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了热变形及冷却条件对0.1%C-2%Si钢双相组织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终轧温度与冷却速度影响钢的双相组织形成及最终马氏体与铁素体双相组织相对量;通过控轧、控冷,控冷,0.1%C-2%Si钢可获得理想的铁素体加~20%马氏体热轧双相组织。  相似文献   

2.
冷却参数对双相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冷却参数对双相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系(北京100083)王四根黄漫花礼先王绪清华大学材料系耿志挺双相钢具有屈服点低、初始加工硬化速度高、强度和延性匹配好等特点,采用形变强化,可使制件获得高的强度与精度,并可简化生产工艺,可节材、节能、降...  相似文献   

3.
采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热轧DP双相钢的TMCP(Thermo Mechanical Control Process)工艺,分析工艺参数、变形量、冷却速度和缓冷时间对含Nb热轧双相钢显微组织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大变形量和延长缓冷时间,铁素体含量增加,可获得细小铁素体组织;轧后冷却速度越大,马氏体总含量越多,铁素体晶粒尺寸越细小。大的终轧变形量和轧后适当延长缓冷时间是获得工业生产理想双相钢的工艺保证。  相似文献   

4.
此文研究了W6Mo5Cr4V2高速钢奥氏体化后在750-1150℃等温热压变形对该钢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钢有1050℃或更高温度形变才会发生动态再结晶,而950℃或更低温度形变仅发生动态回复;同时热表变诱发析出了NaCl晶型的MC型碳化物;由于形变及碳化物的析了,使得该钢等浊形变后直接淬火组织中的位错马氏体量增多。  相似文献   

5.
张亮亮  于洋  王林  史震  李钊  王文广 《轧钢》2023,(2):46-51
为研究卷取工艺及卷取后冷却工艺对先进高强双相钢微观组织的影响,采用Gleeble-3 500热模拟试验机、光学电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手段,研究了先进高强双相钢的显微组织、析出物及显微硬度随卷取温度及卷取后冷却工艺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缓冷工艺相比,在卷取后采用快冷工艺,试验钢的微观组织由多边形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转变为针状铁素体和少量的M/A岛;试验钢在不同卷取及冷却工艺下的析出物为Ti(Cr, Mo)C,均为球形和近方形两种形貌,快冷工艺下的析出物尺寸均比缓冷工艺下减小约20%,析出物数量增加30%;与缓冷工艺相比,快冷工艺下试验钢的显微硬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6.
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冷却工艺对热轧双相钢显微组织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和拉伸试验对实验室轧制的双相钢进行了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用钢经830 ℃终轧后,空冷6~10 s后快冷至卷取温度(≤200 ℃),可得到室温组织为铁素体(90.7%)+马氏体的热轧双相钢,其屈服强度为335 MPa,抗拉强度为630 MPa,加工硬化率高达0.22,伸长率达26.6%,完全满足热轧DP590钢的要求,试样的马氏体细小弥散分布,平均铁素体晶粒尺寸较小,约为6.4 μm,具有良好的冲压性能。  相似文献   

