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蟹经     
<正> 吃螃蟹最尽兴的方式莫过于在自家餐桌上,一来货真价实,二来不需要高深的烹饪技巧,人人都可以是高手。 现在一年四季均可食蟹,一些大型超市和海产品商店都能买到自己可心的螃蟹。不过,中国人吃蟹,还是有所谓“九圆十尖”的说法,其意指农历九月前后吃雌蟹,十月吃雄蟹。而每年农历九月前后,正是产蟹的最佳季节,也是吃蟹的好时候。  相似文献   

2.
质疑:"固城湖螃蟹防伪牌"1元钱就能买到据《扬子晚报》报道《洗蟹粉一泡,稻田蟹变身"大闸蟹"》,首次披露国庆水产品市场中"潜伏"了一批经过人工药剂"加工处理"的螃蟹,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爱吃螃蟹的市民对市场上再现存在食品安  相似文献   

3.
<正> 每逢秋风送爽、菊花绽放之际,螃蟹也正值肥美,饮酒、品蟹、赏菊,便成为入秋季节的一桩美事。 关于食蟹季节,人人皆知“九雌十雄”之说。意思是农历九月是吃雌蟹之时,十月份则以雄蟹为最。这种说法在南方却不很适用,应适当延迟;而在北方,则要稍稍提前。 一般来说,在淡水中生长的螃蟹,到了第二年大多性腺成熟,于是回归浅海进行繁殖,其时节多在重阳风起之后。正值繁殖前期之蟹,最为丰满,且雌蟹的发育往往早于雄蟹,因此有了  相似文献   

4.
引子:两个相反的苏东坡 河豚是有剧毒的.大美食家苏东坡是吃河豚的先行者。据同时代的笔记记载,他曾“盛称河豚之美”。有人请他吃,问他“其昧如何”?他回答说“值那一死!”(《能改斋漫录》)那段记载的结论说:“由东坡之言,可谓知味。”可见中国人所谓的“知味”.不是懂得分辨其成分,而是嗜好到不顾性命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如何使莎剧为中国当代观众所接受并喜爱是近年莎剧研究关注的课题之一。《夜宴》就是《哈姆莱特》在中国影视解读中异化的例子。通过分析贯穿《夜宴》全剧的“面具”,从主要人物戴上面具到摘下面具,再联系莎翁剧作《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形象,指出《夜宴》对《哈姆莱特》中“蒙面的王后”形象丰满后表达了新的主题:欲望。这是搬上中国银幕后的超越,但美中不足是对王子形象刻画的简单化。  相似文献   

6.
以俞樾所著《儿苫录》中所论文字为依据,肯定了俞樾在文字学方面的成绩:一是对《说文》中误训字本义的纠正;二是指出了《说文》中本为一字而分列为二的一些字。  相似文献   

7.
《史记》既是一部史学巨著,又是一部文学巨著,典故多,语辞丰富,历来注家很多。但是,《史记》中有的语辞还没有注释,有的旧注颇多歧说,启人疑窦,未能解决问题。现例举“牛鼎之意”、“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物故”、“将军”四个语辞加以注释,以求《史记》语辞注释更为完善与可信。  相似文献   

8.
《庄子》一书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创新思想及其设计方法。本文以此为题,探讨了庄子的创新思想:作者认为庄子提出的“人工”与“天工”的关系,“无以人灭天”,“不以人助天”的思想,以及“相天”与“合天”的理论,对于今天科学技术的创造性思维,颇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诚信问题的理性探讨及现代意义 “诚信”是儒家一贯提倡并力求践履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其思想内涵主要有三层意义:其一.“诚”作为哲学范畴.是为真实,亦即真实无妄的本然之道.系指宇宙万物之实有而言.不诚不能有万物.即所谓“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其二,“诚”作为道德范畴,是为诚实,这是为人的基本素质。《大学》将“诚意”列为“八条目”之一,而《中庸》更把“诚”视为一切德行之本.是承载三达德以实行五达道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庸》在发挥孔子德性之天以及中庸思想时,提出了一个以“诚”贯通天道人道的形而上理论架构。但是作为天道的“诚”究竟意义没有被加以具象化落实于人道,使得天道的“诚”与实现人道的主体之间的关联较为模糊,而且就主体如何实现天道也语日不详。孟子在继承《中庸》形而上理论架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作为天道的“诚”内化于“心”,并且由“心”推出“四端”,指出人性皆有“四端”,只是由于人沉沦于物欲,而迷失本性,只要人们存心养性,发挥自身良知良能,寡欲、求其放心,不但可以知性、知天,而且可以成为尧舜一类的圣人,达到儒家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的理想追求;而诸侯如果能够从自身先天存在的“四端”出发,以不忍人之心,推己及人,实行仁政,不但可以统一天下,而且可以达到古先圣王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主张探求《诗》本义,但《诗本义》并非全是《诗》本义。《诗本义》的许多解说很精彩,但也有不少解说值得商榷。学者过多关注《诗本义》疑古惑传的开创性、人情解《诗》的独特性、求《诗》本义的合理性,而较少关注它解说《诗》本义的错误。《诗本义》错解《诗》本义,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诗经》传注本不误,欧阳修反对其不当批驳;二是欧阳修以人情解《诗》,“人情”却并非总是合理;三是欧阳修过分探求圣人之志,妨碍了他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宋代林光朝称《诗本义》“于义未稳”,却被视作讲学者的一面之词,致使《诗本义》解《诗》本义之不足被忽视。  相似文献   

