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实地调研为基础,结合市文化局的相关史料和对历史建筑的评估,尝试以历史文化价值综合评估方法,对小洲村的自然、人工和人文环境特色和价值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为更好的保护小洲历史文化特色提供珍贵的参考资料,为合理确定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保护对象、保护范围和保护重点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许松辉 《规划师》2007,23(6):45-47
城市化进程使小洲村等“园中村”成为特殊的城中村,其乡村经济效益价值滞后于城市生态和社会效益价值,导致面临多重束缚.通则式的改造模式不适用于小洲村,应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均衡,并积极寻求自上而下的机制与自下而上的机制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以推进“园中村”的改造进程.  相似文献   

3.
许松辉 《规划师》2007,23(6):45-47
城市化进程使小洲村等"园中村"成为特殊的城中村,其乡村经济效益价值滞后于城市生态和社会效益价值,导致面临多重束缚.通则式的改造模式不适用于小洲村,应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均衡,并积极寻求自上而下的机制与自下而上的机制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以推进"园中村"的改造进程.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比传统教学方式下的调研与体验式教学方式下的调研得到的成果对未来建筑设计调研方向的的影响,探索设计未知领域及新型的创作角度,研究以广州小洲村为例,进行广州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认知,以小洲村特色人群的个人感受为基础,研究队伍充当村内四种重要角色进行换位思考,亲自经历,暂时抛下主观思维,使自己融入角色,以达到基于体验式教学的一种空间调研方式。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武安地区村庙建筑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武安村庙的社会形态和空间形态,并深层次探讨了人与武安村庙建筑形态的交融。  相似文献   

6.
作为广州“南肺”的小洲村起初以他独特的方式文艺而低调的藏匿于万亩果园之中,但越来越喧哗的城市之音却在一步一步不断影响着这座本应属于平静的自然小村落。外来人的到来给小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加了原居民的收入,但同时也打破了村民原有的生活状态,于是原居民在应对接种而至的外来人群时,在不断被打破的生活环境中,如何改变自身以赢得市场机制下的生存成了大部分小洲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成了各种群体利益博弈的起始原因。本文基于对各种利益群体关系的分析,探寻原居民收入方式或是生活方式改变之后,特色村落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求得一条适合岭南都市古村落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黄建武 《山西建筑》2007,33(18):37-38
通过对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改造的现状分析和问题的探讨,针对“城中村”在实际操作中所出现的典型问题,三个方面结合小洲村实际情况提出构想,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北京明十三陵作为皇家陵墓最高等级的代表与集大成者,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陵监村作为陵寝制度的组成部分,具有监督、管理、维护的办公职能与生活居住的职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及保护与研究价值。由于社会对于陵监村的历史价值认识不充分,加之村落功能变化、城镇化发展较快等情况,使得陵监村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本文试图从陵监村的空间形态出发,梳理现有的空间布局特征,明晰村落结构与构成要素,明确陵监村的物质遗产价值,分析当下陵监村存在的保护问题。最后,从加强价值挖掘、平衡保护与发展关系、建立区域层面村落保护的角度,对陵监村保护与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新疆吐鲁番苏贝希村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苏贝希村呈现水域与植被包围居住组团的水平空间形态,以及东北高、西南低,各类用地依次延伸的垂直形态布局;以X065县道为南北主道,村道向东西方向延伸;村内的民居空间可分为一字型、L型与T型,民居结构具有多样性,有半地下室、通风墙等特色空间类型。苏贝希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特点体现出当地村民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可为传统聚落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对其他传统聚落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周游  郑赟 《华中建筑》2013,(12):177-182
近些年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村落公共空间不断发生变化。该文以广州小洲村为例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介入后对其村落祠堂公共空间的影响,从祠堂公共空间的公共属性和空间属性切入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介入后不仅使祠堂公共属性中的可达性、经管者以及利益发生了改变,也影响了祠堂公共空间的空间属性。研究得出结论,文化创意产业介入后提高了祠堂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和空间属性的利用,增加了村落的经济利益收入,但经管者和空间权利的私人化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共属性。研究产业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为保护和利用村落公共空间开辟了新的方法,有利于以后更好地引导村落公共空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按照“模型构建——现象学研究”的分类方法总结回顾了两类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理论的发展历史,并介绍了当前国内研究现状与不足。  相似文献   

