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居民膳食中原料食物的各种反式脂肪酸的调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本实验室建立的Ag+-TLC/GC连用技术测定我国日常膳食组成的原料食物中反式脂肪酸(TFAs)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我国食物中普遍存在反式脂肪酸,9t C18:1、10t-C18:1、11t C18:1和9t12t C18:2是其存在的主要形式。反刍动物产品中存在较高的9t C16:1、t C18:1和9t12t C18:2等各种反式脂肪酸(仅羊肉中未检出9t12t C18:2),且均以t C18:1为主,其中奶粉、奶油、鲜牛奶和酸奶等奶制品中含量最高的反式脂肪酸异构体均为11t C18:1。羊肉中9t C18:1、10t C18:1和11t C18:1的含量比较均衡,其它反刍动物产品中12t C18:1、13/14t C18:1、15t C18:1、16t C18:1的总量达到总反式脂肪酸含量的(25.9±1.8)%。坚果类食品中,TFA主要为t C18:1和9t12t C18:2,且9t12t C18:2含量约为总TFAs的10%。其它原料食物,如水果、蔬菜、畜禽肉、鱼虾及腌菜中TFAs含量极低。  相似文献   

2.
利用氨丙基硅胶柱从反刍动物脂质中分离甘油三酯和磷脂,以氢化大豆油作为对照。采用银离子固相萃取柱分离甘油三酯和磷脂中反式脂肪酸异构体,气相色谱仪测定反式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在3种反刍动物脂质中检测出trans-16:1,trans-18:1和trans18:2 3类反式脂肪酸,其中总脂质和甘油三酯总反式脂肪酸含量最高的是羊肉脂质,分别占总脂肪酸的7.64%和7.38%;磷脂中总反式脂肪酸最高的是牛肉脂质,占总脂肪酸的5.89%。银离子固相萃取柱能够从反刍动物脂质中分离出9种trans18:1异构体,其中含量最高的是11t18:1,分别为总脂质、甘油三酯和磷脂trans18:1的30.33%~39.03%,38.08%~45.09%和27.10%~44.47%。通过PLS-DA分析3种反刍动物反式脂肪酸异构体之间的差异,羊肉脂质中甘油三酯中的9t18:1和磷脂中的11t18:1含量均显著高于牛奶脂质和牛肉脂质(P<0.05);牛肉脂质中磷脂中的9t18:1和15t18:1含量均显著高于牛奶脂质和羊肉脂质(P<0.05);牛奶脂质磷脂中的12t18:1和16t18:1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牛肉脂质和羊肉脂质(P<0.05)。反刍动物磷脂中的反式脂肪酸异构体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CLA是一类被修饰过的亚油酸的各个异构体的化学名称的统称,在脂肪酸分子的不同位置上具有两个共轭的双键.c9,t11和t10,c12 CLA是两种主要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异构体(见图1).天然CLA主要存在于反刍动物如牛、羊的乳脂及肉制品中,而在人们从全脂乳制品和反刍动物的肉制品当中摄取的CLA中,c9,t11 CLA异构体占了绝大部分(大约超过90%).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油酸和亚油酸异构体的出峰顺序和质谱特征,结果表明:脂肪酸在强极性毛细管柱BPX-70(120 m×0.25 mm×0.25μm)上的出峰顺序具有一定规律。油酸和亚油酸异构体中,出峰顺序依次为C_(18:1 6t)、C_(18:19t)、C_(18:1 11t)、C_(18:1 9c)、C_(18:1 11c)和C_(18:2 9t,12t)、C_(18:2 9c,12t)、C_(18:2 9t,12c)、C_(18:2 9c,12c)。根据断裂规律和质谱特征分析,油酸甲酯的特征离子为m/z 55(基峰离子)、222([M-74]~+)、264([M-32]~+)和296(M~+),而亚油酸甲酯的特征离子为m/z67(基峰离子)、220([M-74]~+)、263([M-31]~+)和294(M~+)。油酸和亚油酸的异构体分别具有相同的特征离子,且质谱图极为相近,说明不能通过特征离子和质谱图判断油酸和亚油酸异构体中的双键位置和顺反构象。  相似文献   

