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壳聚糖吸附铜离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铜离子浓度、壳聚糖的加入量以及壳聚糖的脱乙酰度对壳聚糖螯合吸附铜离子能力的影响。实验表明,铜离子浓度约在0.0085M左右时可以达到最大吸附百分率。吸附百分率随着脱乙酰度的增加而增加,最大脱乙酰度值约60%左右,超过此值吸附百分率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2.
用泥炭从溶液中吸附铜,锌,铅离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国产泥炭在间歇吸附器内对Cu,Zn,Pb的吸附。通过等温吸附动力学研究确定接触时间,pH值,被吸附物的初始浓度,温度对吸附的影响,吸附达到了平衡所必需的接触时间为1h,pH值最佳范围为4.5-6.0,Cu,Zn,Pb的吸附等温式可用Freundlich和Langmuir模型描述。其吸附过程为粒内扩散控制,是放热过程。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过氧化氢氧化和亚硫酸钠磺化改性后的木质素磺酸钠对水溶液中铅离子的吸附性能. 分别考察了溶液pH值、初始浓度、吸附时间、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在溶液pH值为1.5-5时,改性木质素磺酸钠对铅离子的平衡吸附量随着pH值的增大而变大;改性木质素磺酸钠对铅离子的平衡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增加不明显. 在最佳吸附pH值下,改性木质素磺酸钠对铅离子的吸附量随着溶液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120 min达到吸附平衡时,铅的饱和吸附量可达到55.22 mg/g. 改性木质素磺酸钠对铅离子的静态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4.
磷矿石的铅离子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几种磷矿石在不同条件下除去水溶液中铅离子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相关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指出磷矿石的铅离子吸附性能决定于矿石的矿物成分及其结构特征,当磷矿石中氟磷灰石的含量较高、且其结晶程度较低而结构碳酸根含量较高时,磷矿石具有较高的铅离子吸附量.品位较高的磷块岩有望用于铅污染的治理.  相似文献   

5.
以土壤中砂粒为吸附剂,研究了其对水中铜离子的吸附去除.结果表明:土壤砂粒对铜离子的吸附平衡时间为6 h;对铜离子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理论;对铜离子吸附的最佳p H值为5;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该吸附过程为自发的吸热反应.  相似文献   

6.
海口磷灰石的矿物学及铅离子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热分析、扫描电镜形貌观察等分析结果表明:云南海口磷灰石属微晶低碳氟磷灰石,晶胞参数a=0.9362nm;c=0.6884nm;天然氟磷灰石能有效吸附水溶液中的铅离子,但未经改性的海口磷灰石对铅的有效吸附要求酸性介质条件(pH<2)和较长的作用时间(>2h).  相似文献   

7.
不同地区土壤对铜、镉、铅、锌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了黑龙江双鸭山市、长白山椴树下、陕西兴平、吉林化工学院玉龙山土壤对Cu^2+、Pb^2+、Cd^2+和Zn^2+的吸附特性及溶液重金属初始含量对吸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因土壤性质和重金属特性的不同而不同.4种土壤对Cu^2+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方程,其中黑龙江土壤拟合的相关性最好;4种土壤对Cd^2+的吸附等温方程符合Langmuir方程,其中长白山土壤拟合的相关性最好;4种土壤对Pb^2+和Zn^2+的吸附等温方程拟合的Freundlich方程较Langmuir方程相关性好.  相似文献   

8.
阳离子壳聚糖对铅、汞、镉离子吸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制的阳离子壳聚糖对铅、汞、镉离子进行吸附试验和共吸附试验,研究了阳离子壳聚糖对铅、汞、镉离子的吸附能力和共吸附情况.结果表明:阳离子壳聚糖对汞、铅、镉单独存在时吸附效果好,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310,1.140,1.000 mmol/g;汞、铅、镉离子共存时,阳离子壳聚糖对汞、铅、镉离子的吸附能力和总吸附量明显下降,阳离子壳聚糖优先吸附汞、铅离子.  相似文献   

