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影响长时间续航发动机沉积特性的实验与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军  王政时  董师颜 《兵工学报》2003,24(1):139-141
通过对采用高能丁羟复合推进剂的长时间工作续航发动机高,低,常温试验,研究与分析了喷管喉部尺寸,喉衬材料,结构,推进剂性质等因素对喷管沉积的影响。以及对内弹道重现性带来的问题。得出了相应因素的沉积规律。其结果对该类发动机设计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验和理论分析了长时间续航发动机钨渗铜材料喷管由于沉积而引起的高,低,常温下内弹道重现性问题,针对该类发动机特点,提出了瞬时重现性和综合重现性的概念,并给出了评估其内弹重视性的几个主要指标,对该类发动机设计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柔性喷管SRM三维两相内流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柔性喷管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复杂多相流数值计算问题,基于Euler-Lagrange方法,应用k-ωSST湍流模型和颗粒轨道模型,建立了气固两相三维内流场计算模型。分析了发动机内部压强和温度场、燃气和粒子速度场、固相粒子沉积浓度和颗粒运动轨迹;重点分析了喷管无摆动和摆动5°状态下的发动机内流场变化特性。研究表明:2种工况下的燃烧室平均压强、温度场及喷管出口速度变化幅度较小,但对喷管柔性连接缝内的流场速度影响较大,固相粒子最大沉积率产生于发动机后封头的绝热层内壁;喷管无摆动时,柔性连接缝内的粒子沉积率较低,随着喷管摆动幅度增加,粒子沉积浓度大幅度升高。  相似文献   

4.
王永寿 《飞航导弹》2007,(10):43-46
介绍了无喷管火箭发动机工作原理和研究现状, 并详细介绍了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对无喷管火箭发动机的研究试验及其结果.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无喷管固体火箭发动机性能计算的基本架设、控制方程和装药燃速的处理,对影响无喷管助推器性能设计的火箭冲压发动机主要要求、影响进行了分析,围绕装药长度、冲压喷管尺寸、推力要求等设计约束条件对无喷管助推器设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计算,给出定量计算结果和研究结论.同时,介绍了一种提高火箭;中压发动机无喷管助推器性能的新方法、新方案:冲压喷管共用结构方案.  相似文献   

6.
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及出口处流场特性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STAR-CD计算流体软件对某俄式发动机的喷管内流场及喷管出口处流场进行了三维的数值仿真与研究。分析了喷管内流场及喷管出口处流场的流动情况和设置不同出口边界位置对喷管中流场分离点及斜激波反射点的位置的影响,得到了清晰的流场压力与马赫数的分布云图与曲线图。仿真结果与地面热试车试验测得的结果相吻合。可为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的设计与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7.
利用三维有限体积TVD格式求解N-S/Euler方程组数值模拟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SFRJ)突扩燃烧室、补燃室和喷管的统一内流场,研究了从亚声速、跨声速到超声速的整个工作过程,定量计算了发动机内流参数分布,初步揭示了SFRJ内复杂而稳定的工作机理,对于进一步研究该类发动机的流量及工作特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喷管声导纳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有限单元法研究固体火箭发动机不稳定燃烧中的喷管阻尼,并用波衰减对比法进行了试验研究,喷管声导纳的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测得的结果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9.
无喷管助推器作为整体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助推级的一种重要方案,其优点是结构简单,省去喷管抛却系统及伺服机构,增加了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工作的可靠性。本文简要介绍无这火箭发动机,数值仿真的计算理论和试验研究方面的一些结果,并对此结果作了简要的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0.
多喷管斜切式火箭发动机流场与轴向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多喷管斜切式火箭发动机喷管工作特点,采用有限体积法雷诺平均N-S方程,对其流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并对发动机轴向推力进行了计算,将理论计算曲线与试验曲线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斜切式多喷管基本喷管段流场参数变化趋势与普通喷管基本一致,斜切喷管出口处的参数分布呈现三维偏心现象;轴向推力理论计算结果略偏大,计算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较好.数值模拟结果能正确反应喷管内流动特点.  相似文献   

