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平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4):135-135
目前,现场组装大型金属原油储罐,基本上采用内脚手架正装法和水浮正装自动焊法两种方法,在惠州炼油项目原料罐区建设中,8台10×104m(3ф80000×21800)双盘外浮原油储罐就是采用内脚手架正装法现场组装,各储罐第一圈壁板到第六圈壁板采用高强度钢板08MnNiVR,罐壁第一圈为带开孔的壁板,采用高强度钢板08MnNiVR-SR,第八圈、第九圈采用国产Q235-B钢板,两者之间第七圈的焊接采用低合金钢板16MnR过渡;罐底弓形边缘板采用高强度钢板08MnNiVR-SR,罐底中幅板、浮顶用钢板采用Q235-B,抗风圈、加强圈及其它附件结构以Q235-B材料为主。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10×104m^3原油储罐大型原油储罐浮顶的结构特点、制作方案、装焊工艺及检测手段的应用,尤其是针对浮顶结构的焊接特点,采取了一系列的质量检查方法和控制措施,为10万方双盘式浮顶油罐的质量保证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3.
某原油商业储备库工程10座10万方储罐年底完工投产,7座罐在进油半年后,出现不同程度渗漏。对剩余三座罐采用"船舱底板搭接缝正压试漏法"进行检查、修补后,进油后至今未出现渗漏,效果十分明显。本文针对浮顶底板渗漏,从浮船底板焊接设计和试漏检测两方面,阐述浮顶渗漏的原因,并提出防渗漏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大型储罐浮顶面积大,设计选用的钢板较薄,焊接后极易产生变形,平整度控制很难。本文分析了影响浮顶平整度的因素,总结了有效控制浮顶平整度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了大型储罐浮顶的组装、焊接工艺以及施工中的重点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如何解决浮顶罐原油交接误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浮顶罐计量检尺产生误差的原因,包括确定计量精度时已考虑和未考虑因素,找出原油采样、液位测量、温度测量、密度测量、计算等交接过程中,降低计量误差、提高计量准确度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针对10万立方米双盘浮顶储罐安装过程中焊接部位的无损检测,将TSGR0004、B50128-2005、GB150等有关无损检测的相关条款进行对比,加以验证。通过对储罐结构受力状态、罐体腐蚀环境、现场制作条件及焊接常见缺陷的分析,对储罐安装过程中的无损检测方法、部位、探伤比例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8.
介绍采用自动焊正装法施工技术,成功地施工了4×50000m^3浮顶油罐的经验,并强调施工过程中的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王杨;杨仕达;浦健民;徐书成;黄磊 《安装》2024,(10):47-49
外浮顶储罐安装施工中,罐体及浮船的施工质量要求高、检测难度大,为保证储罐安装质量,项目采用正压法检查浮船底板搭接焊缝的焊接质量。通过在项目施工中多次试验记录、完善该施工方法,有效解决了储罐浮船底板焊接过程中常出现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0.
大型储罐分为外浮顶储罐和固定顶储罐,固定顶储罐包括锥顶储罐和拱顶储罐两种型式.目前国际上储存原油是浮顶储罐和固定顶储罐并用,但外浮顶已逐渐减少;储存液化气主要用球罐和立式圆筒型低压储罐.中国储存原油主要用外浮顶储罐,储存液化气的方式与国际上一致. 相似文献
11.
许多热泵系统水箱中存在冷热水直接接触造成的不可逆热损失,为减小此项损失。设计制作了一种新型浮子卷套水箱,该水箱中的浮子卷套结构将冷热水分隔在两个腔中,避免了冷热水直接接触。实验测试了水箱内部浮子的运动特性、供热水时水温变化过程和水箱上下腔之间的传质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浮子卷套可在水箱中上下自由运动,浮子静止时漂移量小、运动时速度稳定;浮子卷套结构有效减小了水箱内部热损失;但目前设计的浮子卷套水箱上下腔之间仍存在少量传质渗漏,浮子卷套的材料和制作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制冷剂R32在铝制人字纹管、涟漪纹管以及光滑管中冷凝换热和压降特性,本文通过高精度多工质蒸发冷凝实验台在R32质量流速为100~350 kg/(m2·s),饱和温度为308、313、318 K,干度范围为0.2~0.8工况下,进行冷凝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人字纹管的传热系数最高,涟漪纹管次之,光滑管最低。涟漪纹管的摩擦压降最高,人字纹管略高于光滑管,表面传热系数和摩擦压降随饱和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质量流速的升高而增大。引入评价因子PEF评价换热管的换热性能:人字纹管的换热性能最好,PEF范围为2.07~2.72,涟漪纹管的PEF范围为0.68~0.90。在换热关联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了适用于本次实验的换热关联式,改进后的关联式误差在±20%以内。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当量直径为1.5 mm的小通道钎焊板式冷凝器的换热和压降特性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研究。采用有限体积法建立了一维稳态分布参数模型,对R134a和R1234yf两种制冷剂在板间冷凝换热的性能进行仿真模拟,并对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仿真模型精度较高,换热性能平均误差为4%,压降平均误差为16%,可用于分析换热器的整体性能。最后用此模型仿真对比了R134a和R1234yf在小通道钎焊板式换热器内的冷凝换热特性,结果显示,在相同工况下,用R1234yf替代R134a,传热系数平均下降9%,压降平均下降8%。 相似文献
14.