9.
10.
松花江底泥对铅离子吸附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松花江底泥对水体中铅离子吸附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pH值、吸附剂量及铅离子初始浓度对松花江底泥吸附铅离子作用有影响.当底泥量为1.0 g,铅标准溶液浓度为10 mg/L~120 mg/L范围内,随着铅离子初始浓度的增加,底泥的吸附量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1.
聚四氟乙烯基离子交换纤维及其对Pb2+、Cu2+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聚四氟乙烯(PTFE)纤维为基体,通过辐射引发与丙烯酸接枝制备弱酸性阳离子交换纤维,研究了不同接枝率纤维在不同pH值务件下对重金属离子Ph^2 、Cu^2 的吸附性能,并探讨了该材料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该纤维对Ph^2 、Cu^2 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热稳定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2.
考察了Pb2+在废FCC(流态化催化裂化)催化剂上的吸附热力学特性及动力学特性,探讨了吸附机理,并通过填充床试验,对动态吸附及脱附作了考察。结果表明,等温吸附规律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式,吸附呈单分子层形式且易于进行。吸附机理是铅离子通过在废催化剂表面形成羟基络合物和发生离子交换而吸附。颗粒内孔扩散过程为吸附速度的控制步骤,大孔、过渡孔和微孔的孔扩散速度相继减小,在q—t曲线图上分别对应相关性较好的直线。结果还表明,动态吸附操作可行,吸附剂易于再生。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重金属铜离子的水污染问题,合成了高容量乙二胺修饰的单分散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功能高分子微球(PGMA-NH_2)吸附剂,并用于从模拟废液中吸附分离二价重金属铜离子(Cu(Ⅱ)).作者系统地研究了溶液pH、吸附时间及Cu(Ⅱ)初始浓度等影响因素对Cu(Ⅱ)吸附性能的影响.随着pH增加,Cu(Ⅱ)的吸附量也增加,pH为4.05时,Cu(Ⅱ)的吸附率接近100%,此时铜与Co(Ⅱ)、Ni(Ⅱ)和Fe(ⅡI)的选择性分离系数也达到了最大,分别为1 706.8、739.8和40 112.0,298 K时,PGMA-NH_2对Cu(Ⅱ)的最大饱和吸附容量为1.70 mol/kg,高于文献中报道的其他吸附剂,PGMA-NH_2对Cu(Ⅱ)的吸附可以用拟合Langmiur等温吸附模型描述.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PGMA-NH_2对Cu(Ⅱ)的吸附速度非常快,10 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8次吸附-解吸-活化再生循环实验表明PGMA-NH_2具有优良的稳定和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14.
用硫酸、盐酸、磷酸对膨润土进行酸化改性,制备了3种改性膨润土吸附剂,用以去除模拟废水中的铜离子。考察了3种酸改性膨润土添加量、初始离子浓度、溶液p H值、温度和搅拌时间对铜离子去除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铜离子初始浓度为3 mg/L、酸改性膨润土添加量为2.5 g/L、p H为12、温度为20℃、搅拌时间15 min时,硫酸、盐酸和磷酸改性膨润土对铜离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96%、92%。  相似文献   

15.
铜离子在δMnO2上多级交换反应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分别用PH线和交换等温线研究了金属铜离子与δMnO2固体粒子之间的交换反应,发现铜离子的交换过程是一价金属铜离子与水合氧化物上的氢之间进行,并且发现此交换是多级交换反应,运用多有交换理论以其交换过程和机理进行分析和解释,求出了三级交换反应平衡常数。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麦饭石对水溶液中铜(Ⅱ)离子的吸附性质,得到了吸附等温线,在实验条件下,该体系的吸附平衡可以用弗罗因德利希方程描述。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赤泥对水体中铅离子的吸附作用及赤泥的掺加量、吸附反应时间、溶液中Pb^2 初始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吸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赤泥对铅离子有很好的吸附作用,吸附达到平衡的时间为2h.赤泥的掺加量为2g/L时,2h后吸附率可达99.6%;溶液初始Pb^2 浓度越大,吸附率越小.但当把赤泥的掺加量固定为0.625g赤泥/100mg Pb^2 时,溶液的初始Pb^2 浓度对吸附率影响较小.温度对吸附作用的影响较为显著,温度越高,吸附率越大,表明吸附为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8.
弱酸性介质中稀土离子在电解二氧化锰上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采用含双酚酸聚芳醚砜吸附剂对水中铅离子进行固定床吸附,探讨了水中铅离子初始质量浓度、体积流量、初始pH和吸附剂质量对穿透曲线的影响。采用Yoon-Nelson模型和Thomas模型对动态实验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分析,研究了高分子聚合物吸附剂对水中铅离子的动态吸附性能。吸附后的吸附剂用0.2mol/L的盐酸再生多次循环吸附使用。结果表明,聚芳醚砜吸附剂能够有效去除水中铅离子,溶液体积流量和质量浓度对流出曲线有较大的影响,饱和吸附量随着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加,随体积流量的增大而减小;穿透时间随初始质量浓度和体积流量的增大均减小,不同条件下的线性相关系数在0.94~0.98,说明Yoon-Nelson模型和Thomas模型都可以描述传统曲线,而且聚合物重生吸附容量变化不大,可以重复多次利用。  相似文献   

20.
对未改性的和用丹宁酸、柠檬酸改性的活性炭吸附水溶液中铜离子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探讨了接触时间、溶液pH等对除铜效果的影响。根据动力学、热力学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本实验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吸附过程遵循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pH 2~7之间吸附剂量随pH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