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焦浆分散剂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解决石油焦与渣油、重质油之间因密度差别大,两者混合极易分层的问题,需开发适当的分散剂,介绍了聚醚多元醇及酯类衍生物,双(单)烷基丁二酸酯-2-磺酸钠,聚酰胺类化合物用作油焦浆分散剂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2.
油煤浆的管道输送特性与管路设计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理论分析和管道实验,探讨了油煤浆在工业管道输送中的流变特性、流动状态和阻力特性,得出了油煤浆的物性参数、表观参数、管道阻力参数的测定值和计算公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油煤浆管道输送的设计原则,为油煤浆管路的设计提供基础数据、计算方法和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顺序输送混油模型,使用大型计算流体力学软件Phoenics对它进行了模拟计算.通过与汽、柴油顺序输送对比,分析了汽油、水顺序输送特殊的混油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大落差管道,流速不大的情况下,密度差对层流边界层影响比较明显.当流速增大时,混油尾有明显的减少趋势.研究结果能为油水混油界面的跟踪与切割提供依据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利用旋转法测定滨南稠油油样粘温特性及其流变特性。研究结果认为:滨南采油厂的稠油胶质、沥青质含量高,粘度高,属于非牛顿流体的宾汉姆流型,流变特性遵从宾汉姆方程τ-τy=ηγ;在举升和输送过程中,维持井筒和管线温度50℃左右即可,并且可以忽略流速对其影响。  相似文献   

5.
成品油顺序输送管道混油与处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新  韩学承 《河南石油》2005,19(5):68-69,72
成品油长输管道顺序输送时混油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在管道设计和油品运输方案上采取措施可以减少混油,对混油段进行科学的切割也可以减少混油量,提高产品的质量.处理混油以回掺的方法为佳。  相似文献   

6.
采用正交实验和方差分析的方法,通过测定油基钻井液的流变曲线,研究了低温下影响油基钻井液塑性黏度、动切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当油水比一定时,润湿剂和降滤失剂的交互作用对钻井液低温下的黏度影响最大,其次是润湿剂和有机土。采用二元表分析方法,优选出对温度最敏感和最不敏感的2套配方体系。考虑油水比和基油的种类对温度敏感性最弱的配方低温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塑性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近似线性降低,油水比越低,变化的幅度越明显。相同温度下,5#白油体系的黏度和动切力最高且对温度的敏感性最强,合成基体系黏度低且对温度的敏感性弱。最终得到一套适合深水钻井的对温度敏感性最弱的油基钻井液体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PHOENICS的顺序输送大落差管道混油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建立了顺序输送高差混油模型,通过计算流体力学软件PHOENICS对它进行了模拟。分析了竖直管道顺序输送油品时,密度和粘度对混油的影响,并给出了模拟结果。结果表明,密度对大落差管道顺序输送过程中层流底层的影响比较明显,不可忽略。研究结果对于研究我国西部地形复杂地区的顺序输送管道混油问题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成品油长输管道顺序输送时混油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在管道设计和油品运输方案上采取措施可以减少混油,对混油段进行科学的切割也可以减少混油量,提高产品的质量。处理混油以回掺的方法为佳。  相似文献   

9.
稠油特性及其输送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基于金属杂原子及其赖以存在的载体--沥青胶质对原油粘度的绝对贡献,测定了稠油模拟油的粘温特性及流变特性,分析了稠油高粘度的实质,为稠油节能降耗输送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10-50℃内稠油模拟油呈牛顿流体,其粘度随温度降低及沥青、胶质含量增加而明显增大,稠油高粘的实质在于体系中不同分子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胶束结构。通过稀释或膜分离等技术减小稠油大分子结构或降低稠油大分子深度,将有效降低稠油粘度。  相似文献   

10.
成品油输送工艺和混油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美国,前苏联等国外干线成品油管道输送成品油所采用的一些工艺做法,前苏联的泵站工艺设计,要求保证泵机组能串联和并联运行。备用系数要求最小。最理想的运行方式为两台泵机组串联。在顺序输送方面,实践已表明,并非对任何成品油都适用。根据顺序输送机理,提出了成品渍批的计算公式和顺输送的街环周期,以及不同油输送顺序。分别介绍了混油处理使用的隔离技术和混油界面的检测技术,混油段的处理方法和减少混油量的若干措  相似文献   

