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同济汽车学院的建设是同济大学办学模式的一次创新 ,是校园发展的一次飞跃。在这个规划面积超过在四平路校园本部的新校区 ,即将呈现出怎样一个体现新概念的大学校园 ?本文简要介绍了“同济汽车学院总体规划建筑方案设计”招标活动 ,展示不同的设计者对此的理解和演绎  相似文献   

2.
5月13日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吴志强院长专门致电四川省建设厅,向杨洪波厅长正式提出建筑城规学院和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将义务为受强烈地震灾害影响最严重的汶川、北川和都江堰等地区做救灾应急规划和灾后重建规划。在道路疏通和人员抢救过程告一段落后,吴志强院长  相似文献   

3.
同济大学新校区位于上海近郊的嘉定黄渡,就像近年来建设起来的大部分高校新校区一样,占地开阔,规划建设考究,甚至有些奢侈。决定建造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以下简称传播学院)的时候,校园的建设已完成了大部分,公共、行政以及主要学院大楼已经建成,这些学院都是同济传统的骨干学院,比如电子、交通、材料学院等,无一不是同济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4.
1950年代初是个百废待兴、热情高涨的建设年代.当时总的背景是学习苏联—边倒,这是当时的大社会背景.对建筑和规划院校人员和专业都有较大的调整和影响. 1院系调整 我1950年至1951年参加治淮,回校补课,1952初毕业后留校,正值全国性的院系调整和同济建筑规划学科重组创立.院系调整主要的原因是体制上学习苏联,"苏式"教育的模式是为产业服务,当时的莫斯科大学是综合性大学,其他很多大学都是各种专科学院,由各产业部门主管.依照这一模式,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很多综合性大学成为某些专业性的工科类院校,同济大学也从一所拥有五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调整为以土木建筑为主的工科院校.  相似文献   

5.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成立工业设计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工业设计系于1993年6月24日宣告成立。同济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创建于1986年,是上海第一所招收工业设计专业本科的大学,也是我国理工科大学中最早设置该专业的大学之一。7年来培养了4批高质量的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好评和欢迎。同济工业设计专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5月20日,值同济大学百十华诞和同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立65周年之际,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办的"2017国际建筑/规划/景观教育高峰论坛"在学院钟庭报告厅隆重举行。同济大学副校长,2010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  相似文献   

7.
《建筑设计管理》2014,(11):22-22
10月14日至16日,第十一届上海国际建筑工程设计与城市规划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由同济大学城市与规划学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高密度区域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5家机构组成的“同济设计”联合参展。“同济设计”在本次展览建造中,通过新的数控加工技术使传统材料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表现力。六轴机器人强大的空间定位能力使得建造可以抛开传统砌法的限制,解放设计师的想象力,让材料表现出完全有别传统的肌理。运用数字设计方法和机器人加工手段所搭建的展位将是本次“同济设计”的一大看点。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日趋重视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可以将建筑风格给更好的体现出来,同时,建筑的实用性也可以得到强化,有一定的联系存在于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没有清楚的弄懂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的概念。本文简要分析了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间的联系和协调,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2008年10月13日至17日,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建筑·规划)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举行.会议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办,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办.  相似文献   

10.
"同济建筑"意指以同济大学为核心.在建筑教学、科研、创作等活动中,在学术层面上具有某些特征的建筑现象.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及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中国建筑教育和建筑学术的重镇,是中国最有影响、最具实力与活力的建筑院校之一.我们试图把"同济建筑"作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中国命题"来解析,通过不同背景的作者多角度、多视点的研究剖析,全面、客观、深入地诠释"同济建筑"的历史、形成、特色、作用以及面临的问题.<时代建筑>作为同济大学主办的杂志,选择"同济建筑"这个话题可能会带来自我标榜之嫌,但我们努力在策划和编辑过程中以远离同济、超越同济的视野,秉持一贯的以批判性态度来审视发生在同济的建筑事件,尽管结果仍存在同济作者过多的弊端.这仅仅是我们关注中国建筑院校及其影响力的第一步,我们将会在更广阔的领域继续讨论下去.  相似文献   