12.
西递村落形态空间结构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浩锋  叶珉 《华中建筑》2008,26(4):65-69
该文应用空间句法(Space Syntax)的理论和方法,从村落功能布局的角度分析了西递村落空间形态的结构特征.分析显示,虽然西递内向布局的空间结构体现了宗族聚居社会的向心性和封闭性,但并未形成与宗族社会结构相对应的多中心、等级结构体系.伴随着宗族的裂解和分房,村落除了形成以祠堂为中心的局部空间节点,还出现了祠堂和店铺等公共建筑向特定地段聚集的现象,从而逐渐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拥有较好的可达性和可读性的村落空间核心.  相似文献   

13.
任丛丛  毕毅  薛林平 《华中建筑》2010,28(5):112-116
窦庄古村位于山西省沁水县东南部,始建于宋,明清发展至鼎盛,村落格局至今保存基本完好。该文通过对其空间结构与形态的分析,试图揭示传统村落空间的独特魅力,同时究其成因、溯其本源,尝试解释传统村落空间对现代观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机制,以期为当下的建筑、规划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谈经济组织形式与城市空间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社会生产方式和企业经营组织形式两个方面阐述了经济组织形式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一般发展规律,对我国改革过程中的经济组织演变特征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期更好地了解我国改革过程中城市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规划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洪亮平  唐静 《新建筑》2002,(3):47-49
通过对若干珍贵的城市历史图片的整理,概述了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历史演变及近现代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施坚雅市场体系理论出发,通过完善墟市层级划分的评价指标,探讨了民国时期深圳地区墟市体系的层级与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民国初期深圳形成“中心—中间—基层墟市”三级墟市体系。从空间结构来看则分为了三个组团,即中心墟市集聚的西部墟市群、对内服务与对外辐射能力都较强的分布均匀的中部墟市群,以及相对独立,主要对内服务的东部墟市群,上述特征综合体现出区域经济格局、地理条件和种族迁徙等因素对墟市体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以对深圳乃至珠三角东岸的传统墟市建成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通过筛选所得到的广州市某城中村3户民居作为测试对象,对最具代表性的城中村住宅夏季室内环境参数进行了测试。而后,使用预测平均评价指标(PMV)和适应性热舒适模型(AM)对比分析了城中村不同类型住宅室内热湿环境特性和室内热舒适状况。研究结果表明AM模型更适合城中村民居的室内热舒适性评价。另外,用此2种模式进行评价,其结果都是住宅室内温度越高、湿度越大、空气焓值越大,热舒适接受率越低。  相似文献   

18.
浙江黄岩乌岩古村传统村落空间结构与家族社会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建构浙江黄岩乌岩古村传统村落三维空间模型,计算建筑、院落及街巷空间的高程、距离、面积和宽度等空间量化因子;对应调查村落的家族辈分、房族地位和家族主要活动等内容,定量研究传统村落空间结构与家族社会之间的关联性,为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添翼  荀平 《华中建筑》2009,27(2):153-156
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市的快速扩张导致的城市和乡村共存的二元现象。本文立足于山地条件下城中村的空间特殊性,通过对重庆市沙坪坝区城中村“后山坡”的调查走访,由外而内地解析其独特的空阃形态,记录其特征与肌理,执意纯粹地反映该地块的空间状况,旨在强调部分城中村的空间形态意义,建议尊重和保留其空间肌理。“城市孤岛”则是该文中对后山坡片区空间形象的总绘。  相似文献   

20.
以广州市村庄规划管理信息平台的编制为例,以国际流行的WebGIS平台为基础按SOA架构进行二次开发,对村庄规划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目标、体系框架、技术路线、数据库设计以及数据更新与共享机制研发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该平台编制的关键技术,提供了一套完整有效的系统管理平台建设方案,为其他城市和地区的村庄规划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