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一系列在首层架空层设置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的有限元分析,对楼层侧向刚度比、等效剪切刚度比和等效侧向刚度比三种转换层结构侧向刚度控制参数进行了探讨。讨论了在不同首层层高条件下,转换层下部结构侧向刚度改变对这三种侧向刚度比控制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首层层高较高且与相邻层层高相差悬殊时,楼层侧向刚度比和等效剪切刚度比容易大幅度超过现行规范限值,但并不能由此判断转换层下部结构侧向刚度严重不足。这种情况下,等效侧向刚度比较好地体现了转换层上下结构的侧向刚度关系,宜按等效侧向刚度比对结构侧向刚度进行控制,但其上限取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钢梁可通过设置侧向支撑并控制间距避免其发生整体弯扭屈曲,支撑刚度会对钢梁的临界弯矩产生影响。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不同侧向支撑刚度下蜂窝钢梁临界弯矩。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侧向支撑刚度的增加,蜂窝钢梁临界弯矩亦逐渐增加;但当支撑刚度达到临界支撑刚度后,随着侧向支撑刚度的增加钢梁临界弯矩不变。根据参数分析结果,提出了根据支撑间距确定临界支撑刚度的简化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3.
钢梁可通过设置侧向支撑并控制间距避免其发生整体弯扭屈曲,支撑刚度会对钢梁的临界弯矩产生影响。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不同侧向支撑刚度下蜂窝钢梁临界弯矩。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侧向支撑刚度的增加,蜂窝钢梁临界弯矩亦逐渐增加;但当支撑刚度达到临界支撑刚度后,随着侧向支撑刚度的增加钢梁临界弯矩不变。根据参数分析结果,提出了根据支撑间距确定临界支撑刚度的简化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4.
通过结构模型试验及课题研究,指出了墙体侧向刚度对底框-抗震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各种计算侧向刚度的方法,通过对各种方法优缺点的总结,提出了一个带洞墙体侧向刚度的简化计算方法,大量算例证明了该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对高层建筑结构层侧向刚度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新的高层建筑结构层侧向刚度计算方法。对剪力墙、框筒及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工程案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了侧向刚度、侧向刚度比的对比分析。建议的计算方法较好地反映了层竖向构件截面、层高和材料的刚度特征及两端转动约束的实际状况,其计算结果能较好地反映结构的真实侧向刚度,可供工程师在设计高层建筑结构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层建筑结构侧向刚度计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算例论述了目前国内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对楼层侧向刚度变化控制的局限性,提出了合理控制楼层侧向刚度的准则。利用该准则可以有效地应用与控制以弯曲变形为主的高层建筑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高层建筑楼层侧向刚度变化控制准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匀质构件在倒三角形荷载作用下的侧移曲线和位移角出发,提出只要控制以弯曲型变形为主的高层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侧移曲线、层间位移角比或楼层侧向刚度比与匀质构件的相应参数接近,结构楼层侧向刚度变化趋于均匀.通过算例论述了目前世界上主要国家的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对楼层侧向刚度变化控制的局限性,分别讨论了楼层层高突变、结构部分竖向构件截面突变以及上述两种突变同时出现的情况下,结构楼层侧向刚度以及结构受力特性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合理的控制楼层侧向刚度变化准则,该准则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控制以弯曲型变形为主的高层建筑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空间结构周边约束刚度是影响结构温度变形和温度应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周边约束刚度与支座刚度、下部支承结构侧向刚度有关,而目前大部分研究中忽略了下部混凝土支承结构侧向刚度的影响,使得分析结果不能准确反映结构的实际状态。以天津宝坻体育馆椭球形弦支穹顶结构为背景,建立包含下部混凝土支承结构的整体模型,研究了下部支承结构侧向刚度对结构温度效应的影响,发现合理考虑下部支承结构的侧向刚度可有效降低结构的温度应力、温度变形和支座反力。  相似文献   

9.
