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5,(3)
回译可以应用于翻译研究的各个领域,除了检验翻译实践效果和翻译教学质量,对翻译理论研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辜鸿铭作为国学大师,在中学西译方面一度起到先锋作用,然而以保守主义知名的辜鸿铭,在英译《论语》时对专有名词和文化信息的处理方面却刻意删除了中国文化的痕迹。本文以回译辜鸿铭《论语》英文原句为实例探究译者自身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原因与程度,通过剖析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旨在找出译者选择不同翻译方法的深度原因。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3)
回译可以应用于翻译研究的各个领域,除了检验翻译实践效果和翻译教学质量,对翻译理论研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辜鸿铭作为国学大师,在中学西译方面一度起到先锋作用,然而以保守主义知名的辜鸿铭,在英译《论语》时对专有名词和文化信息的处理方面却刻意删除了中国文化的痕迹。本文以回译辜鸿铭《论语》英文原句为实例探究译者自身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原因与程度,通过剖析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旨在找出译者选择不同翻译方法的深度原因。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0)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论语》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中体现了孔子的道德观念、政治观点、教育思想等,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学习好、运用好《论语》,有助于学生从小树立"仁"的思想;"以人为本"的道德观念;"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论语》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29)
《论语》是我国典籍的代表,对我国各领域影响巨大。西方汉学家理雅各为《论语》英译做出突出贡献,其译本堪称经典,在译学界享有盛誉。根据热奈特副文本理论研究理雅各正文本之外的出版商内副文本、前言、注释、个人经历、书信、日志等内容,从而获得译者的翻译过程、凸显译者的显性身份,以扩展理译的研究范围。这对中国典籍翻译理论及实践和中国典籍"走出去"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20)
《论语》是我国的一部古典哲学著作,它包含着孔子的哲学思想,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论语》主要围绕着其核心思想仁而展开论述。但是孔子思想中仍有很多积极和消极因素,本文主要针对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同时探讨论语哲学思想现代性意义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6.
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对管理国家公众事务的消防治理极为重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学"。"仁"是什么?孟子说:"仁也者,人也。"《论语·颜渊》记载孔子的学生"樊达问仁",子曰:"爱人。"可见,"仁学"就是强调重人、爱人的以人为本思想或人道主义精神。孔子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消防治理中有具体表述,下面我们来一起分享一下古籍文献中记载的几则有关火灾的故事。救人为第一要务。《论语·乡党》记载:"厩焚,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说的是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时,一天,他家的马厩失火了,他  相似文献   

7.
品味孤独     
《Planning》2017,(1)
<正>诸子何以被尊称为"子"?必以其一方才能而著称。周公子德,孔子之仁,孟子之义,荀子之礼。这些"诗书礼义"共同组成了礼仪之邦的文化传承,诸子自然也因为提出此而著名于此了。这是最初余年幼之时背《论语》而对春秋百家的崇高印象。余未曾拜读过《道德经》《齐物论》一类的著作,但当自视,也只能稍窥《论语》做人的标准。《论语》于余最深的印象是孔子仁义为怀,惟愿下自成蹊,天下大同。在无数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中,体现的是孔子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24):258-259
文章选取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进行研究,从语用等效的角度分析《论语》原文简练到译文通达的实现过程。译者对背景、语境等因素的综合考量,是达到语用层面的等效,实现译文遂晓通达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9)
《论语》是中国儒家传统经典之一,但是《论语》一开始并不在"经"部之列,它同《孟子》一样也经历了"由子升传,由传升经"的过程。本文首先以图表的形式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论语》在历代目录学著作中的著录情况,然后对各个时期《论语》的研究状况,重视程度进行总结。最后总结出《论语》地位变化的大致轨迹。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2)
喀喇汗王朝时期的《福乐智慧》与战国时期《论语》在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对理想的人格追求即"求仁"和"修身正己"上都有很强的一致性。两本经典都在政治,伦理,哲学等方面有精辟的论述,尤其在具体的修身上《福乐智慧》与《论语》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具有很强的可比性。《论语》作为儒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像《福乐智慧》自成一种文化体系,在对比两者异同点的基础深刻的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20,(11):117-118
