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γ-癸内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γ-癸内酯是在香料工业中普遍应用的一种风味物质,随着人们对绿色产品的追求,天然γ-癸内酯的生产得到了香精香料行业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文献报道的几种产γ-癸内脂的微生物的研究比较发现,YarrowialipolyticaAS2.1405较为适宜发酵转化蓖麻油生产γ-癸内酯,产率约为0.1%。   相似文献   

2.
γ-癸内酯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筛选出的一株酵母Y 1产GDL的发酵培养基组成及发酵工艺条件的摸索 ,并经正交实验 ,得到较优培养基配方为 :蛋白胨 3 5g/L ,酵母浸汁 2 5 g/L ,蓖麻油 5 % ,KH2 PO4 0 5 g/L ,Na2 HPO4 1 2 g/L ,MgSO4 ·7H2 O 2 4 g/L ,表面活性剂 0 4 % ,起始 pH7 0。在此条件下 ,发酵液中GDL含量可达 4 0 0mg/L。  相似文献   

3.
原生质体融合法构建γ-癸内酯高产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确定了亲本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为:采用0.3%β-巯基乙醇和0.1mol/L EDTA-Na2的复合预处理剂于28℃预处理10min,高渗稳定剂为1 mol/L pH 6.0的山梨醇,蜗牛酶浓度为2%、酶解温度为35℃、时间为2h.经过原生质体融合实验,成功获得了多株高产菌株,其中以QY30 γ-癸内酯产量最高为1.4852g/L,比亲本Y1-2提高了2 82倍.该菌株遗传性状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4.
应用基因组改组技术提高耶罗维亚酵母γ-癸内酯的产量.耶罗维亚酵母原生质体在成串脉冲电场频率1000kHz,融合电压强度6kV/cm,脉冲个数4个,成串脉冲电压40V,脉冲宽度20μs的条件下进行电融合,原生质体的存活率能达到61.6%,其中一株改组菌株GDL产量为1.237g/L,是出发菌株产量的8倍.  相似文献   

5.
以Yarrowia lipolytica As 2.1405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亚硝基胍复合诱变,筛选到遗传性状稳定的一株高产γ-癸内酯的突变菌株C9,并对该菌株的发酵培养基配方进行优化,γ-癸内酯平均产量提高至2.04 g/L。  相似文献   

6.
Yarrowia lipolytica发酵生产γ-癸内酯工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生物转化方法生产天然γ-癸内酯。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对Yarrowia lipolytica AS2.1405菌株以蓖麻油为底物发酵生产γ-癸内酯的培养基配方进行优化。结果:在较为适宜的培养基中培养48h后,γ-癸内酯发酵产量达到0.6g/L。结论:实验结果可为γ-癸内酯发酵工艺改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复合诱变选育γ-癸内酯生产菌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聪  宋焕禄  吕跃钢 《食品科学》2007,28(6):237-240
以紫外诱变和化学诱变相结合的复合诱变方法,对γ-癸内酯产生菌株Yarrowia lipolytica酵母进行诱变。经过一次紫外诱变后,γ-癸内酯产量为过去的2.5倍,但多次诱变后其产量并没有进一步提高,且稳定性不好。其后采用硫酸二乙酯进行化学诱变稳定其产量。最终γ-癸内酯产量为出发菌株的2.3倍。  相似文献   

8.
9.
赵玉萍  徐岩  朱春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22):326-330
通过田口设计对产γ-癸内酯的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利用Minitab软件设计正交实验,采用田口设计方法分析正交实验中各因素水平的均值情况和信噪比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氮源即酵母膏和(NH4)2HPO4对γ-癸内酯产量影响极显著,MgSO.47H2O对γ-癸内酯产量影响显著。软件预测培养基的最优组合为麸皮20g/L、酵母膏7.5g/L、(NH4)2HPO416.5g/L、KH2PO46g/L、MgSO4.7H2O0.5g/L,预测产量为2.49g/L,信噪比为9.04dB,经验证γ-癸内酯产量为2.65g/L,信噪比为9.68dB,优化方案达到了预期效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添加凹凸棒石粘土增加了固定化细胞凝胶珠的机械强度,同时疏松了凝胶网格,增加了传质性能,提高了固定化细胞发酵生产γ-癸内酯的能力。其固定细胞制备工艺为:将2%海藻酸钠复合2%凹凸棒石粘土,与9g/100mL耶氏酵母悬液等体积混匀,氯化钙浓度为2%,温度30℃,固化pH为7,时间为4h,制得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条件为:在250mL的三角瓶中装30mL发酵培养基,摇床转速为150r/min,于26℃发酵48h。以此方法生产GDL产量可达4.17g/L,是游离细胞的2.5倍。该固定化细胞重复使用3次后,GDL产量仍可达3.87g/L。   相似文献   