12.
为了说明《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并不是一个“反叛者”和“求索的人”,从他“离开”学校人手,叙述了他厌学的成因:同学中没有朋友;学校的老师让他失望;学习没有目标和动力;厌学后来变成幻想,并得出以下结论:他梦想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不可能的,他最终只能变成一个逃避主义者。  相似文献   

13.
对于《老子》中“什佰人之器”的解释,各家注本说法不一,概括为三种说法:一日各种器物;二日武器;三日新式生产工具。笔者经过查阅考证,认为解释为“新式生产工具”较为合理,并阐明理由。  相似文献   

14.
民间有“秋冬补一补,开春能打虎”之说。冬季阳气潜藏而阴盛,《内经》中言“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提出了冬季养生进补的原则。补不仅指“药补”,还包含了“食补”。李时珍云:“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卫赖之。故曰:水去则营竭,谷去则卫亡。”其中,“水谷”指的便是饮食,充分说明了饮食对人体的重要性。但是,人们对于“进补”的理解和运用却容易走入误区.如何能既收进补之效.又避免得不偿失则是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如今教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宁波晚报》成功地开辟了《教育周刊》,《教育周刊》的成功在于打好了三张“牌”:在组织活动与报道方面,打好“服务牌”;在宣传内容方面,打好“素质牌”;在版面形式方面,打好“包装牌”。  相似文献   

16.
目前《增广贤文》中关于纺织服饰的信息解读存在着一些误解,这些误解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纺织文化的传播。文章基于文献考据和考古实物相结合的二维互证研究方法,对《增广贤文》中关于纺织服饰的信息进行再研究,研究认为:第一,“红粉”并不是指红色的粉,而是指胭脂和粉妆。第二,“假缎染就真红色,也被旁人说是非”一句,其实是被人篡改了,“缎”应该是“饶”字,此句是一种反面警示教育,告诫即使有真本事也会被人诋毁。第三,“种麻得麻,种豆得豆”一句中的麻是指麻籽,而非麻纤维。第四,“会使不在家豪富,风流不用着衣多”“有钱堪出众,无衣懒出门”涉及“衣”的解读两句看似相互矛盾,但二句反映的是中国君子对于自己的内心强调的是淡然,对外则强调“光前裕后”,强调“礼”在生活中的重要,同时强调礼只有通过心才能起到作用。第五,“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句,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纺织与世界观、宇宙观的联系。第六,“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中的毫是重量单位。  相似文献   

17.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卿大夫们赋诗言志的风气已经消歇,更加注重对《诗经》意义的探讨。孟子为了宣扬他心目中的王道和儒家思想,不仅强调《诗经》的历史价值和政治作用,并且提出了“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诗学理论,对后人理解文学作品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游说诸侯的过程中,孟子以《诗》证史,为自己的仁政学说提供让人信服的依据,《诗经》在孟子的手中成为了证成已说的权威文献根据。  相似文献   

18.
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传经的一大功臣,他的诗深思相对汉代诗学有深远影响,孟子的某些观点为汉儒所继承或发挥,四家诗皆与其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而孟子的诗论则初步限定了汉代《诗经》学体系的框架,奠定了汉儒说《诗》的规范,至此,“仁义”理念成为诗学的焦点与亮点。  相似文献   

19.
《乐毅列传》清人李景星认为在《史记》诸列传中,是“命意最高,章法亦严”的一篇“佳作”。又有人把《乐毅列传》与诸传相比较,指出《乐毅列传》与诸传最明显不同的写法是“此文于乐毅伐齐等事俱不实写,只就书词以抟捖前后,反将实事做点缀,如书词注脚”。“书词”即《乐毅列传》中的乐毅《报燕惠王书》(以下简称《报书》)。后者的意思是说,《报书》是《乐毅列传》的中心,是连结全传的关键;《乐毅列传》中的叙述或事件的交代都是为《报书》作注释、铺垫或说明。那么太史公为什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室题名“微通”,谨记题释。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微通”即取自“微妙玄通”之首尾。若苏子由《老子解》注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