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枞 《华中建筑》2010,28(7):193-195
该文以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作为载体,运用古城地域历史文脉特征的装饰符号作为城市景观创意元素,在城市"地域特色沦丧"局面日益突显的情景下,探寻了当代古城景观如何在设计中将城市传统文脉特色与建筑装饰文化品质进行和谐整体性规划,建构地域景观在传承楚文化应用与功能需求中的重要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将柳州市城市特色定位为山水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本文基于山水格局这一特色定位,从城市的山水环境和历史文脉的角度,阐述柳州市的城市形象和对城市特色的塑造.  相似文献   

3.
马非 《福建建筑》2006,(2):11-14
本文剖析福州这一历史文化名城丧失自身文脉的原因,结合国内外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更新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复兴福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策略———类型学与形态学的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城市特色,以文脉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泸州是著名的酒乡和历史文化名城,传承文脉是创造富有特色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径。以文脉的原真性、可发展性、可实施性、地域性、公共参与为依据,提炼城市文脉特色,并结合文脉中的人化自然、物品文化、活态文化文脉三要素选择恰当的设计方法,营造具有文化氛围的沱江两岸。  相似文献   

5.
以太原市区为例,从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整理等方面入手,综合考虑太原市各方面的城市规划与发展因素,探索城市特色定位,提出了太原市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即“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城市名片”,并分别从特色城市文脉、特色城市空间和特色城市资源产业三个方面提出特色城市的规划措施,尝试性地总结出适合我国现阶段特色城市规划的方法与原则.  相似文献   

6.
正引言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历史文化街区时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1同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中提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加大文保区保护修缮力度,延续城市历史文脉。"~2 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3(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和"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并将首都"核心区"定位为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规划》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化名城是城市文化的活化石,而近年来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千篇一律""零识别"的报道却屡见不鲜,因此,增加历史文化名城的可识别性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在对历史文化名城可识别性概念界定基础上,指出其与城市特色的关系,提出将城市特色进行提炼、创新,物化到场所中,使其具有感知性才有利于增强历史文化名城的可识别性。并以福建省龙岩市长汀为例,采用IPA分析法,从环境感知、文化形象感知、文化景观感知三个层面选取19个可识别性元素进行特色性与感知性分析,提出增加长汀历史文化名城可识别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4)
南京是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外闻名的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但是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和城市的快速发展,旧城区不仅需要进行保护和改造,同时要对其物质空间特性进行研究,重塑空间结构,为老城区的传统特色文脉的传承探寻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成都市:实施城市记忆工程 传承历史文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城市的形象取决于人们对她的历史记忆."作为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为了保护和利用好成都的历史文化资源,完整地记录下成都发展的历史面貌,成都市委提出要将成都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现代化大都市目标,通过实施"城市记忆工程",将那些浸透着成都历史内涵的老建筑、老街道、老地名等历史文脉保护留存下来,恢复历史文化名城的青春活力,同时也为打造人文成都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0.
《规划师》2017,(11)
随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文章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例,突破传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的内容局限,提出全面保护、合理利用和互联网+公众参与三大策略,创新性地构建了"三层三级"保护体系,以期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胡蕊娟 《城市建筑》2014,(27):23-23
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特质最集中的体现。本文从山水基底、产业经济和历史脉络三个维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提出了对城市主题文化定位的梳理和凝练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郭谦  肖磊  黄凯 《中国园林》2023,39(3):99-105
探讨城市历史景观(HUL)中“整体性”“层积性” 和“关联性”的理念和方法在遗址保护中的指导作用,通过历 史地理空间数据分析论证端州古城的整体性特征,采用锚固层 积理论研究端州古城的空间时序变化,并通过文献分析梳理古 城中各要素之间的关联特征。面对城市快速发展对城市历史环 境、历史景观和历史遗存带来的挑战,以城市历史景观的视 角,基于端州府衙遗址的基本状况,从强调古城格局的完整 性、挖掘历史文脉的层积性和强化各历史遗存之间的关联性 3个方面,为端州府衙遗址的保护提供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也是城市的历史文脉。保留历史建筑,也即保留了城市历史文脉;品味建筑,便可品味城市特质。  相似文献   

14.
文章针对西部城市乌鲁木齐的地域特色,以具有历史文脉特色的跃进街街区为例,深入剖析该地域的历史文脉特征,并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探讨和恩考,旨在寻求乌鲁木齐城市历史保护和传统文脉传承的现代城市建设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陈洋  朱捷 《园林》2021,(5):34-41
针对我国城市建设更新过程中出现的历史文化名城场所精神消逝现象,基于场所精神理念,提出名城场所精神复兴的可行路径。依循理论研究、问题剖析、模式建构、实例验证的逻辑路线,凝练出以历史文化为基底、特征环境为构架、地方社区为表情、地域生活为舞台的历史文化名城场所精神复兴思路。剖析陕西韩城古城在历史文脉断裂、原真空间受创、原有居民流失、旅居关系失衡4个方面面临的具体问题,结合古城主要价值特色,提出韩城古城场所精神复兴的具体模式,展现该模式框架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与演化,旨在协调文化保护、环境提质、旅游发展、遗产管理与社区培育的相互关系,为守护名城的价值特色根基提供创新思路与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16.
牟健 《福建建筑》2014,(3):110-112,103
城市化的推进,大量极具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和空间环境遭到破坏,城市空间结构和肌理已经改变,石板坡地区绝大部分的传统建筑已经被拆除,历史文脉遭到破坏。基于这一现实,本文针对重庆石板坡地区的旧城更新设计项目,引入"织补城市"思想,采用对片区历史文脉和功能进行织补策略对片区的发展问题提出设计应对。  相似文献   

17.
青岛是典型的近代殖民城市,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梳理其城市脉络与城市特色的基础上,深刻剖析其旧城保护中的矛盾与问题,包括指导思想的误导、居住环境的衰败、城市文脉的丧失、建设政策的偏差以及法规管理的滞后等.准确提出问题与深刻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以此促进青岛旧城保护工作的正确开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城市面临着个性趋同的危机。历史街区承载着厚重的城市记忆,蕴含着独特的城市文化,成为发展城市个性的重要方面。然而,在街区开发中,城市特色与传统文化消失的现象普遍存在,街区逐渐走向"千街一面",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该文以乌鲁木齐二道桥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在理清其发展脉络后,对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入手,分析街区建筑、街巷和文化等特征,探讨当前所面临的问题,阐述保护与更新的主要思路及策略,力求保护与恢复街区的功能与风貌,探索适合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舒波  张蒙 《华中建筑》2011,29(7):129-132
通过对达州白塔片区的城市空间概念设计实例的剖析,从城市意象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利用城市民族性、地域性的建筑风格来体现达州市的地域特色,以及如何将地域历史文化元素运用到白塔片区城市空间的具体设计中去,以体现城市空间鲜明特色和魅力.设计中深入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把握城市文脉,进而突出城市空间的可识别性、丰富性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历史文化的概念和多元文化的视角,分析了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的内涵和特征,论述了保护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的重要意义.对为什么要保护,保护什么,怎样保护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老城厢四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范围,性质,特点,保护对象及现状和规划的提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