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食品接触用纸是指在正常或可预见的使用条件下,预期与食品接触的各种纸及制品,包括涂蜡纸、纸浆模塑制品及食品加工烹饪用纸等。由于在加工处理过程中需要加入各种添加剂,其本身所含的助剂、单体、低聚体、降解物等化学残留物就可能通过吸收、溶解、扩散等途径迁移到食品中,污染食品,造成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相关法规与标准对纸质食品接触材料检测项目、限量指标和检测标准等方面的规定,对食品接触纸质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的迁移及其潜在危害进行总结,并对食品接触纸质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s,PFOS)、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荧光增白剂、特定芳香胺(specific aromatic amines,PAAs)、甲醛、五氯苯酚、丙烯酰胺、重金属、光引发剂的迁移及其潜在危害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是食品接触材料中广泛使用的增塑剂,具有神经毒性和生殖发育毒性。接触材料中添加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在与食品的长期接触过程中会向食品中迁移,其安全性直接影响食品安全和消费者的健康。因此,研究食品接触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的迁移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污染情况,综述了国内外食品接触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迁移试验研究方法、模拟物选择、分析检测方法及近年来的迁移研究现状,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和方向进行了展望。建议进一步加强对脂肪性模拟液、检测方法、迁移模型及迁移机制的研究,以期为准确评估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纳米银在不同食品模拟液中的迁移情况。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检测了纳米银保鲜盒中纳米银的含量,比较了微波消解和干法灰化的前处理效果,并研究了不同温度情况下,纳米银食品接触材料在脂肪类(正己烷)、酸性(4%乙酸)、酒精类(65%乙醇)和水性(去离子水)食品模拟液中的迁移行为。结果食品模拟溶液、温度对纳米银的迁移有影响,其中纳米银在脂肪类模拟液中的迁移速度最快,在65%乙醇中迁移速度最慢。由Fick扩散模型,建立了PVC中塑化剂的迁移规律数学模型,得到了模型的重要参数。结论本研究成果能够对食品接触材料中纳米银的安全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塑料、纸质、玻璃、金属和复合材料等食品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的迁移现已成为食品安全隐患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包装材料中添加的功能性助剂以及包装印刷过程中使用含苯、正己烷、卤代烃等有害化工材料为主要原料的油墨、溶剂及辅料的迁移都得到了一定的研究。目前,国内研究多局限于塑料包装材料,而国外的研究相对全面。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食品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的来源组成及其迁移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加以综述,为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食品包装行业的质量监控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的妥善解决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5.
食品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迁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塑料、纸质、玻璃、金属和复合材料等食品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的迁移现已成为食品安全隐患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包装材料中添加的功能性助剂以及包装印刷过程中使用含苯、正己烷、卤代烃等有害化工材料为主要原料的油墨、溶剂及辅料的迁移都得到了一定的研究。目前,国内研究多局限于塑料包装材料,而国外的研究相对全面。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食品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的来源组成及其迁移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加以综述,为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食品包装行业的质量监控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的妥善解决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食品接触塑料在加工过程中会引入很多小分子添加剂,在与食品接触过程中可能迁移到食品中,并随着食品进入人体对身体健康构成一定的危害。对于食品接触塑料及其制品的安全性评价大多是基于材料中小分子添加剂在食品及食品模拟物中迁移量的检测,而这些检测费时、费力并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及化学试剂。但是,结合迁移模型可以预测、推算其迁移规律和迁移量。本文论述了国内外食品接触塑料中小分子添加剂的迁移模型的研究现状和进展,重点介绍了确定性模型及非确定模型的研究及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展望了迁移理论模型研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食品加工条件对食品接触用304、316不锈钢中铬(Cr)元素迁移规律的影响,通过全浸泡迁移实验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ICP-MS)测得在不同温度、高温煮沸、高压蒸汽灭菌等生产条件下,不锈钢中Cr向体积分数为4%的乙酸食品模拟液中的迁移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析Cr迁移与生产条件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生产条件下,不锈钢主要组成元素Cr迁移量随接触时间延长及加工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0、70℃温度条件下长时间迁移Cr元素平均迁移速率为40℃时的1/3与4倍;煮沸、高压蒸汽灭菌短时迁移时Cr平均迁移速率较40℃分别提高约为4和9倍。温度越高,不锈钢中Cr迁移量越大,尤其是煮沸、高压蒸汽灭菌等特殊工况对重金属向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迁移数据进行拟合发现,Cr迁移行为符合Fick定律,其扩散系数与温度相依性可采用阿伦尼乌斯定律来表示。  相似文献   

8.
