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研究了超临界及超超临界机组运行中的一些特殊问题,如高蒸汽参数对锅炉、汽轮机启动及变负荷运行特性影响;机组的旁路系统、机组低负荷运行、负荷变化范围、负荷阶跃、负荷变动率、启动时间等运行特性等。文章认为超超临界机组运行在60%~100%负荷范围内比较经济合理,其效率仅下降2·3%。  相似文献   

2.
超超临界机组以成为火电今后发展的方向,其目的就是通过高效率,来提高电厂运行的经济性。本文针对机组效率提高这个问题,分别从锅炉、汽轮机、控制要素以及其它方面,对一些能够使机组效率提高的地方分别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比较,提出建议和看法,希望对我国超超临界机组的研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玉环电厂1000MW超超临界机组的设备和特点;对超超临界机组的优化运行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超超临界机组在汽轮机、锅炉和主要辅机的运行方式和可控参数上优化运行的技术措施。对提高超超临界机组的运行经济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的应用是提升我国发电装备技术和实现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介绍了江苏阚山发电有限公司600MW级超超临界机组锅炉的设备概况及技术特点,分析和总结了该超超临界参数锅炉设备在投运、调整过程中的控制特性及出现的问题,对超超临界参数锅妒的实际应用提出了一些总结和建议,以此为同类型机组的调试和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技术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堂礼 《广东电力》2007,20(1):19-22,50
要提高火电机组热效率,就要提高蒸汽压力和温度参数,因此发展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是必然的.为此,综述了国内外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各阶段的技术特点,并对未来的发展作了介绍.指出了发展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应该关注经济问题、金属材料的发展和焊接问题,重点介绍了超临界、超超临界锅炉用新型铁素体和奥氏体钢种的发展情况和部分新钢种的高温性能.  相似文献   

6.
龙辉  严舒  王盾 《电力建设》2011,32(2):71-75
通过对我国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发展现状及与国外先进火电机组设计技术方面主要差距的研究,提出了国际上超超临界机组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是设计技术集成化发展。分析了日本和德国超超临界机组设计技术集成的主要工艺,汇总了我国超超临界机组设计技术集成化发展可采用的技术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我国未来超超临界机组设计技术集成化如何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电力技术》2004,22(3):66-66
超超临界锅炉技术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欧洲问世,是国际上最为先进的燃煤发电技术,具有煤耗低、环保性能好、技术含量高的特点。超超临界机组的发电效率比我国近期主要采用的亚临界机组高出10%,比超临界机组高出6.8%。1998年,最早投入运行的超超临界机组安装在丹麦的Nordjyllands发电厂,由丹麦BWE公司设计生产,发电效率创造了世界记录,达到47%。我国当前在建电厂项目中主要采用亚临界机组和超临界机组,亚临界机组以国产为主,超临界机组主要依靠进口,已经投入运行的超临界机组有10余台。与超超临界机组有关的主要运行数据相比,我国目前运行的…  相似文献   

8.
郭新茹  何铁祥 《湖南电力》2010,(Z1):102-105
本文通过对国内最具代表的4台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的水处理系统设计比较,结合徐州彭城电厂三期工程机组水汽品质要求,对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水化学工况及运行进行探讨,同时对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给水加氧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9.
超临界锅炉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听宽 《电力设备》2002,3(3):19-24
阐述了当前国际上超临界及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发展情况和趋势,以及超临界锅炉变压运行、汽温调节,超临界流体的热物性特点,超临界锅炉水冷壁、本体型式,超临界锅炉材料、燃烧器等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开发超超临界锅炉的研究课题;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超临界锅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我国应加快超临界机组的发展及超超临界机组的开发。  相似文献   