5.
黄丽  李金林  王楚芳  万亮 《食品与机械》2018,34(2):54-57,137
建立多组分反式脂肪酸同步测定方法,并对38批市售婴幼儿配方谷粉中各组分反式脂肪酸(TFAs)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婴幼儿配方谷粉样品中TFAs平均含量为0.749 3mg/g,总体含量较低,约76.3%的样品中TFAs总含量在0.04~1.0 mg/g,主要组分为C_(18:1-11T),C_(19:1-7T),C_(18:3-9T,12T,15T),C_(18:1-9T)和C_(18:2-9,12TT),经分析配料配方与加工工艺是影响婴幼儿配方谷粉中TFAs含量的2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煎炸温度下不同构型反式α-亚麻酸(TALA)在煎炸薯条和煎炸油中的分布情况,在170、200℃下进行亚麻籽油煎炸薯条实验,比较不同温度的煎炸过程中不同构型的TALA在煎炸油中的含量变化及TALA在煎炸薯条和煎炸油中含量的比值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两个煎炸温度下煎炸油中均检测到6种构型的TALA,即9t,12c,15c-C18∶3、9c,12t,15c-C18∶3、9c,12c,15t-C18∶3、9c,12t,15t-C18∶3、9t,12t,15c-C18∶3和9t,12c,15t-C18∶3,而三反式构型的9t,12t,15t-C18∶3在整个煎炸过程中并未形成,6种构型的TALA均在200℃煎炸亚麻籽油中含量更多;煎炸亚麻籽油中TALA以单反式构型为主,约占TALA总含量的94%;3种单反式α-亚麻酸含量均随煎炸时间的延长和煎炸温度的升高呈显著增加趋势,3种双反式α-亚麻酸的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9t,12c,15t-C18∶3、9c,12t,15t-C18∶3、9t,12t,15c-C18∶3,且煎炸温度和煎炸时间对9t,12c,15t-C18∶3含量影响较大,对另外两种的影响较小;煎炸油中检测到的6种TALA在200℃煎炸薯条中均有检出,而在170℃煎炸薯条中仅检出了5种,未检出9t,12t,15c-C18∶3;薯条中各构型TALA的含量通常低于煎炸油的,170℃煎炸时,大部分TALA在薯条和煎炸油中的含量比值随煎炸时间延长逐渐变小,而200℃煎炸时,大部分TALA含量比值在整个煎炸过程中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煎炸温度下不同构型反式α-亚麻酸(TALA)在煎炸薯条和煎炸油中的分布情况,在170、200℃下进行亚麻籽油煎炸薯条实验,比较不同温度的煎炸过程中不同构型的TALA在煎炸油中的含量变化及TALA在煎炸薯条和煎炸油中含量的比值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两个煎炸温度下煎炸油中均检测到6种构型的TALA,即9t,12c,15c-C18∶3、9c,12t,15c-C18∶3、9c,12c,15t-C18∶3、9c,12t,15t-C18∶3、9t,12t,15c-C18∶3和9t,12c,15t-C18∶3,而三反式构型的9t,12t,15t-C18∶3在整个煎炸过程中并未形成,6种构型的TALA均在200℃煎炸亚麻籽油中含量更多;煎炸亚麻籽油中TALA以单反式构型为主,约占TALA总含量的94%;3种单反式α-亚麻酸含量均随煎炸时间的延长和煎炸温度的升高呈显著增加趋势,3种双反式α-亚麻酸的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9t,12c,15t-C18∶3、9c,12t,15t-C18∶3、9t,12t,15c-C18∶3,且煎炸温度和煎炸时间对9t,12c,15t-C18∶3含量影响较大,对另外两种的...  相似文献   

8.
对市售的11种品牌玉米油开展了脂肪酸(包括脂肪酸及其异构体)组成与含量的调查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不同品牌玉米油中脂肪酸的差异性和相关性。结果表明,11种品牌玉米油中共鉴定出19种脂肪酸,包括7种饱和脂肪酸,5种不饱和脂肪酸,6种反式脂肪酸(TFAs)和1种共轭亚油酸(t,t-CLAs),平均含量分别为14.18×10~(-2) g/g,80.32×10~(-2) g/g,1.47×10~(-2) g/g和0.23×10~(-2) g/g;其中,亚油酸(C18:2-9c12c)、油酸(C18:1-9c)和棕榈酸(C16:0)依次是玉米油中含量最多的3种脂肪酸;不同品牌玉米油中脂肪酸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揭示了不同品牌玉米油在脂肪酸含量上的相似性、差异性及脂肪酸之间相关程度,TFAs和CLAs正相关程度高。本研究为评价市售玉米油脂肪酸品质特征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煎炸油在煎炸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大豆油、棉籽油、棕榈液油和氢化油作为煎炸油,分别进行薯条和鸡翅的煎炸实验。结果表明:在煎炸过程中,各种煎炸油的脂肪酸含量均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采用C18:2/C16:0比值变化作为研究煎炸油脂肪劣变的指标,氢化油煎炸过程中C18:2/C16:0比值减少的程度最小(P<0.05),证明其煎炸过程中脂肪酸的稳定性最好。但对于反式脂肪酸含量变化来说,均没有显著增加(P>0.05),其中氢化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从煎炸前的10.39%降低到煎炸后的6.66%,变化显著(P<0.05),不过高反式脂肪酸含量的煎炸油在煎炸后其反式脂肪酸含量还保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部分市售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trans-fatty acids,TFAs)含量以及异构体组成,为开展TFAs的风险评估和食品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于2011年1~6月在上海市超市、面包店或快餐店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9大类共106种市售食品,包括植物油、乳及乳制品、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快餐食品、饮料、小吃甜饼、调味品和畜禽肉及制品,采用银离子固相萃取(Ag+-SPE)结合气相色谱方法检测TFAs含量。结果抽检样品中的TFAs以反式油酸(t C18∶1)为主,反式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少。除黑咖啡外,其余105种食品均检测到TFAs,其中,巧克力派的TFAs含量最高(1 711.58 mg/100 g)。反刍动物食品和含乳及乳制品的食品中11t C18∶1异构体含量较高(占总TFAs的53.9%~100.0%)。富含氢化油的休闲食品中9t C18∶1异构体含量较高(占总TFAs的14.3%~87.7%)。猪肉和牛肉经加工后TFAs含量有不同程度降低。结论市售食品中普遍检测到TFAs,食物成分和加工过程不同总TFAs含量及异构体组成存在较大差异,预包装休闲食品和西式甜饼店食品含有较多的TFAs。  相似文献   