11.
柴凤  于雁磊  裴宇龙 《兵工学报》2021,42(10):2060-2074
混合动力电传动是车辆技术研究的重要领域,是未来地面高机动通用平台全电化的基础,而轮毂驱动系统作为轮式车辆的动力核心,轮毂电机的性能尤为关键。概括了轮毂电机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总结了轮毂电机的发展趋势。基于电传动车辆轮毂电机单元高转矩、宽速域的目标需求,阐述了现存新型永磁电机在轮毂驱动领域的发展前景;归纳了永磁轮毂电机的关键技术问题;展望了电传动车辆永磁轮毂电机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国内外轮毂电机驱动系统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全面综述,以期为未来电传动车辆电机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电驱动车辆双电机协调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电驱动车辆的双电机驱动系统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速度控制的双电机协调控制策略,实现了使用双电机的电驱动车辆的直驶和稳定转向.通过台架实验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为解决使用双电机的驱动车辆的行驶稳定性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同一直流母线电源下的多台多相电机驱动系统中各电机能同时独立运行的问题,将一定数量的多相电机通过适当的相序转换规则串联起来,由一台逆变器供电而实现对所有串联电机的独立控制。以2台双Y移30°永磁同步电机(PMSM)串联系统为例,采用id=0的矢量控制策略和载波调制PWM技术,控制2台电机的串联系统,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对系统进行了建模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串联系统的2台电机在一台逆变器的驱动下,可以实现独立解耦控制。该研究可以为多相电机串联系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双脉冲发动机无控火箭弹的外弹道特性和不同能量分配对其特性的影响,以双脉冲发动机的无控 火箭弹为背景,在常规固体火箭发动机外弹道特性的基础上,编制采用双脉冲发动机的无控火箭弹的外弹道计算程 序,根据相关参数计算其射程、高度等,对其外弹道特性进行分析;从脉冲间隔时间、装药比、推力比等方面分析 不同能量分配条件下的外弹道特性。结果表明:双脉冲发动机的无控火箭弹在射程上能得到提高,应选择合理的脉 冲间隔时间,装药比大、推力比小的能量分配方案。  相似文献   

15.
张以河  孙维钧 《兵工学报》1997,18(3):285-288
采用互贯网络和共混相结合的技术研制出有机硅互贯网络包覆材料,并应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包覆。通过浇注压溢包覆工艺,实现了对双基和改性双基推进剂的可靠粘结。火箭发动机静止试验表明,发动机工作正常阻燃包覆可靠。  相似文献   

16.
马晓军  苏建强  魏曙光  刘秋丽  项宇 《兵工学报》2013,34(11):1373-1379
为解决双侧电机驱动电传动装甲车辆直线行驶时的偏驶问题,提出了基于双侧电机转速差的转矩补偿控制。补偿控制是在保证总的转矩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实时检测双侧电机转速,在减小高速侧电机转矩的同时增大低速侧电机转矩克服车辆直线行驶的偏驶。设计了双输入双输出的模糊控制器,实时调整PI控制参数,减小车辆动力系统非线性因素影响。仿真和实车台架及道路试验结果表明:转矩补偿模糊PI控制能实时调整双侧电机转矩输出,保持双侧电机转速相同,实现车辆直线行驶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任务高密度发射的特点,逃逸系统固体火箭发动机进行了批量生产实践.介绍了逃逸发动机生产过程可能出现的质量薄弱环节,并从人员控制、设备工装检定维护、原材料的批次性管理、环境控制以及工艺风险分析、数据包络分析等方面强化质量风险防控体系.采取的控制措施提高了批量生产装药质量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风洞试验段搓板机构存在的"动板"错动困难、定位精度不高、重复性较差和不利于人员现场检查动板错动情况等问题,研制一种通用运动自动控制器+交流伺服系统的控制系统。按照技术指标和要求,控制系统将驱动电机更新为交流伺服电机,位置控制采用UMAC的速度/加速度前馈PID控制算法、同步控制采用交叉耦合同步策略。结果表明:该系统稳定可靠,正反向定位精度优于0.5 mm,同组中2台电机的同步效果良好,达到设计指标要求,并已成功应用于风洞试验段的流场调试。  相似文献   

19.
考虑交叉耦合效应的内置式永磁电机最佳电流相位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宏浩  王福兴 《兵工学报》2011,32(8):926-930
针对内置式永磁电机铁心饱和以及交叉耦合效应对电机性能影响较大的问题,提出采用BP神经网络拟合电机的最大转矩/电流控制曲线.通过对永磁电机动态方程的分析,指出交叉耦合效应不仅影响电机的动态特性,而且改变了其稳态转矩.传统的解析方法只能通过非线性交、直轴自感引入铁心饱和的影响,而无法考虑两者的交叉耦合效应.构建了用于完成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