7.
低铬半钢热变形后的冷却方式对其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低铬半钢经35%热变形后用4种不同冷却方式冷却后的组织与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变形后冷却方式显著影响低铬半钢的力学性能,其中,低铬半钢经SST101淬火液冷却和风冷后的综合力学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8.
以C-Si-Mn系热轧双相钢为研究对象,通过单道次热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变形温度下热轧双相钢热变形行为.研究发现,变形温度越高,再结晶越容易;变形温度降低,铁素体晶粒小,热变形流变应力随之下降,并且双相钢中板条马氏体和孪晶马氏体形貌均有退化趋势.通过对不同变形温度下双相钢热变形行为的研究,可以为进一步热轧实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冷却工艺对热轧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种低碳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用Gleeble-3500热模拟机测定了该试验钢变形后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并对试验钢进行了控轧控冷试验,研究不同冷却工艺对试验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形后的CCT曲线分为铁素体转变区和贝氏体转变区。试验钢热轧后经不同冷却方式都能获得铁素体贝氏体双相组织。三段式冷却方式比两段式冷却得到的铁素体体积分数减少,晶粒尺寸更小。840 ℃终轧后水冷到690 ℃,空冷8 s左右,试验钢抗拉强度达到765 MPa,伸长率为20%,综合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0.
11.
含Nb低Si-Mn热轧双相钢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空冷 水冷的冷却方式,研究了终轧温度、层流冷却开始温度、卷取温度等对含Nb低Si-Mn热轧双相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工艺控制可得到在细小的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马氏体的组织及抗拉强度为550~600MPa的热轧双相钢。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两段式和三段式冷却方式进行低Si—Mn含Nb、Ti热轧双相钢实验,通过合理的工艺参数控制得到了细小的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的马氏体组织,屈强比为0.6,强度级别为550MPa级热轧双相钢。并分析讨论了工艺参数对组织性能的影响,为现场工业试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采用热膨胀法结合金相分析建立了09CuPCrNiMoNb耐候钢未变形和变形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试验钢变形奥氏体的CCT曲线具有较宽的铁素体析出区可作为“速度窗口”;同时,在铁素体.贝氏体区与珠光体转变区之间有一半开口型奥氏体稳定区,可作为“卷取窗口”,以上特点为试验钢热轧双相化提供了条件。根据变形奥氏体的CCT曲线提出了试验钢热轧双相化工艺,并在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了热轧双相化模拟,获得了双相组织。  相似文献   

14.
王才仁  谢志雄  庄庆辉 《轧钢》2007,24(6):69-71
介绍了韶钢在热轧带肋钢筋生产中,通过采用控轧控冷工艺技术,使钢材组织明显改善,产品性能明显提高,实现了用较低合金成分的钢坯生产出多种性能的带肋钢筋,使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5.
付红卫 《轧钢》2013,30(5):60-63
通过对带肋钢筋不同的轧后穿水冷却强度工艺对比试验,定量研究了轧后穿水冷却工艺对钢筋的强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带肋钢筋轧后冷却强度的提高,钢筋的强度上升、塑性下降,但钢筋轧后冷却强度与其力学性能指标呈非线性关系。当带肋钢筋轧后快速冷却到贝氏体温度区以下时,随冷却强度的提高,钢筋强度大幅上升;在贝氏体温度区以上进行冷却时,随冷却强度的提高,钢筋强度增幅缓慢。  相似文献   

16.
在连续退火模拟实验机上对冷轧双相钢进行了退火镀锌工艺的模拟实验,在实验室制备了冷轧热镀锌双相钢DP780,利用光学显微镜、SEM、TEM和EBSD技术对其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试样组织为铁素体加马氏体岛的双相组织,并有少量的残余奥氏体存在。该钢板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达到了DP780级别双相钢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7.
董瑞峰  李德刚  闫波  王国栋 《轧钢》2011,28(3):11-13
在包钢CSP生产线上以普碳钢为原料开发热轧双相钢,其采用“减量化”原则进行化学成分设计。本文根据不同钢种连浇过程中的混浇钢水化学成分变化,对最佳工艺进行探索,分析了碳当量对热轧双相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碳当量为032%时,试样组织为铁素体+马氏体,拉伸曲线均匀、光滑,初始硬化速率较高,具有良好的冲压成形性能。  相似文献   

18.
余海 《轧钢》2006,23(3):38-41
介绍了带钢轧后冷却系统采用的先进技术及以层流冷却为基础的新型架构的带钢冷却装置,重点介绍和分析了普通层流冷却装置与加强型层流冷却或快速冷却装置不同组合的概况、优缺点及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9.
The effects of final air cooling temperature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ot rolled 0.2C-1.9Mn-0.5Si-0.08P TRIP steel were studied by utilizing OM, SEM, TEM and tensile tests.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multiphase microstructure of the investigated steel when the finish rolling temperature was about 820 ℃ and the final air cooling temperature was in the range of 630-700 ℃, the grain size of most of ferrite was finer (about 4 μm) and which had higher dislocation density, t...  相似文献   

20.
试验用HQ钢控轧及轧后的加速冷却试验表明,典型组织为多边形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冷却速度和终冷温度等冷却工艺参数对钢材的组织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可以通过各参数的合理组合,在提高强度的同时又提高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