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析了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库区的淤积形态,结果表明:水库非汛期蓄水拦沙,淤积形态变化不大;调水调沙期间及汛期发生洪水时,淤积形态受水沙条件、边界条件及水库运用方式的影响而调整,截至2010年汛后,小浪底全库区断面法计算淤积量为28.225亿m3,其中干、支流淤积量分别为22.395亿m3、5.830亿m3,支流淤积量占总淤积量的20.7%;库区干流呈三角洲淤积形态,并逐步向下游推进,支流口门淤积较为平整,支流河床纵剖面沿流向呈现一定的坡降;畛水沟口形成了高10.5 m的拦门沙坎,建议开展畛水拦门沙坎的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测资料对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演进规律的初步分析,定性地提出了影响其运动的因素;同时,对某些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异重流到达小浪底大坝坝前的条件和时间的经验公式。验证了范家骅在水槽内异重流潜入条件试验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库区泥沙淤积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普庆 《人民黄河》2012,(10):26-27,31
对2002—2008年小浪底水库泥沙淤积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蓄水运用后,库区横断面整体呈逐步淤积态势;在目前的河床边界条件下,当库区来沙量较大或淤积量较大时,首先在库尾的回水区域沉积,在三角洲和近坝段多发生淤积或冲淤交替出现;当库区来沙量小或水库大量排沙时,在库区回水末端往往产生冲刷,三角洲及以下河段发生冲刷或三角洲段淤积、近坝段冲刷;调水调沙结束后,随着水库运用水位的抬升,库区河床淤积物沿程细化且趋于均匀。  相似文献   

4.
对小浪底水库淤积三角洲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水库运用的角度出发,在水库运用初期,应尽量使入库泥沙淤积在近坝段,以利于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5.
对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淤积形态对库区输沙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同淤积量与同蓄水量条件下,近坝段存在较大库容的三角洲淤积形态,在发挥水库拦粗排细减淤效果及优化出库水沙过程等方面要优于锥体淤积形态;在适当的条件下,应通过控制运用水位降低侵蚀基面,形成自下而上的溯源冲刷,恢复三角洲顶点以下库容,尽可能长期保持三角洲淤积形态。  相似文献   

6.
小浪底水库2000年运用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在拟定的运用方式下,库区基本上为异重流排沙,异重流的潜入条件符合原型观测资料及水槽试验得出一的般规律;库区干汉为三觥洲淤积;支流为异竽流或明流倒灌淤积,在三角洲顶坡的支流沟口形成拦门沙,而处于三角洲异重流淤积段的支流并无明显的倒坡。  相似文献   

7.
考虑水沙输移过程中的非恒定性,建立了三峡水库一维非恒定水沙数学模型。此模型为一树状河网模型,可以将更多支流纳入计算范围。采用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2003-2009年实测水沙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符合较好,表明模型能够用于三峡水库干支流河道水沙输移数值模拟。该模型可在今后三峡水库优化调度等相关研究工作中发挥其模拟和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结合1997~2001年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区水文泥沙测验资料,采用水文分析的方法,分析施工运用期、蓄水运用初期等不同时期库区各因子站的水流泥沙运动特征、库区泥沙淤积量及其淤积形态和水库初期运用的回水影响等,并着重分析2000年洪水期含沙量变化过程以及库区泥沙淤积上延现象,初步得出库区不同时期的水流泥沙运动基本规律.由于受当时设站规模的限制,库区水文泥沙资料尚存在不足.今后需加强小浪底水库泥沙淤积状况的监测,收集更广泛的库区水流泥沙资料,为制定小浪底水库运行调度方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利用现代模型相似理论及关于异重流运动相似条件的研究成果,在分析原型资料和对模型沙特性比选的基础上进行模型设计;同时利用三门峡水库实测资料完成了模型验证试验;在模型设计及验证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水库在拟定的运用方式下泥沙运动规律、泥沙淤积机理及河床纵横剖面形态变化等。  相似文献   

10.
三峡工程临时引航道泥沙淤积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方春明  李云中  牛兰花  谭良 《水利学报》2006,37(3):0320-0324
本文针对三峡工程临时引航道泥沙淤积问题,建立了异重流数学模型,对临时引航道的泥沙淤积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观测资料符合良好。模型计算还区分了引航道口门段平面环流带来的淤积量和异重流淤积量,说明引航道的泥沙淤积主要发生在汛期水流含沙量较高时期,异重流淤积超过80%。计算还说明,引航道的泥沙淤积随水深和含沙量而增大。  相似文献   

