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中国造纸》今年第2期“纸史专栏”刊载的《从考古新发现看造纸术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文后,有感于衷,故不避“连篇累牍”之嫌,提出几个问题,共同探讨。 一、科学必须实事求是,以理服人 《起源》作者对“持蔡伦造纸说诸公”提出“告诫”说:“古纸断代是考古界的事”。也就是说造纸界没有发言权。人所共知,考古是一门科学,各门类学科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沟通,凡有关者,都有义务提出自己的看法。关于古纸断代,笔者在《中国造纸》1984年第2、4期《蔡伦发明造纸的历史不能否定》(以下简称《不能  相似文献   

2.
自从所谓的“灞桥纸”等几种“西汉纸”被相继否定之后,近年来,又有人以敦煌马圈湾纸为“新发现”,来附和《从考古新发现看造纸术起源》(1985《中国造纸》2期,以下简称《起源》)作者的“西汉已有麻纸”说。接着,1986年5月18日《文汇报》上,也有人把马圈湾纸作为“我国造纸术始于西汉”的根据。 那末,马圈湾纸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产物?笔者从下列八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证,与大家共同研究。  相似文献   

3.
轻工业部造纸工业科学研究所工程师王菊华、李玉华日前致函《文汇报》,就五月十八日该报刊登《我国造纸术始于西汉》一文(说“经……轻工业部造纸科学研究所鉴定,认为金关、马圈湾出土的两种细薄纸……质量接近东汉制造的书写纸。”)提出澄清。王、李两位工程师是近些年来几种古纸纸样检验的直接参与者,他们根据各次检验报告郑重指出:①金关纸(即居延纸)和②扶风纸(即中颜纸)虽初具纸的形态,但均未经过造纸的基本工序,远未达到适用于书写的阶段;③所谓的“灞桥纸”是麻絮等在铜镜下的衬垫物,根本不是纸;  相似文献   

4.
《国际纸史情报》1983年第1期刊登了印度P.G戈塞维所著“是印度发明了纸吗?”一文后,该刊同年第3期又刊出了英国的印度史学家J.P.罗斯提(Losty)一篇题为“印度真是发明造纸的国家吗?”的文章,对戈塞维的论点加以反驳。造纸工程师晨阳同志将罗氏文章译寄本刊。此译文经本刊请沈季超、原凌两位工程师作了校正,现将其译文摘要发表,供广大读者研究。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来,读了《中国造纸》各辑“纸史专栏”刊载的《何谓纸?》、《试论“灞桥纸”断代》等多篇文章。笔者认为,这些文章以可靠的史据和深入浅出的论述,阐明了古纸、今帋的定义;肯定了蔡伦发明造纸的历史功绩;指出所谓的“灞桥纸”根本不是纸,等等。这些文章的基本论点,是正确的。关于所谓西汉“灞桥纸”断代问题,笔者拟再补充以下浅见,供广大纸史关心者研究指正。 一、从历史上看,古今中外,任何创造发明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史书清楚地告诉我们,在东汉时期,社会上迫切需要的是能够取代贵重的缣帛(古纸)与笨重的简牍的新型书写材料,而决不是什么衬垫包装材  相似文献   

6.
浙江造纸学会于1989年8月将学会订购《纸和造纸》杂志分送全省团体会员单位,要录作为职工培训教材补充读物,还希望造纸机械厂、化工厂、毛毯厂利用《纸和造纸》广告优势,刊登名优产品广告  相似文献   

7.
《纸和造纸》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刊登了沈阳军区盘锦造纸厂王梦桢同志的文章,提出小型纸厂稻麦草浆用“低硬度、低漂率”的工艺最好。根据近年来刊登的一些稻麦草制浆的研究成果和我厂的实践,特提出几点不同看法,供大家参考。一、草类原料的化学组成不同  相似文献   