《论语》是十三经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典籍。从否定副词的角度来解释《论语》,可以更好地理解《论语》的思想。因此,本文分析《论语》中的否定副词,并对《论语》中出现的否定副词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6)
"和"作为传统思想的主要观念之一,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文章以《论语》文本为基础,分析了"和"这一观念诞生的文化渊源及具体文化情境,通过分析《论语》中"和"的内涵,进而厘清"和"与"礼""仁"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揭示孔子思想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7)
本文主要以《论语》第四篇《里仁篇》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篇内容的详实分析,以概括"仁"的具体内容;再在整部书的基础上,从礼、乐、诗这三个角度切入,证明儒家传统文化中"仁"的基础地位。最后通过对"仁"与"美"的关系论证,得出孔子"里仁为美"的基本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6)
体现孔子思想的《论语》和体现庄子思想的《庄子》这两部经典,虽为儒道两家的代表作,但又有异曲同工之妙。《论语》中的伦理学和中庸思想和《庄子》中的自然哲学的观点分别在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们代表着儒道两家的辉煌成就。它们有共同的文化同源,并且其思想文化都传达出"爱人"的理念。这也促使其分别作为儒道两家文化体系的核心,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和基石。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6):214-215
迄今为止,《论语》所著的年代已很久远,但它对人类文明所任据影响力。在这个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的社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得到了极大的认可,《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有很多国内外人士渴望了解其精华,产生了很多的《论语》英文译本。具体翻译的过程中,由于翻译本身的特点以及中外译者的异同造成了很多问题。本文依据当今社会中《论语》英文翻译的现状,思考了英文翻译出现的问题,探索出具体的《论语》英文翻译优化措施,完善了英文翻译体系,有效地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6):99-106
英语世界关于《孟子》的理解与阐释历经180多年,译本诸多。通过探究《孟子》七个英译本中比喻意象的转换与变形,从喻体与本体的关系、意象的投射与缩放等角度对《孟子》中比喻意象进行分析。不同译者对同一意象及其喻意进行理解和阐释时,语言意象的转换呈现出一致、相似或是完全不同的特点,翻译具有多样性。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再现喻体对象,凸显了不同语言文化的译者理解、认知以及描述世界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2)
《论语》是儒家原始经典之一,是了解孔子伦理思想的最直接资料,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文化历经无数内外忧患而能保存、延续和发扬,与以"仁"为核心孔子的伦理思想有着莫大的关系。本文将从"仁、礼、和、忠恕、义"浅析孔子的微言大义,并得出孔子伦理思想的普适性价值在于"安身立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28)
对翻译标准独到的见解以及精妙绝伦的翻译作品共同造就了林语堂的伟大。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三标准。林语堂的翻译有时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翻译的标准,而是改编、翻译和再创作的结合体。本文将以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为例,分析林语堂在翻译《论语》过程中是如何彰显自身的译者主体性的。译文与原文的"偏离"是与原著的背道而驰,还是对儒家思想更好的诠释?本文将从以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结合林语堂翻译标准,对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中出现的"偏离"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36):268-270
若以"外王"来概括《论语》中对外施行仁政,则此"外王"多指"做安人的功夫"。《论语》中,内圣与外王并重,"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甚至隐约体现出一种认同的内外轮动观点,出仕是君子的责任也是义务。"孝"与"忠"相似的逻辑,是将家庭作为内圣推向外王过渡的原因。所以当无道则隐之后,回到宗族,是小范围的外王。"克己复礼为仁"到"使民有耻且格",礼与仁在贯穿内圣与外王的同时,似乎蕴含着一种约束的意味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35)
理雅各作为西方传教士,其宗教信仰使其对《论语》的阐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理雅各对《论语》的翻译不是《论语》文本意义的单纯接受者,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接受者,一个传承者和改造者。理雅各在肯定自己理解同时,将论语的文本意义纳入这种前见之中,进入了视域的融合过程。理雅各在自身文化和他者文化的两重作用下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他所阐释的《论语》译本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