钢板剪力墙的初始侧向刚度是分析其力学性能的基础。提出了VV-SPSW初始侧向刚度的计算公式,并对126个VV-SPSW进行了有限元静力推覆分析,得到其初始侧向刚度的数值模拟值。将两者结果比较表明,所提计算公式具有良好的精度。进而探讨了剪应力不均匀系数、加劲肋端部约束弯矩影响系数、钢板厚度与高宽比、加劲肋截面积与根数等对VV-SPSW初始侧向刚度的影响,对3种增加VV-SPSW初始刚度的方法进行经济性比较,并给出了基于初始侧向刚度的VV-SPSW若干构造措施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侧向荷载分布模式的选取是Pushover分析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尤其当高振型影响显著和结构不规则时其选取直接影响Pushover分析结果.针对竖向不规则多高层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突变的特点,从楼层质量、侧向刚度、振型参与系数等影响因素出发,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固定侧向荷载分布模式.对四种竖向不规则形式的结构在不同侧向荷载分布模式下进行Pushover分析,并与时程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研究了不同侧向荷载分布模式Pushover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侧向荷载分布模式进行Pushover分析,不但可以找出各种竖向刚度不规则形式的结构薄弱层,而且还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保证房屋安全,对地表和居民楼进行了监测,以便及时调整爆破参数。结合房屋的破坏特点与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隧道爆破引起地表和房屋的振动速度和频率存在差异,随着高度变化房屋振动随之减小。对爆破振动的衰减规律和房屋的响应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得出破坏的原因是:微差爆破时间过短,波形有重叠放大现象;自振频率和爆破频率接近,有共振现象;空洞效应放大了振速;房屋年代久远。最后提出了减振的对策,对爆破有较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统阐述了无机非金属建筑材料放射性的来源和危害 ,建材放射性核素的限制标准 ,无机建材放射性核素含量检测现状。从而使公众消除对建材放射性的恐惧心理 ,促进我国建筑材料工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雁  宋雷  殷惠光 《工业建筑》2012,42(12):133-138
某煤矿钢筋混凝土结构厂房因主体结构的劣化以及选煤工艺重介技术的变更,需要对其进行可靠性鉴定,评定其安全性、正常使用性和可靠性等级。并对主厂房的结构作用、工作环境、基础承载力和变形、构件的表观质量和裂缝、构件的混凝土碳化和强度、钢筋锈蚀率、钢筋分布和保护层厚度、构件的动力性能分别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复核结构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对主厂房的可靠性鉴定评级,并提出维护、修复和加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木塑建筑模板力学性能与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木塑复合材料在建筑模板中的实际应用,首先对木塑模板分别进行了材料力学理论计算和ANSYS有限元模拟分析,对比分析结果;其次对实芯木塑模板做了经济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木塑模板可以很好的满足正常使用的工程要求,并且经济性好、性价比高,能更好地适应今后新型建筑模板体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是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理论、实践经验不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质量风险偏大。从建筑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专业机构及社会监督、建筑主体质量保证三方面梳理了我国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与实践历程;基于过程控制方法、知识库、管理理念、信息技术和质量评价等视角概括了我国工程质量管理理论研究现状。通过分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质量形成的内在特征,以期寻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质量管理研究方向,促进我国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魏纲  陈春来 《工业建筑》2012,42(1):117-122
采用三维MIDAS/GTS软件,考虑建筑物-土体-隧道共同作用,模拟了双圆盾构隧道垂直穿越墙下筏基砌体结构建筑物的工况,研究隧道施工引起的建筑物附加沉降及荷载,考虑隧道水平位置及墙体层数改变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双圆盾构机穿越建筑物,建筑物的沉降量逐渐增大,完全通过以后建筑物沉降趋于稳定并略有回弹;沿隧道掘进方向的建筑物产生短期不均匀沉降,先从零逐渐增大,随后逐渐减小并趋于零;构件第一主应力最大值σ1和墙体最大剪应变均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随着隧道轴线与建筑物轴线水平距离从零开始增大,建筑物呈现向隧道一侧倾倒的趋势,基础局部倾斜先增大、后减小;在一定范围内,σ1最大值和最大剪应变基本保持不变,超出后逐渐减小,并接近初始值。随着建筑物层数的增加,墙体最大剪应变呈线性增长,对建筑物造成轻微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基于砖混结构房屋抗震性能分析的结果 ,并结合历次震害资料及设计实践 ,就砖混结构房屋抗震设计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8.
董海荣  祁少明 《建筑技术》2012,43(8):752-754
建筑外饰面材料的色彩、材质、粗糙程度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以及再辐射的性能有很大的差异,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为研究模型,对理论计算耗热量指标方法进行分析,运用计算机模拟建筑物基础室温以及建筑物冷热负荷,得出应对外饰面材料的太阳辐射性能影响加以考虑,寒冷地区宜选择太阳辐射吸收系数大的建筑外装饰材料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由于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对旧房屋的沉降进行观察和计算 ,新房屋①轴线基础采用旧房屋的基础而导致框架梁断裂和柱子开裂及倾斜。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加固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滨海区域,某混凝土建筑地下结构在使用中出现了较严重的开裂、渗漏和钢筋锈蚀问题,为了确保结构安全、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在一系列检测的基础上对该大厦地下结构进行了使用寿命评估,以便以此为基础提出可行的修补与加固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