8.
《中国造纸》“纸史专栏”编辑同志: 近年来,贵刊接连刊登了有关讨论造纸术发明权归属的文章,很及时,也很必要。但在今年第二期一篇文章里,把“起源”与“发明”二辞混同起来,是不妥的。“起源”,通常指一事物的原始发生及发展过程;“发明”,是指人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两者虽有因果关系,但绝不可混为一谈。如清·段玉裁:“按造纸昉于漂絮……”,“昉”,始也,即“起源于”之意,也就是说在前人漂打丝绵等许多原始经验的启发下,蔡伦创造发  相似文献   

9.
1989年5月5日,《中国科学报》以“三十余年争论了犹未了”为题重新报道”西汉有纸”。接着,《人民日报》、《文汇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甚至我省的《福州晚报》也在5月中下旬作了类似报道。 三十年前,西安灞桥出土的麻絮片未经科学断代与科学鉴定,被个别人轻率报道为“西汉纸”,在历史界、造纸界、考古界引起长期混乱,并经有人向国外传播,使国家声誉也受到影响。这种新闻导向的前车之鉴应该吸取教训。  相似文献   

10.
2007~2010年福建省造纸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在国家发改委发布《造纸产业发展政策》以及中国造纸协会发表《关于造纸工业“十一五”发展的意见》的同时,福建省经贸委发布了《福建省造纸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为今后福建省造纸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今后福建纸业发展的行动指南。《行动计划》以福建省经贸委红头文件的形式颁布,足以看出福建省政府部门对发展造纸产业的重视。这在其它省份并不多见。该计划分析了福建纸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的目标和“十一五”后几年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尤其是有保障措施。该计划把节能减排降耗和林浆纸一体化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有利于推进福建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关于福建纸业的另一指导性课题成果《福建省造纸工业“十一五”发展课题研究》已在本刊第二十六卷第二期刊登。两丈内容相近之处,在本文中进行了适度删减。有关福建省造纸行业2007年的统计数据,请见已出版的本刊今年第九期。  相似文献   

11.
我热爱文史研究,几年来对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与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两部历史文献做过一些对照研究,发现一些矛盾。去年冬,我先后看了几期《中国造纸》纸史专栏和《纸史研究》专刊,发现在与纸史有重要关系的“字”的注释上也存在同样的矛盾。举例如下: “纸”字:许慎《说文解字》释为“絮一(竹沾)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释为“……其初丝絮为之,以(竹沾)荐而成之。”(认定最初的纸是蚕丝纤维所造)  相似文献   

12.
感想和建议     
编辑同志: 最近,先后拜读了几期《中国造纸》“纸史专栏”的文章,其中,戴家璋同志的《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纸史》、李嘉友同志的《开展造纸技术史研究雏议》、毕青同志的《中国造纸史上的“古纸”与“今帋”》,以及韦承兴同志的《蔡伦发明造纸的历史不能否定》等文章。这些文章虽非宏篇巨著,但读后却令人振奋,深受启迪,“足以开后人之蒙蔽,广来者之耳目”。作为纸乡人,作为《中国造纸》的读者,不能不为之叫好。 所以说好,理由有三:其一,这些文章是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戴家璋同志说:“由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  相似文献   

13.
(六)期刊(Periodical)这里说的期刊仅指专业科技期刊,它们约占科技信息总量的65%,值得引起特别的重视.制浆造纸期刊包括国内(中文)和国外政》文)两大部分。中国大陆上原有造纸科技刊物,计有《中国造纸》、《国际造纸》、《纸和造纸》、《造纸信息》、《中国造纸学报》、《造纸文摘》、《纸史研究》等七种,各省市地方学会主办的十余种。台湾的专业刊物,计有《浆与纸》、《浆纸技术》等两种。这些刊物已有专文介绍不再赘言(参阅《纸和造纸》1991年第3期)。国外的造纸期刊,据《造纸文摘》引用的就有35种。由于文种关系,难以…  相似文献   