11.
脱氧雪腐镰刀茵烯醇作为谷物及其制品中最常见的真菌毒素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健康。由于物理、化学脱毒方法存在着营养成分流失、脱毒不彻底等问题,而不能被广泛应用。微生物通过酶促反应将毒素转化成低毒或者无毒物质的生物脱毒方法不仅避免了这些缺点,还具有条件温和、安全环保的优点,是一种理想的脱毒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脱氧雪腐镰刀茵烯醇的生物脱毒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对脱毒菌株、脱毒酶、脱毒方式及脱毒产物等研究内容作了重点介绍,旨在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生物脱毒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肖瀛  徐焰 《食品科学》2005,26(9):555-558
本文在已有的10-HDA和其他比虫生物信息素与脂肪酸等生物合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将10-HDA的生物合成分为起始脂肪酸、碳链长度的修饰、双键的形成,羟基的形成和10-HDA的转化等几个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推导得到10-HDA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  相似文献   

13.
红曲色素合成机理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刺激实验法确定红曲色素的合成前体。考察了不同氨基酸和短链脂肪酸等对色素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缬氨酸、异亮氨酸、蛋氨酸、谷氨酸以及乙酸、丙酸等具有前体的作用,能够刺激色素的生产。而且它们都具有转化为聚酮合成前体的共同特征。所以聚酮途径被认为是红曲色素合成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手性药物在新药中越来越受重视。生物催化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高度选择性、产物纯度高等优点。在有机相中,脂肪酶催化消旋体的拆分,为制备单异构体手性药物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现对利用脂肪酶的对映选择性、区域选择性技术制备手性醇、手性胺药物中间体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采用对硝基苯酚法建立爪哇正青霉生物转化合成8-异戊烯基柚皮素体系中O-脱甲基酶酶活的分光光度测定方法;研究生物催化合成8-异戊烯基柚皮素的过程;采用3种经典的细胞色素P450酶抑制剂对P450酶和生物转化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鉴定;研究O-脱甲基酶的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转化体系中O-脱甲基酶酶活力在第4天达到最大值,其最适反应温度60℃,最适p H 8.0。  相似文献   

16.
级联酶复合体可通过构建底物通道的方式加快催化效率,已经成功应用在合成医药、化妆品、功能性食品等不同工业领域。生物酶可参与的催化反应种类丰富而且是现代合成化学中的绿色经济型可持续生产工具,但在工业化生产中,固定化级联酶复合体更适合大规模生产,因为固定化技术不仅能够提高酶催化反应效率,还有利于提高酶稳定性以及简化生物催化剂的回收使用。最值得注意的是,酶催化性能、固定化方法、相关反应动力学特性均是酶复合体的活性和稳定性的关键影响因素。综合生物学和材料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如兼具纳米特性和稳定性能的载体材料的研发,级联酶共固定化技术将充分平衡各催化组分,从而设计出理想的酶复合体催化机器。因此,该研究结合键联方式和载体材料就近年来多酶的共固定化技术研究发展和相关领域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γ-亚麻酸代谢途径模型中关键节点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秀杰  李柏林  欧杰  徐焰 《食品科学》2006,27(12):188-190
本文建立了γ-亚麻酸的代谢途径模型.初步应用该模型求解γ-亚麻酸生物合成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代谢流量分配。详细分析了各时期代谢流量分配发生改变的原因。并探讨γ-亚麻酸累积的机理。分析得到G6P、丙酮酸和乙酰CoA节点是控制代谢流分布的关键节点。并且通过添加缓冲剂醋酸钠调节乙酰CoA节点提高γ-亚麻酸代谢流量。  相似文献   

18.
赭曲霉毒素A生成转化及致毒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由曲霉属(Aspergillus.sp)和青霉属(Penicillium.sp)真菌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它的生成受温度、水活度等的影响。检测食品及饲料中OTA含量的基本方法有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OTA因被认为与巴尔干半岛肾病有关而引起全球的关注,研究发现,OTA具有肾毒性、肝毒性、免疫毒性、基因毒性等,并且主要是通过促进膜的过氧化反应,抑制线粒体的呼吸作用和影响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中蛋白及关键因子的转录表达等来达到致毒效应。吸附、转化、降解是OTA脱毒的主要方式。本文就OTA的检测方法、生物合成、致毒机制和脱毒转化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果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及其代谢酶引发的一系列生化反应对其风味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仍存在生物调控手段不完善,香气形成机理不清晰等问题,制约着我国果酒产品的开发和品质提升。本文对不同果酒中香气化合物种类及其生成途径进行阐述,分析香气前体物质代谢和微生物发酵对果酒香气的贡献;从生物调控角度重点论述不同果酒发酵过程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微生物和酶对果酒香气化合物的影响机制,分析发酵菌种、发酵方式、微生物产酶能力及其酶活力大小等因素对果酒香气形成的作用,深入介绍微生物、酶同果酒香气的关系;最后,对未来果酒的研究热点进行展望,为建立以风味导向为基础的果酒定向调控手段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