本文实验研究了R32在外径为19.05mm的不锈钢喷砂管、凹坑管、凹坑/喷砂管以及光滑管管外环形区域蒸发换热特性,分析了质量流速(50~140 kg/(m2?s))、干度(0.2~0.8)、饱和温度(279~288 K)对制冷剂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凹坑/喷砂管表面传热系数最高、凹坑管次之、光滑管最低;表面传热系数和摩擦压降与质量流速成正相关,与饱和温度成负相关;高质量流速下平均干度对表面传热系数有较大影响。引入强化因子ηEF和性能评价因子ηPEF对强化换热效果进行量化,凹坑/喷砂管结合了喷砂与凹坑表面的优点展现出最佳的蒸发换热性能,其ηEF值和ηPEF值最高可达2.84和2.31。喷砂与凹坑复合处理换热管表面,增加传热面积和汽化核心数量,提高湍流强度,拉伸减薄液膜促进管外蒸发换热。 相似文献
15.
Cryotop冷冻技术是目前卵母细胞玻璃化保存较为有效的方法,它以操作简单、获得的冷冻速率较高而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研究者们采用数值计算的方式对其传热性能进行研究,但计算中涉及的模型冷冻过程中的对流换热系数却没有有依据的取值范围。文章以三种载板厚度的Cryotop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快速测温装置对水滴冷冻过程进行温度测量,同时用模拟计算的方法得到不同对流换热系数下水滴冷冻过程的冷却速率,将两者进行比较,找出与实际测温所得结果相吻合的模拟实验中所需要的对流换热系数取值范围。结果表明:三种不同载板厚度的Cryotop模型在模拟计算中对流换热系数的取定范围为6000~8000 W/(m2.K)。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实验研究了R410A在水平内螺纹管内的流动凝结换热特性,分析了水力工况、测试管结构参数对管内制冷剂侧表面传热系数、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传热系数、压降均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加、冷凝温度的降低而增大;虽然表面传热系数随着测试水Re的增加而减小,但测试水Re对压降的影响很小。利用单位压降表面传热系数对换热进行综合性能评价时发现,单位压降表面传热系数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冷凝温度的增大而增大。将实验数据与经典关联式的预测值进行对比,对于光滑管,除了Akers et al.关联式低估了实验数据,Shah关联式与Thome et al.关联式均高估了实验数据,并且Thome et al.关联式表现出最高的预测精度。而对于内螺纹强化管,Cavallini et al.关联式展现出最高的预测精度,而Koyama et al.关联式与Miyara et al.关联式均低估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8.
对现有吸收式换热器存在占地面积大、成本高、一次侧热水回水温度高等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问题根源在于吸收机内部存在大量“三角形”传热过程。介绍了全新的多级立式大温差发生-冷凝和蒸发-吸收基本单元,分析了其不仅能消除原吸收式换热器内不匹配的传热现象,而且做到结构紧凑的原理。由以上基本单元构建了新型吸收式换热器,称之为多级立式大温差吸收式变温器。建立了吸收式变温器的模拟分析模型,将其性能与传统单级吸收式换热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吸收式变温器可制取的最低一次侧热水回水温度更低,从26℃降至20℃以下;总传热面积更小,当一次侧回水温度为26℃时,吸收式变温器的总KA(传热系数K与传热面积A的乘积)比单级吸收式换热器减小25%~32%,与此同时溶液泵总功率比单级吸收式换热器高出19%~48%,并没有显著增加。吸收式变温器相对于单级吸收式换热器具有明显性能优势。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