14.
2004年第6期《纸和造纸》刊登的“双螺旋挤浆机提取草浆黑液的工艺计算及相关问题”一文,主要是从理论上说明用该设备提取草浆黑液,单台黑液提取率可达60%以上,二台串联可达80%以上,三台串联可达90%以上,四台串联可达95%以上,提取的黑液浓度和温度比鼓式真空洗浆机高。  相似文献   

15.
陈彪 《中国造纸》2020,39(7):86-91
蔡伦是纸的发明者亦或改良者,其争论古已有之。近几十年来,学者们从历史文献、考古实物、测试分析、模拟复原等方面对造纸术的起源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基于支持蔡伦发明造纸术的王菊华先生所主编的《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和支持蔡伦改良造纸术的潘吉星先生所著的《中国造纸史》中关于造纸术起源的相关研究,总结出了两个核心问题:出土纸状物是否为纸及其断代。笔者认为,若能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多学科专家通力合作,应能更有力地推进这一研究。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造纸学会原副理事长、中国造纸界的老前辈,安徽造纸厂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姜锦春同志阅读《湖北造纸》一九九三年第三、四期后给本刊来信并写了“纸颂”一文,现转载如下: 开文同志:请指正,并留念。  相似文献   

17.
重要消息     
1、中国造纸学会科普及教育工作委员会和《纸和造纸》编辑委员会将于1989年4月下旬在成都召开工作会议。本刊将在会后刊登鸣谢赞助会议费的单  相似文献   

18.
本刊“纸史专栏”于1983年春问世。本专栏在第一辑首篇文章中即明确提出:“对历史研究工作,由于占有资料和研究方法不同,在各抒己见中出现争论是大好事,因为真理愈辩愈明。……”“希望广大造纸工作者及对中国科技史有兴趣的志同道合者,共同进行纸史研究工作”。 按国史记载,造纸术为我国东汉蔡伦所发明。近二十余年来,由于灞桥等地的一些发现,在造纸术起源问题上出现了争论。本期同时刊出了潘吉星、毛乃琅两位作者不同论点的文章。由于篇幅所限,王菊华等不少作者的文章,将分别在本刊“纸史专栏”和《纸史研究》专刊中陆续选登,供广大读者研究。  相似文献   

19.
1991年年底到1992年初,《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文物报》及《新民晚报》等报纸相继报道或转登了甘肃省敦煌悬泉置遗址考古发展成果的消息。由于有关该遗址的出土文物尚未整理、考释、研究完毕,考古发掘报告尚未发表,而报道中竟已“言之凿凿”地声言出现了“与简牍共存的西汉麻质纸”云云,使人们在认识上形成混乱。鉴此,笔者谨对有关报道提出质疑。 关于悬泉置残纸的时代和数目,《人民日报》1991年12月14日《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文物万余件,20余张留有墨迹的麻纸可能早于蔡伦造纸》明确指出共有20余件书写墨迹,与简牍共存的西汉宜帝至哀帝时期(前73—前1年)纸张出土。而《中国文物报》1992年1月5日《汉悬泉置遗址发掘获重大收获》称出土“大量宣帝、元  相似文献   

20.
一、《蔡伦传》言简意赅,发明造纸之记载难以动摇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唯一能载入正史的发明家传记《后汉书·蔡伦传》仅280字,对蔡伦首创植物纤维纸及其前因后果之叙述相当明确,使蔡伦发明造纸之功为古今中外所公认。 1957年5月7日西安灞桥砖瓦厂推土时翻出一批文物,电话通知陕博派员去接收。经几年调查,该厂原当事者证明推土时根本未见墓穴;陕西省文物考古部门也迄未见有“灞桥西汉墓”的发掘报告。而接收者未经科学断代与鉴定,在出土仅十天的《工商经济报》上,以田野笔名发表了《东汉蔡伦造纸的记载发生动摇》的报道。接着又在《文物参考资料》7期上发表了《陕西省灞桥发现西汉的纸》,主观轻率地将未经科学定性的麻絮(?)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