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21)
复仇是鲁迅一直都在追求的目标,然而这种复仇不仅仅是简单的以牙还牙,而是带有着强烈的指向性和针对性,这种复仇精神在鲁迅的《复仇》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复仇》中应该隐藏着两组对话,但由于不同的原因,这两组对话在文本中都未进行过,因此,本文试图从鲁迅的"复仇精神"和"看客形象"去探索《复仇》中复仇的指向性,并由此去探索鲁迅对改造国民性精神的态度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4)
本文借助"浑""淡""逸"三个概念对《二十四诗品》与宋代山水画及其画论在精神意蕴上的会通作出大致的梳理。在《二十四诗品》与宋代山水画及其画论之中,"浑"主要表现为时空复合、广远无限的艺术宇宙意识和有刚有柔、浑融和谐的审美风格";淡"显示了在形式表现上发纤秾于素淡,在内涵追求上出深幽于淡远的艺术理想;"逸"体现出对高洁超然的文人情怀和丰富多样的精神品格的审美追求。这三者既构成了《诗品》诗歌美学内在的精神意脉,同时也勾勒出了宋人山水画及其画论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4)
约翰·福尔斯是英国当代文坛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一问世,就获得了广大读者和文学评论界的好评,被誉为后现代小说永恒的经典。围绕着作者对作品中女主人公萨拉这一形象的精心塑造,不少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认为女主人公萨拉这一人物形象是对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女性形象的彻底颠覆,在萨拉反叛传统、自我放逐的背后,是其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对男女平等、精神自由的不渝追求。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3):6-8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比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侠义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从原则与信仰、反叛与依附、延续与没落等三个方面对中国侠义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之差异进行了研究。侠义精神重"义",而骑士精神重"教";侠义精神有着"个人主义"的形式与"集体主义"的实质,而骑士精神有着"集体主义"的形式与"个人主义"的实质;随着历史的前进,侠义精神与骑士精神分别遭遇了延续与没落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3)
莫里森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在其小说《秀拉》中,莫里森塑造了一个犹如一朵带刺的玫瑰的疯女人秀拉的形象。然而,疯女人秀拉正是女性主义者的先驱,疯癫的背后彰显了秀拉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对真我的追寻,对世俗约束的挑战,这种追求自我的精神引领新一代女性不断奋斗。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
喀喇汗王朝时期的《福乐智慧》与战国时期《论语》在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对理想的人格追求即"求仁"和"修身正己"上都有很强的一致性。两本经典都在政治,伦理,哲学等方面有精辟的论述,尤其在具体的修身上《福乐智慧》与《论语》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具有很强的可比性。《论语》作为儒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像《福乐智慧》自成一种文化体系,在对比两者异同点的基础深刻的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8)
贝克特戏剧《自由》中的维克托作为避世的"代表"人物,想借此来找寻自由。他不仅陷于外界对他的限制,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也活的狰狞,最后陷入了生存困境中无法自拔。本文以主人公维克托为例,借用詹明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分析,以揭示在逃脱社会和历史的王国中是无法寻求到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3)
张承志的"后《心灵史》"时期是指1991年《心灵史》完成后至现在,主要从事散文创作的时期。他经过了以笔为旗的决绝和孤独的呐喊之后,开始陷入了深沉的思考,反世俗倾向渗透在他的散文中。本文结合他个人经历、文学追求和所处的文化背景,从三个方面论述:一、以"清道夫"的身份批判世俗;二、站在民间立场倡导高贵精神;三、对和谐文化生态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6):96-97
海明威笔下的人物通常是面对荒诞而残酷的现实却打不垮的硬汉子形象。但在短篇小说《杀人者》中,海明威描写了一群截然相反的人物。在荒诞的世界与痛苦的人生面前,海明威给出了另一种人生态度。毫无疑问,这是海明威对他的时代以及人生的思索,同时,他也把对世界与人生的疑惑抛向了世人。海明威的《杀人者》中既有追求生命美好,也有直面人生悲剧,向死而生的硬汉精神,这两种精神乐章的交响,也预示和铸就了安德森难以逃避的人生悲剧命运。本文通过对《杀人者》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分析揭示日神与酒神精神在他们身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5):78-79