11.
刘晓华  李海星  陈燕  曹郁生 《食品科学》2011,32(17):254-257
为了解瘤胃细菌生物合成共轭亚油酸(CLA)的特性,通过毛细管电泳(CE)分析,发现瘤胃细菌生物合成CLA的主要异构体有c9,t11-CLA、t10,c12-CLA和t9,t11-CLA 3种。在厌氧和有氧条件下,瘤胃细菌均能合成CLA,且氧气有利于CLA的累积,随反应时间的延长,CLA的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瘤胃细菌参与了反刍动物体内CLA异构体的生物合成与代谢,瘤胃细菌生物合成CLA异构体的特异性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白地酶脂肪酶选择性酯化分离CLA异构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共轭亚油酸异构体的分离方法。利用白地霉脂肪酶(Geotrichumcandidumlipase,GCL)催化合成正丁酯的方法,考察温度、体系水分、酶用量、反应时间、底物配比对脂肪酶催化酯化率和脂肪酸丁酯中c9t11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酯化的脂肪酸丁酯层中c9t11CLA含量达到79.85%,t10c12CLA含量为4.59%;含有13.75%的油酸;c9t11CLA占共轭亚油酸两种异构体总含量的94.56%。形成c9t11CLA正丁醇酯的选择性系数平均为17.80。脂肪酸与正丁醇比例对脂肪酸酯中c9t11CLA含量具有显著性影响,在选取的范围内水分含量、酶用量的影响不显著。要得到较高c9t11CLA含量的脂肪酸产物,反应因子应选择:水分为0.50%,脂肪酸与正丁醇用量比为2.00∶1.00,酶用量为100U/g。白地霉脂肪酶对催化c9t11共轭亚油酸与正丁醇的酯化反应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因此,脂肪酶选择性酯化分离CLA异构体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以云南7个地区的牛乳、水牛乳样品中分离的40株乳酸杆菌为基础,以亚油酸为发酵底物,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产生菌进行筛选;利用气相色谱法检测高产菌株中CLA的主要异构体及各组分所占比例。本研究得到5株CLA产生菌:M2、M9、M16、M25、M28,产量分别为:25.54、34.56、15.48、20.46、14.79μg/mL,其中菌株M9为CLA高产菌株;气相结果显示菌株M9中CLA的主要异构体为:C18∶2 9c,11t;与对照组相比,油酸、亚油酸和C18∶2 9c,11t的含量变化表明菌株产生C18∶2 9c,11t与油酸和亚油酸有关。本研究为产CLA乳酸菌的筛选和CLA的产生原因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传统泡菜中筛选得到1 株乳酸菌lp15 能够合成共轭亚油酸(CLA),经16S rRNA 全序列分析法和API 系统鉴定法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利用人工诱变方法,以lp15 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硫酸二乙酯(DES)依次诱变处理,经进一步液体发酵复筛获得多株突变菌株,CLA合成能力较出发菌株提高了29.3%~52.2%。其中lp15-2-1 突变菌株为CLA 生成能力最高菌株,MRS 培养液中添加0.2mg/mL LA 培养48h,CLA 产量达30.13μg/mL。经气相色谱(GC)检测分析,产物中cis9, trans11- 共轭亚油酸(c9, t11-CLA)占76.5%,trans10, cis12-共轭亚油酸(t10,c12-CLA)占23.5%。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不同品种食用油和煎炸食品对反式脂肪酸形成的影响,本文使用5种食用油(葵花油、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花生油),在一定温度下炸制14批次油条,又依次使用大豆油炸制豆腐、油条和鸡腿,对2种情况下产生的煎炸油进行气相色谱分析,比较反式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炸油条过程中,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均随着煎炸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葵花油中反式亚油酸总含量最多(约12 mg/g),花生油中反式油酸含量最低(约0.6 mg/g),在煎炸过程中,大豆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无显著变化,保持在3.5 mg/g左右。比较可知,不同种类食用油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反式脂肪酸含量有较大差异,而使用大豆油分别炸制豆腐、油条和鸡腿时,煎炸油中的反式脂肪酸无显著差异,说明油炸过程中的反式脂肪酸主要来源于食用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裂解和异构化,与煎炸食品关系不大。从反式脂肪酸的生成量来看,烹饪过程中长时间煎炸建议使用大豆油,而不适宜使用葵花油。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气相色谱分离法,测定了我国26个主要茶树品种的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比例。结果表明,组成茶籽油的脂肪酸有软脂酸(C_(16:0)、硬脂酸(C_(18:0)、油酸(C_(18:1)、亚油酸(C_(18:2)、亚麻酸(C_(18:3)、豆蔻酸(C_(14:0)和棕榈油酸(C_(16:1))等7个组分,其中棕榈油酸属首次发现。其脂肪酸组分的含量因品种与生态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组成比的范围如下:软g旨酸15.79±1.03%,硬脂酸2.64±0.64%,油酸56.0±2.92%,亚油酸24.11±2.67%亚麻酸1.31±0.21%,豆蔻酸和棕榈油酸为痕量;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之比为(18.51±1.46):(81.49±1.46)。 从脂肪酸组成表明茶籽油的不饱和程度比较高,与常用的食用植物油脂比较,它非常相似于油茶油、油橄榄油和花生油,它比油橄榄油和油茶油更富有亚油酸,因此从医药和营养学观点考虑,茶籽油是适宜的食用油脂。  相似文献   