10.
超超临界机组经济运行负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超超临界机组变负荷运行的经济性。在相同的调峰负荷率下,超超临界机组的经济性比超临界和亚临界机组高。超超临界机组运行负荷降低至60%额定负荷时,其热耗率将低于超临界600MW机组额定工况时的热耗率;超超临界机组负荷低于40%额定负荷时,其热耗率设计值将低于亚临界300MW、600MW机组额定工况时的热耗率;超超临界机组在低于60%额定负荷后,热耗率出现加速上升的趋势。提出应尽量保证超超临界机组在较高负荷运行,其经济负荷应不小于60%~70%额定负荷。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Bass模型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关于政府投资、成本对超临界机组和超超临界机组的扩散影响模型,同时考虑了超临界机组和超超临界机组的竞争。研究发现:(1)超临界机组和超超临界机组的成本,对其扩散影响较小,而政府投资对超临界机组和超超临界机组的扩散影响较大;(2)在1.5倍和2倍于当前投资情景下,不同政府投资影响率下(Q值不同),超临界机组的最大市场装机容量分别为494.59,558.39,622.20 GW和434,518,602 GW,而超超临界机组的分别为905.42,841.61,777.81 GW和966,882,798 GW;(3)超临界机组和超超临界机组都将在2025年左右完成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12.
谭永强 《广东电力》2010,23(3):42-44
结合国外超超临界压力机组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超超临界压力机组的技术特点,从缓解电力供需关系和电煤供应紧张、提高机组调峰性能、节能环保等方面阐述了广东省发展超超临界压力机组的必要性,并说明广东电网现有的网架结构和电力需求量为超超临界压力机组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超超临界机组已成为我国电力工业新增装机的主力机组,随着超超临界机组材料等级的提高,热力设备对水汽品质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必须依靠在线化学仪表对其进行连续准确监测。为掌握超超临界机组在线化学仪表运行现状,依据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通过对某电力公司下属8家发电企业16台超超临界机组在线化学仪表运行现状进行普查,从维护方式及人员资质、校验标准规范及校验标准器具、维护制度规范3方面掌握了维护管理现状;从仪表配备率、投入率、准确率3方面掌握了测量准确性现状。针对普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及讨论,提出在线化学仪表运行建议,为超超临界机组在线化学仪表运行维护及化学监督管理水平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新建超(超)临界机组的化学清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滕维忠  郭俊文 《电力建设》2006,27(12):54-57
结合工程实际对新建超(超)临界机组的化学清洗进行了阐述,明确了清洗范围、清洗工艺要求。通过对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使用钢材和热力系统的对比,说明了超超临界机组的化学清洗原则。通过对过热器、再热器系统通流特性的分析,以及新建机组管道内部状况的分析,指出过热器和再热器不需要在启动前进行化学清洗,而应通过制定相关标准,确保过热器和再热气系统管道内表面良好状态。  相似文献   

15.
大停电事故表明,电网中长期稳定性对现代互联电网更为重要。超(超)临界机组在中国火电装机容量中的占比飞速增长,建立适用于电网中长期稳定性分析的超(超)临界机组数学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推导了描述超(超)临界机组动态特性的物理方程,建立了简化的非线性传递函数数学模型,并采用某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的实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参数辨识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模型仅有12个模型参数,可方便地通过实测数据的参数辨识获得,所建立的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数学模型及其辨识得到的参数与实测结果相比具有较高的精度,适合于大规模电网的中长期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梁军 《电力建设》2012,33(10):74-78
为了实现火电机组高效、清洁利用能源,高参数、大容量的超超临界机组得以发展。火电机组蒸汽温度和压力的进一步提高,对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归纳了目前超超临界机组不同部件耐热钢的选用,总结了耐热钢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概述了700 ℃超超临界机组的开发对材料性能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在超(超)临界机组上应用国产DCS与优化控制系统有许多值得总结和研究的内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编制《DCS系统出厂验收标准》、组织DCS逻辑审查、编制《分散控制系统典型故障应急处理预案》和利用虚拟DCS仿真机培训热控人员等几方面进行全过程的研究与风险控制.通过开发针对超临界机组的控制模块和加强系统的可靠性等方法,国产DCS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得到提升.4个电厂的投运效果表明,采用国产DCS应用于超(超)临界机组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孙张伟 《发电设备》2010,24(2):128-130,149
新建机组投运前对相关管道进行吹洗是一道必须进行的程序。由于1 000 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吹管过程对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其吹管布置方法进行了研究。比较了目前国内采用的4种吹管布置方法,指出"实际模型法"是较经济、最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从机组主重要参数的控制优化角度出发,对已投用的超(超超)临界机组原有控制策略进行研究,根据应用情况对原有控制策略进行优化和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