"把关人"理论在国内这30多年中的发展和演变,在此基础上对"把关人"现象做了一个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11)
众所周知,人类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传媒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层出不穷的社交网站和各种类型的自媒体将信息发布的门槛一降再降,引起了新闻从业者传播理念上的变化,"把关人"的角色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转型。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新媒体条件下新闻实践的各种新特点,来探索新时代媒体人的角色嬗变。  相似文献   

13.
以网络、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的来临,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11月12日上午,作为第五届数字城市大会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数字房产和房屋权属全生命周期论坛第一次进入到大会议程,成为数字房产正式纳入大众视野的标志性时刻。与会嘉宾有来自互联网领域的资深新传媒领袖人物,有来自政府部门信息化方面的专家,有来自网络科技方面的创新人士,他们在论坛发表了精彩演讲,探讨了互联网对房地产业的深刻影响,交流了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建设经验,介绍了数字房产的建设心得体会,展望了"十二五"住房保障信息化管理的未来,展示了物联网在物业管理中的成功应用,令在场的听众耳目一新,受益匪浅。搜狐焦点网作为本次论坛的独家网络支持媒体,通过在线图文直播,将嘉宾的精彩演讲实时地通过网络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分享到他们的智慧与学识。本刊精编了论坛嘉宾的发言,配以现场演说图片,力争重现当时的精彩时刻。让我们共享这精神与智慧的盛宴。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6)
自"把关人"理论提出以来,围绕的核心内容始终是信息,而在如今的网络空间中,存在着大量情绪的表达、传递和宣泄,这就为"把关人"理论丰富了研究对象,扩展了研究范畴。情绪把关应是媒介素养的构成要素,防止负面情绪的多级传播也应是媒体的重要职责。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媒体更要树牢情绪把关意识,做好情绪把关人。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     
《Planning》2016,(6)
<正>网络媒体时代谁来担当媒介"把关人"媒介"把关人"理论是上世纪50年代传播学从社会学引入的传播控制分析理论,提出这一理论的传播学者怀特认为,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媒介组织者实际起到了"把关人"的角色,受众所接收到的信息是经过媒介组织者的过滤和筛选的。在传统大众媒体占据主流传播渠道的上百年间,媒介"把关人"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9)
2011年是媒体微博年。在微博的多元化、开放性、互动性的特点受到大众追捧的同时,微博的主体去中心化,信息碎片化与病毒式的传播的弊端也给作为信息"把关人"与舆情"瞭望者"的媒体以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将微博这个虚拟媒体空间关注和现实传播环境相结合,做好线上与线下的合作互助,是媒体微博能否长久生存的一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城乡住房问题:责任与角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近年来,住房问题作为民生的重要问题受到国家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城市规划工作在住房领域中的角色与作用问题也引起规划业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在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以"城乡住房问题:责任与角色"为题的自由论坛上,特邀专家和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年会开设这一论坛的主题很有意义,在社会转型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城市规划确需严肃思考自身在解决包括住房在内的民生问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7)
人民网强国论坛是众多网友讨论国计民生,形成网络舆论的重要平台。当下我国已进入风险社会,在鼓励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同时,也要及早发现舆论热点,合理疏通引导,促进网络生态良性发展。本文以强国论坛为例,浅析该论坛舆论引导的经验和策略,为合理引导网络舆论,认识网络舆论的传播规律和引导机制提供更多思考。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12月13日,第6期清华建筑思想论坛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泽生厅如期举行。回顾之前的5期论坛,每次的主题都在努力突破建筑学的边界,在更广泛的领域中探讨建筑、城市与环境的意义。同样,2013年的最后一期思想论坛以"小城镇,大智慧"为题,并按惯例邀请了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公共管理、遗产保护等多个领域的学者、专家,从不同角度共同探讨城镇与乡村的保护、规划、设计和发展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0,(1)
随着智能技术被不断引入新闻传播领域,新闻传播的"智媒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作为由智能技术驱动的新闻传播生态正发生着巨大的改变,社会在提供更多传媒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多职业要求。本文从"智媒化"语境出发,总结高校传媒人才职业化培养模式存在的现实困境,探索传媒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及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