运用同位素内标稀释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方法检测PVC中的塑化剂DIBP、DBP、 DEHP和DEHA。以3 %乙酸、10 %、20 %、50 %、95 %乙醇作为食品模拟溶液,在25 ℃及40 ℃条件下对PVC中四种塑化剂的迁移情况进行研究。另外以Fick第二扩散定律为依据建立PVC中塑化剂的迁移规律数学模型。同时评价模型的可行性,从而提供有效的食品安全性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食品接触材料聚氯乙烯(PVC)中纳米氧化锌(ZnO-Np)迁移特性.方法 制备ZnO-Np含量为1%w/w的PVC/ZnO-Np复合材料;利用单颗粒系统串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Sp-ICP/MS)对ZnO-Np迁移过程中的粒径变化进行测定及分析;在20℃、40℃和70℃下对食品模拟物3%乙酸和95%乙醇...  相似文献   

10.
塑化剂风波又一次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台湾、香港和内地政府大力查缴并全面排查塑化剂可能导致的危害,但这一行动还有一个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即非人为添加,由接触材料迁移导致食品中微量含有的塑化剂从含量上如何界定。本文主要对邻苯二甲酸酯的风险评估概况以及国内外食品接触材料中允许使用的邻苯二甲酸酯的具体种类、限量进行对比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筷子作为中国人常用的用餐工具,其产品的质量与老百姓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本文从筷子的材质和筷子的生产工艺两个方面出发,探讨筷子中有害物质的可能来源,对不同有害物质进行分类,分析各类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对不同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筷子产品的质量监控方向和质量检测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各式各样的烹饪方式在赋予食物不同风味的同时,也会在烹调过程中产生一些有害化合物,如丙烯酰胺、多环芳烃、醛、苯等,这些有害化合物会损害人体健康。本文系统介绍了食物不同烹饪方式(水基烹饪、油基烹饪、熏烤腌制和其他烹饪方式)的优缺点;综述了食物在不同烹饪过程中有害物质的形成与减控技术,以期为食物在烹饪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控制以及产品品质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前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性日益受到关注。食品接触材料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常常具有异常的气味,可能通过气相传质或直接接触迁移至食品中,不但会引发食品感官特性的变化,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削弱消费者购买欲望,过量摄入后还会危及人体健康。因此,准确识别和检测食品接触材料产生的异味物质,对确保食品接触材料的合规以及保护消费者健康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挥发性物质气味评估和检测技术及其在食品接触材料领域的运用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了顶空、顶空-固相微萃取、热脱附、电子鼻等气味分析技术,及其与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或气相色谱-嗅闻-质谱仪等结合的联用分析技术,并梳理和展望了食品接触材料中挥发性气味物质分析技术发展前景,为有效管控食品接触材料异味问题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由食品接触材料安全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使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成为人员关注食品安全的新焦点,当然也包括不锈钢食品接触材料。本文从不锈钢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要求和测试条件等方面,分析了ISO、欧盟、日本、韩国等各国的法规和标准现状,比较了各国标准的差异,对我国不锈钢食品接触材料标准的制定和安全评价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食品中有害物质分析样品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种类繁多, 涵盖范围广泛, 样品预处理就成为实验室检测步骤中关键的一步。本文简述了食品样品预处理过程中保障结果准确性和重现性的几个重要方面, 以最大残留限量为例, 比较了我国和其他国家及组织规定的分析部位, 讨论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以Gy采样模型中易测可控的样品颗粒大小为重要参数研究了其对样品缩分及均匀度的影响, 和冷冻捣碎机的优点及以后可能的应用, 最后简要地强调了样品存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为了达到应有的机械强度,韧性,常常需要在包装材料中添加一些加工助剂,但这些加工助剂在包装材料包装食品的过程中,会迁移到食品中,从而对人体产生危害。本文综述了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添加的四大类受限物质,包括增塑剂、抗氧化剂、热稳定剂以及紫外吸收剂,检索了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Web of Science中相关文献的信息,系统地分类分析了查阅到的文献,并且介绍了4类添加剂的作用机制和目前国内国外对4类添加剂发生迁移的研究现状,比较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关于4类受限物质的法律法规及迁移限量,提出了减少食品中受限物质迁移量的方法措施以及加强我国塑料食品接触材料中受限物质使用与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鲜味作为五大基本味觉之一,对食品滋味具有重要贡献。食品中的鲜味物质(包括鲜味肽、有机酸、氨基酸、核苷酸以及复合鲜味剂等)以其营养、安全等特点,近年来逐渐成为食品鲜味科学领域以及鲜味调味品方面的研究热点,为相关食品风味的改善提供了理论参考及研究方向。本研究介绍了鲜味物质的发展过程,并对鲜味及鲜味物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同时对鲜味物质的种类进行概述,并对食品中主要的鲜味物质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最后对食品中鲜味物质的发展进行展望,以便于为食品中仪器检测鲜味物质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由于食品接触材料在与食品接触的过程中,其成分可能迁移到食品中影响食品安全,因此食品接触材料又被称为间接的食品添加剂。近年来,其安全性备受关注,为保障食品安全各国政府都加强了对食品接触材料立法制修订。本文从法规形式、适用范围、时效性、风险分析、物质清单、使用规范、标识和可追溯性要求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各国食品接触材料法规的特点。根据国际上各国法规的优点,给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接触材料法规体系的可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