《失落的秘符》是美国当代著名畅销小说家丹·布朗继《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骗局》《达·芬奇密码》之后在2009年推出的第五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丹·布朗一如既往地关照了读者的伦理需求,讨论了当下社会中诸多社会伦理问题。其中,有关父子关系的家庭伦理描写颇引人注意。小说中共出现了三对父子关系,它们各具特色,但又彼此关联,共同支撑了小说对于父子关系的讨论。通过对不同类型父子关系的书写,丹·布朗不仅展现了父子关系危机的历史和现状,并且暗藏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他认为父权的过分干预不利于良好的父子关系形成,唯有关爱才能真正唤醒丢失的亲情,重建亲人间相互关爱的和谐家庭伦理。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22,(1)
"企慕情境"这一诗学主张是由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它不仅仅表现男女之间爱慕之情,也常常用来表现人们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用这一诗学观点来反观屈原,我们就会发现,在《离骚》中表现出的企慕情境就是诗人对美政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6)
亨利·米勒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怪异文体使他备受争议。米勒的文体风格主要可概括为卑琐素材、梦呓意识、拼贴构造等几个方面。米勒笔下的人物具有反文化倾向、极端个人主义、男性沙文主义的他者形象等。本文就米勒的"极端个人主义"在《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中的体现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18)
《欲望号街车》是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作,而剧中女主角布朗琪·杜波伊斯是美国戏剧作品中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本文对布朗琪的分裂性人格进行了剖析,旨在说明代表了美国南方优雅贵族文化的布朗琪,在与斯坦利所代表的北方强悍的工业文化的对抗中,注定要一败涂地。然而布朗琪作了勇敢的抗争,她悲剧性的凄美闪耀着永恒的理想和人性之光。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24)
"垮掉的一代"与爵士乐的联系无处不在,共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了"垮掉的一代"和爵士乐相同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垮掉的一代"的文学写作风格和主题都受到爵士乐尤其是波普爵士乐的影响。可以说"垮掉的一代"的文学作品在所有文学流派中跟音乐渗透最深的一个。因此,笔者将从语言和主题两个方面来探讨小说《在路上》体现的爵士乐精神和风格。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3)
《名利场》是十九世纪英国作家萨克雷的代表作之一,被认为是女性主义的起手之作。《奥德利夫人的秘密》玛丽·伊丽莎白·布莱登的第一部作品,它集中描绘了"家中天使"的天使一面和反叛一面,本文讲从经济和道德两方面探讨女性角色的两难境界,及她们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5)
张爱玲的两部小说《金锁记》和《怨女》,是运用同一素材创作出来的但又迥乎不同的两个故事。《怨女》的主人公银娣相比《金锁记》中的"疯狂"的曹七巧呈现出"常态化"特征,这种改写反映了张爱玲对创作风格的自觉追求,是张爱玲一贯的苍凉文风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2)
《第一时间》在坚持"以民为本"舆论监督报道风格的同时,积极组织、参与大量的公益活动,体现出的是媒体服务百姓的精神,彰显的是栏目的文化品位和社会责任感。这种理念追求,是《第一时间》内在品质的体现,也让《第一时间》的媒体品牌形象和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7)
《大学》中的"三纲领""八条目"一直是传统文化中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和向往,这对我们当今人的全面发展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29):56-57
作为弗兰克·诺里斯创作的小麦史诗三部曲之一,《深渊》讲述了主人公杰德温跌宕起伏的投机事业以及曲折的爱情经历。尽管诺里斯一直秉持着自然主义写作的风格,但归根到底其创作还是直接或间接地聚焦于生活在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之下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通过对他们的侧面或正面的刻画再现美国农业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给个体的人性和心理带来的历史考验,以致引起人们的警醒和反思。鉴于此,本文着眼于小说主人公杰德温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面展开讨论,讨论其行事心理与人格结构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秉持个人主义的经商模式助长了本能欲望对个体的操纵,追逐小麦投机的高额利益使杰德温陷入自我毁灭的"深渊"。所以,杰德温投机破产的原因不能纯粹归咎于自然主义倾向,它一定程度上与其内心的本能欲望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反映了诺里斯对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人性备受考验的高度关注和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35):63-65
"卡斯蒂利亚"这光荣而伟大的名字贯穿了西班牙兴衰的整个历程,承载了西班牙的主体文化。1912年安东尼奥·马查多的第二部诗集《卡斯蒂利亚的田野》问世,带着对亡妻的哀悼,带着九八一代诗人的忧伤与焦虑,马查多在凄凉而高尚的土地上,抛弃了孤芳自赏的个人主义,将笔触转向了广袤无垠的真实历史。本文以《卡斯蒂利亚的田野》一书中的自然意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力图剖析诗词中诗人对卡斯蒂利亚以及对整个西班牙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