11.
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东北展示工作室图吕恒中中圈 同济大学新校区位于上海近郊的嘉定黄渡,就像近年来建设起来的大部分高校新校区一样,占地开阔,规划建设考究,甚至有些奢侈.决定建造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以下简称传播学院)的时候,校园的建设已完成了大部分,公共、行政以及主要学院大楼已经建成,这些学院都是同济传统的骨干学院,比如电子、交通、材料学院等,无一不是同济的中坚力量,建筑面积颇大,大都在2万m2以上.这些已建成的学院大楼如同它们的名字一样“技术感”味道浓郁,形象各异,却都外表强势,手法多显刻意.而传播学院是近年来刚刚成立的文科类学院,这个新人的到来,像一个闯入晚会的不速之客,她散发的人文艺术气息在有些沉闷的工科氛围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世界首台智能市长桌"亮相于日前召开的第十一届上海国际建筑工程设计与城市规划展览会,吸引了不少参观者停驻脚步,观看其功能演示。与"智能市长桌"一齐现身的,是来自同济大学30余项数字化设计和建造成果。此次由同济大学高密度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创意学院、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5机构组成"同济设计"联合参展。"智能市长桌"项目重点针对城市在规划、  相似文献   

13.
创建之初,同济大学建筑系就以师资多源、思想多元而闻名。60多年中,同济大学建筑学教育经历了从"兼收并蓄"到"博采众长"发展,令天呈现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建筑设计、国际合作各方面新的成绩这里入选的75名"同济建筑学人",是1977年以后进入同济大学进行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学习的建筑学人的一部分代表他们的成长,体观了同济建筑风格的4个特点:学术民主,呈现出统一中的参差多态;追求创新,努力把握时代的脉捕;勤于实践,在建筑学领域和其他领域成果丰富;开放合作,成为国内国际建筑学术交流的中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同济建筑不仅是同济的,进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4.
为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促使中国的建筑学术研究走向世界水平,台湾著名建筑师李祖原先生及其事务所特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设立了“同济建筑学术基金”,专用以资助海内外一流华人建筑专家前来进行学术交流。作为首批受邀学者,著名建筑理论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汪坦教授和  相似文献   

15.
伍江 《时代建筑》2022,(3):26-31
同济大学建筑学科与上海城市的建设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上海的发展,尤其是新中国建国70多年以来上海的建设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同济学人;同样,同济建筑学科的发展,也离不开上海这座城市的肥沃土壤。文章结合作者亲身所历,回顾了同济建筑学科与上海相濡以沫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6.
正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罗小未文集》终于在2们5年岁末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担任文集执行主编的我们,当然是非常兴奋,也很想再谈一下文集形成的过程,并要提及更多为这次出版工作默默贡献的名字。罗小未先生是同济建筑系外国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的创始人,也是在国内国际建筑界享有广泛声誉的建筑史学家。作为她曾经的学生,也是她教学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多年前就已萌生这样一个愿望:将罗先生半个多世纪教学生涯中取得的学术成果汇集出版。这个愿望最终依托同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同济建筑规划大家"系列丛书(以下称"大家系列")建  相似文献   

17.
2014年7月22日,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主办,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和德稻教育协办的为期三周的上海“数字未来”暑期设计工作营系列学术活动在最终成果展的开幕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上海“数字未来”暑期设计工作营从2011年开始,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的袁烽副教授组织策划,旨在通过数字研习班(Computation Workshop)、建造工作营(Fabrication Workshop)、国际会议和最终成果展的系列教学以及学术活动,在数字设计的教学实践和国际交流合作上进行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黄仁 《时代建筑》1990,(1):43-45
学院新大楼基地位于同济文远楼北侧,西邻外国留学生大楼和三好坞。建筑总面积7700平方米,总体依地形和文远楼成错位叠进布局(图1.3)。学院大楼是建筑、规划等专业师生教与学的场所,同时也是建筑、规划师生共同生活的空间。设计试图打破以30人为单元的隔间封闭式的班级界限,而做成可以容纳不同年级同处一域的大教室,以便增进高低年级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相似文献   

19.
对话朱育帆     
<正>UED:2012年的中国美术馆的竞标可以说是当年的一件大事,最终还是国际建筑师取得第一名,并且很多人认为该方案传达了中国艺术的精神,而中国的很多建筑师在艺术的基础性教育上可以说是比较缺乏的,您怎么看这件事?朱育帆:我们必须承认差距的存在。虽然建筑界最近的二十年都发展得非常顺利,但是与最高水准还是有区别的。艺术思想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虽然我们现在有建筑学专业,也有艺术专业,但之间还是有隔阂的,没有做到真正的融合。国内的很多建筑也在努力做与艺术相关的实  相似文献   

20.
2014年7月22日,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主办,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和德稻教育协办的为期三周的上海“数字未来”暑期设计工作营系列学术活动在最终成果展的开幕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上海“数字未来”暑期设计工作营从2011年开始,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的袁烽副教授组织策划,旨在通过数字研习班(Computation Workshop)、建造工作营(Fabrication Workshop)、国际会议和最终成果展的系列教学以及学术活动,在数字设计的教学实践和国际交流合作上进行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