17.
应用冷冻结晶技术,对共轭亚油酸两种主要异构体c9,t11 CLA和t10,c12 CLA进行分离。结果表明,通过尿素包合法,去除原料中的饱和脂肪酸,然后在乙醇作溶剂情况下,将乙醇与共轭亚油酸乙酯按18:1配比,置于-56℃低温冷柜中,反应96 h后得沉淀结晶产品,其所含的t10,c12 CLA比c9,t11 CLA高达12.28:1,共轭亚油酸总含量为95.17%。  相似文献   

18.
邱斌  刘蓉  邓泽元  范亚苇  李静  胡蒋宁  黎玉 《食品科学》2011,32(15):277-280
为了观察trans C18:1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与NOS-NO系统的关系,首先将不同浓度trans C18:1 (50、100、200、400μmol/L)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24或48h后,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用trans C18:1(200μmol/L)处理内皮细胞24h后,分别检测一氧化氮含量(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将trans C18:1与一氧化氮合酶阻断剂亚硝酸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及一氧化氮供体(SNP)单一或联合处理内皮细胞,检测细胞存活率的变化。结果显示:trans C18:1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方式导致内皮细胞的存活率下降; LNAME与trans C18:1联合处理内皮细胞后细胞存活率下降,而SNP与trans C18:1联合处理后细胞存活率上升;trans C18:1可诱导NO水平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活性显著下降,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无显著改变。表明:trans C18:1能通过抑制eNOS活性减少NO的分泌,并暗示NOS-NO系统可能是trans C18:1诱导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优化尿素包合法,对共轭亚油酸2种主要异构体c9, t11-CLA和t10, c12-CLA进行分离(2种异构体比例近1:1)。方法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温度、尿素与油比例、乙醇与油比例3个因素为自变量,以t10, c12-CLA/c9, t11-CLA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共轭亚油酸异构体的分离。结果优化后的实验条件为:在乙醇作溶剂的情况下,将共轭亚油酸、尿素和乙醇按1:2.5:5(V:V:V)配比,置于75℃水浴锅中水浴溶解,室温下搅拌冷却结晶。所得样品中t10,c12-CLA与c9,t11-CLA的比值高达2.47,且共轭亚油酸总量为97.3%。结论优化后的尿素包合法可有效分离CLA的2种异构体,提高t10, c12-CLA比例。  相似文献   

20.
乳酸菌制备CLA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利用从酸菜汁中分离出的一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18转化亚油酸(LA)来制备共轭亚油酸(CLA)。在MRS培养基中添加0.06%(wt/vol)的LA作为诱导剂,获得制备CLA的洗涤细胞。以游离LA为底物,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18的洗涤细胞为催化剂,厌氧环境有利于生成CLA。0.1M的磷酸钠缓冲液、pH7.0、LA浓度2%(wt/vol)、细胞浓度为20%(wt/vol)、30℃,反应64h,CLA的产量最高。反应液中生成的CLA产物为c9,t11/t9,c11-CLA和t10,c12-CLA异构体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