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莱钢1^#1880m^3高炉开炉以来的装料制度调整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介绍了大矿角、大焦角、大角差装料制度的使用效果。总结了合理装料制度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炉顶料面的观察分析,结合布料计算,针对原燃料条件,对布料模式做出相应调整,高炉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得到提高,保持了高炉长期稳定顺行。  相似文献   

3.
随着精料水平的提高,1号高炉近几年来通过提高风温,富氧大喷吹相结合,改进操作方式,加强设备管理,采用先进设备等措施,使入炉焦比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1880m3高炉出铁场除尘系统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查找制约原有系统除尘效果差的原因,并利用技术改造进行环境治理,提高系统风量和除尘效果。  相似文献   

5.
谭永庆 《山东冶金》2010,32(4):76-77
莱钢3^#3 200 m^3高炉采用脱湿鼓风,风机进口采用自洁式空气过滤器与脱湿器直连相连的组合布置方式,降低了整个系统的阻损,脱湿工艺流程由气路系统、冷水系统、冷却水系统等部分组成。使用该装置后,降低焦比0.8 kg/t,每年多喷煤2万多t,且降低了风机耗电量,年净利润约4 800万元。  相似文献   

6.
高炉提高煤比可降低焦比,降低对日趋紧张的焦煤资源的依赖,也是降低生铁成本的有效手段。莱钢6#1000m3高炉在风温1160℃、富氧率2.5%的条件下,通过精料技术和探索合理的操作制度来进行提高煤比操作,实现了煤比185kg/t、燃料比510kg/t的好成绩。  相似文献   

7.
莱钢2^#1 880m^3高炉降料线采用干法布袋除尘回收煤气,通过调整炉况、预休风及准备休风料等作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降料线过程中,合理控制各项操作参数,保持炉况稳定,通过全开4支新装打水枪,控制原8支雾化水枪,顶温控制较好,干法布袋除尘入口温度在260℃以下,氢气含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利用雷达探尺和煤气成分判断料面,耗时21h 52min料线安全顺利地降到了风口中心线以下。  相似文献   

8.
9.
针对济钢2#1750m3高炉炉缸侧壁G1和E1点温度上升的情况,采取了风口喂入含钛包芯线护炉措施,E1点温度从801℃下降到522℃,但G1点温度下降不明显。对喂线期间高炉操作参数的分析表明,喂线促进了炉缸的均匀,对高炉操作影响不大,为解决炉缸局部区域侵蚀提供了一种技术手段,但需要对喂线部位加强冷却。  相似文献   

10.
受原燃料质量的影响,高炉入炉料综合品位降低,渣比升高。为保证高炉顺行,采取加强原燃料管理、优化完善操作制度、合理控制高炉参数以及加强出铁管理等措施,实现了高渣比(405~415kg/t)条件下的强化冶炼,平均日产量达5039.67t,入炉焦比为352kg/t,燃料比516kg/t。  相似文献   

11.
莱钢1880m3高炉喷煤系统包括制粉与喷吹两大子系统,原煤经破碎机破碎后形成粒煤再由喷吹系统送入2座1880m3高炉,其中粒煤破碎引进德国破碎机工艺,喷吹系统引进英国克莱德工艺。该系统较之传统粉煤技术降低成本效果显著,且稳定炉况,提高生铁质量。  相似文献   

12.
莱钢1880m3高炉通过铁口维护,单场出铁操作,炉前及时出净渣铁,长期休风后快速复风,改造主沟及撇渣器等,改善了炉前作业状况,提高了炉前作业效率,保证了高炉顺行。  相似文献   

13.
莱钢3#3200m3高炉采取合理的上下部调剂、优化炉料结构、稳定合理的操作炉型等措施,生产指标不断优化,2011年9月份月利用系数达2.52t(/m.3d),全月有12d日产量在8200t以上,高炉连续稳产高产,实现了强化冶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加强进厂原燃料管理、强化炉前出铁管理、实施富氧喷吹技术和优化高炉基本操作制度等,莱钢2×1880m^3高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得到了大幅度改善,高炉燃料比降到535kg/t以内,粒煤喷吹煤比达到了130kg/t以上,实现了高炉长期稳定、均衡和高效化生产。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莱钢6#1 000 m3高炉高效化生产的经验.通过提高原燃料质量,精料入炉.采取高风温、富氧喷煤、上下部调剂相结合,完善高炉操作及加强车间管理等措施,高炉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技术指标,平均利用系数2.960t/(m3·d),焦比309.1 kg/t,煤比189.4 kg/t,实现了高炉稳定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莱钢1880m3高炉在长期稳定顺行时,通过精心操作,可以在休风后快速恢复炉况,主要方法是: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休风时出净渣铁,做好炉缸保温工作,适当控制水压、水量及顶温;复风时处理风量、赶料线、调整好火焰温度,抓好首次出铁工作。高炉曾经计划检修73h后,在5h之内恢复了全风作业,炉况稳定顺行。  相似文献   

17.
针对开炉后炉顶煤气温度高、频繁打水降温、燃料比高、渣铁排放不稳定、焦炭热强度偏低等问题,采取调整布料制度、优化煤气流分布、稳定和改善原燃料质量及炮泥质量等措施,燃料比从543kg/t下降到498kg/t,生铁日产量提升约800t,炉况稳定顺行。  相似文献   

18.
采取降煤比,降炉渣碱度,准确计算休风料数量和休风后的料线,保持充足的炉缸热量等合理的休风方案和休风操作;复风后稳定调整顶压,及时调整矿批和炉渣碱度,掌握好第一次铁的开口时间等,使莱钢1000m^3高炉检修休风12~16h后,3~4h恢复到正常生产状态。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济钢1750m3高炉投产以来在强化冶炼工艺技术方面所取得的进步。重点阐述炉顶布料、活跃炉缸、富氧喷煤及炉型维护等方面的经验和技术措施。通过技术创新,高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显著提高,月焦比降至350kg/t,煤比升至165kg/t。今后发展方向是在高冶强下追求更低燃料消耗和高炉长寿,以求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