11.
小浪底水库淤积形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至2010年10月,小浪底水库干流三角洲顶点推进到距坝18.75km的HH12断面,库区淤积量达到28.23亿m3。本文通过分析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库区干流淤积形态,研究了水库三角洲淤积形态对水沙输移的影响机理与作用,结果表明:三角洲淤积形态与锥体淤积形态相比,相同淤积量与相同蓄水量条件下,前者回水长度明显缩短,坝前蓄水位明显降低;发挥水库拦粗排细减淤效果及优化出库水沙过程等方面,三角洲淤积明显优于锥体淤积。三角洲淤积更有利于塑造异重流,异重流排沙效果优于壅水明流排沙。小浪底水库降水冲刷实体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河槽溯源冲刷下切的同时水位下降,两岸尚未固结且处于饱和状态的淤积物失去稳定,在重力及渗透水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向主槽内滑塌,库容得到恢复。当前在水库运用过程中,若遇洪水入库,通过降低水库坝前水位,可在坝前段及三角洲洲面形成溯源冲刷,从而尽可能延长库区由三角洲淤积转化为锥体淤积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利用黄河下游一维泥沙冲淤数学模型,对两个均为15年的小浪底出库不同设计水沙系列进行预估计算,结果表明:两个系列铁谢-利津河段皆呈冲刷状态,15年累计冲刷泥沙总量分别为6.012亿t和0.716亿t。分析得出,在今后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初期运用过程中,若充分考虑黄河下游河道特别是山东河道的输沙能力,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对水沙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使不适应的水沙过程尽可能协调,以便于泥沙在下游河道中顺利输送,从而减轻下游河道的淤积,甚至达到不淤或冲刷的效果,努力实现下游河床不抬高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小浪底水库2000年运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浪底水库 2 0 0 0年入库水量、沙量分别为 16 4.5亿m3 和 3.75亿t ,属枯水枯沙年 ;相应库区淤积量为 3.77亿m3 ;水库以异重流输沙为主 ,坝前形成明显的浑水水库 ;干流为三角洲淤积形态 ,三角洲顶点距坝约 75km。支流口门淤积与干流同步发展 ,基本没有出现倒坡 ;干流横断面主要表现为平行抬高。 2 0 0 0年凌汛期 ,小浪底水库两次加大泄量 ,在下游河段气温比常年低 1.6℃的不利形势下 ,实现了凌汛期黄河下游未封河。 4~ 6月水库为工农业补水 11.46亿m3 ;在来水特枯的情况下 ,为避免下游断流起到了重要调节作用 ,为“引黄济津”应急输水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证。 2 0 0 0年小浪底电站累计发电 5 .5亿kW·h ,水库运用综合效益显著。建议今后应加强水情预报工作 ,并加强调水调沙运用过程中库区和下游河道的冲淤演变观测和分析 ,并及早开展异重流测验及河道塌岸观测。  相似文献   

14.
小浪底水库支流倒灌与淤积形态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小浪底水库实体模型开展水库拦沙后期运用方式长系列年试验,对争议较大的库区支流倒灌及其淤积形态问题进行重点分析。结果表明:库区最大支流畛水河口门狭窄且库容较大,拦门沙问题最为突出,其纵坡面形态与设计有一定的差别;支流年淤积量与当年大于2600 m3/s流量时段的总水量有较好的相关性;通过优化水库运用方式可较长时期保持动态三角洲淤积形态,有利于支流库容的有效利用;水库干流河床处于动平衡状态时,支流河床仍然会逐渐淤积抬升而使得干支流淤积面高差趋于减少。  相似文献   

15.
分析黄河小浪底水库 2 0 0 1年运用后 ,在清水冲刷期对下游河南、山东河道泥沙淤积的影响 ,以及由此产生的山东引黄灌区粗沙入渠和渠首沙害加重的严峻形势 .提出建设好引黄泥沙治理的灌区分级水沙监测站网体系、渠首引水防沙体系、沉沙池及平原调蓄水库体系、渠系输水输沙体系、机械清淤技术质量监督体系、泥沙综合利用体系、灌溉节水减淤优化工程体系、泥沙治理资金投入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小浪底水库三维数学模型并行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敏  王明  杨明 《人民黄河》2012,34(5):25-27
基于MPI消息传递实现了小浪底水库三维数学模型的并行编程,采取网格分区和主从模式实现了并行计算,在全局网格和局部区域之间建立了映射关系,并对临界单元和进出口单元等特殊点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神威-SZNM集群的8CPU并行计算的加速比为5.2,远高于原串行程序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采用CVF编译器编译执行的计算速度,极大地缩短了计算时间,提高了计算准确度。  相似文献   

17.
小浪底水库已于2000年1月下闸蓄水,其入库水少过程受制于三门峡水库出库水沙过程。因此,小浪底水库的运用必须考虑入库的水沙特点,水库泥沙问题也应结合库区其他条件来研究。制订水库运用方案时应充分吸取三门峡、官厅、巴家嘴等水库的经验教训,以期达到合理的目标。建议对富裕输沙能力问题、异重流排沙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多年调节泥沙问题应当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18.
小浪底水库运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小浪底水库下闸蓄水至2005年的运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将运用效果与设计成果进行了对比,结论认为:①水库自投入运用至今均处于拦沙初期运用阶段;②水库运用以来,干流淤积三角洲顶点位置随着库水位的变化逐步向下游推进;③库区淤积形态与设计淤积形态相比,总体看来淤积部位偏上游,但未侵占长期有效库容;④库区泥沙主要以异重流形式输移,排沙比与设计成果基本一致;⑤从目前支流纵剖面形态看,各支流均未形成明显的拦门沙坎,随着库区淤积量的不断增加及运用方式的调整,拦门沙将逐渐显现。建议今后加强对支流纵剖面、异重流倒灌和水库冲刷的观测,对支流拦门沙的形成及发展演变机理进行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19.
对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泥沙冲淤变化、河道河床质泥沙颗粒组成和实测资料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库区泥沙淤积的思路,所得结论为水库的运行管理和调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