11.
考察了稠化剂和复合剂对100℃运动粘度和低温表现粘度的影响。根据油品高低温性能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多级内燃机油合理的、经济的调制方法。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顺序输送混油紊流模型,利用PHOENICS软件对它进行了模拟计算,通过算例分析了批次对混油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前行油品粘度小所形成的混油段长度比前行油品粘度大时长,截面浓度分布也相对较均匀的结论,与工程现象完全吻合。验证了顺序输送混油紊流模型能真实反映顺序输送管内混油浓度分布情况和该紊流模型的正确性。证明了使用一些较为成熟的流体力学软件进行计算机模拟能够为顺序输送混油机理的研究提供一个较为准确而便利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以南阳油田含蜡原油(1#原油、2#原油及其混合原油)与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族组成分析、流变性测量、显微观察和气相色谱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含蜡原油混合输送的结蜡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混合过程主要表现为物理变化;混合原油的反常点与1#原油一致,析蜡点显著升高;与混合原油相比,沉积物中的蜡含量显著升高,沥青质含量增大,胶质含量显著减小,反常点和黏度显著增大,黏度随温度变化更敏感;沉积物与1#原油的蜡晶颗粒大小相差不大;沉积物和1#原油均含有C_(37)~+组分而2#原油没有;混合原油和沉积物的物理性质与1#原油基本一致,表明1#原油对混合原油的基本性质和结蜡特性起到了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管道顺序输送高差混油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成品油管道线路起伏时相邻油品的密度差和粘度差是影响混油形成的重要因素.分析了两者对混油过程的影响,推导出了与混油区的物质分布相关的轴向有效分散系数,提出了管道顺序输送高差混油模型.湍流时,粘度对流速断面形成的影响在油流核心不明显,主要是密度差别导致流速断面变化而影响有效分散系数,因此,可忽略混油区粘度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简化模型,推导出了高差混油浓度分布的基本方程.通过算例对雷诺数、管长和倾角等影响混油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倾角对混油的影响程度随着输送距离的增长和雷诺数的提高逐渐减小,特别是在高于临界雷诺数的高度湍流和长距离输送时,倾角对混油的影响程度相当小.  相似文献   

15.
顺序输送串联管路混油长度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等管径条件下的油品顺序输送混油长度计算公式,依据混油等容积原理,推导出顺序输送串联管路(即不同管径)逐次符合上一段管径条件下的管路当量长度,进而得到整个管路的混油长度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6.
配制了2种不同悬浮基液的聚烯烃悬浮液,选择合适的分散方法,考察了聚烯烃颗粒粒度、聚烯烃固含量及剪切应力对悬浮液表观粘度的影响。2种聚烯烃悬浮液剪切速率和剪切应力的关系均符合Casson方程。用4个常用的相对粘度与固相体积分率关联式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对于异辛醇悬浮体系,Chong模型最适合;对于正丁醇悬浮体系,Eilers模型最适合。要配制较高固含量的聚烯烃悬浮液应选用正丁醇做悬浮基液。  相似文献   

17.
Shan.  RA  佟竹青 《国外油田工程》1998,14(2):14-16,23
本文通过对孟买原油进行实验室,中试试验等一系列研究,确定了其流变特性及输送工艺,得出输送此油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8.
顺序输送竖直管道混油浓度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κ-ε紊流模型和使用壁面函数法处理近壁区问题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顺序输送混油新的模型,并利用PHOENICS软件进行管内顺序输送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清晰地反映出管内两油品交界面处的对流扩散传质现象.重点分析了输送次序对竖直上坡管道与下坡管道混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黄青线蜡油及高酸DAR BLEND油输送技术进行研究,找出了含海底管线的长输管道输送蜡油及高酸DAR BLEND油的关键技术和显著特征,并结合实际输送情况进行分析,确保蜡油及高酸DAR BLEND油的安全输送。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顺序输送混油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根据k-ε紊流模型,引入一些合理的假设,建立了一个比较有效的顺序输送混油数学模型,并利用PHOENICS软件对它进行了模拟计算,讨论了流速与批次对混油浓度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结果来看,数值模拟能真实反映顺序输送管内混油浓度分布情况,同时也证明了使用一些较为成熟的流体力学软件进行计算机模拟能够为顺序输送混油机理的研究提供一个较为准确而便利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