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模拟了调压室的开挖和支护施工过程,给出了围岩的评估程序。结合桑坪水电站调压室在施工工况下应力和应变的分布规律,分析了施工期间围岩的稳定性,为调压室结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锦屏二级水电站调压室顶拱机械涨壳式预应力中空注浆锚杆施工全过程,包含扭力扳手的率定,机械涨壳式中空预应力锚杆的生产试验和施工。该中空预应力锚杆可为开挖后的围岩尽早提供主动支护力,提高围岩的稳定性,围岩快速自稳效果明显,保证了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控制高地应力作用下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围岩变形,以某水电站为例,通过应用FLAC3 D数值模拟软件,对主厂房硐室开挖后预应力锚杆支护前后的围岩变形进行模拟.同时,结合现场主厂房开挖支护后硐室围岩收敛变形实验数据,探讨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变形特点及采用预应力锚杆支护前后硐室围岩位移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预应力锚杆支护可以...  相似文献   

4.
以西部某水电站L形阻抗式调压室为背景,结合区域地形地质条件及其结构参数,采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法,全过程模拟调压室施工期分级开挖过程,揭示围岩及结构的应力场、位移场分布规律,以及可能的失稳部位及失稳方式,并分析施工期围岩的稳定性和衬砌结构的受力特性,评价现有支护体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秦堃  杨智 《水力发电》2021,(4):29-33
为研究锚杆支护作用对乌东德水电站地下洞室围岩应力状态的影响,采用FLAC 3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设置锚杆支护提高了洞室开挖过程中围岩的最小主应力,围岩整体稳定性大幅提高;在地下洞室开挖面的顶板、顶板与侧墙以及四周全断面分别设置锚杆支护,得到的最大主应力增量分别为0.93、2.46 MPa和6.50 M...  相似文献   

6.
溧阳抽水蓄能电站尾水调压室穹顶跨度大,而且围岩主要以Ⅳ类为主,有多条断层斜切洞室顶部,开挖施工难度较大,非常危险,施工过程中采取中导洞先行,两侧螺旋开挖的方法,系统支护采用普通锚杆与预应力锚杆相间布置,挂设钢拱肋及喷射钢纤维混凝土的联合支护手段。此种施工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不仅保证了穹顶的开挖质量,而且确保了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7.
为更合理地解释支护结构的作用机理,量化锚杆(索)的加固效果,从能量分析角度开展研究,首先明确附加抗能是支护结构对围岩贡献的能量补给,提出了支护结构的能量补给理论分析方法及其抗能计算公式;进而依据国内20个水电工程地下厂房实测资料,对主厂房边墙的支护参数展开归纳统计;最后基于附加抗能提出了能量支护指数的概念。结果表明:支护结构对围岩附加抗能的贡献主要包括锚杆(索)抗拉强度提供的抗能、锚杆(索)与围岩接触面粘结作用提供的抗能、围岩裂隙灌浆粘结作用提供的抗能;锚杆(索)附加抗能、围岩强度应力比、主厂房开挖跨度三者的关系可通过4个经验公式加以概括;锚杆(索)的能量支护指数分布在1.0附近,该特性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三维有限元软件ANSYS对某水电站地下调压室建立模型,以FLAC~(3D)为计算平台,分别对3种不同支护方案下的开挖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对开挖所引起的应力、位移的变化规律以及塑性区的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衬砌、锚杆及预应力锚索的复合支护措施下,地下调压室围岩的位移、应力和塑性破坏区均在合理范围内,可以满足工程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结合双江口水电站大型地下厂房洞室群工程,在厂区地质勘察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厂区大型三维地质概化模型,采用FLAC-3D有限元软件模拟了高地应力条件下地下厂房主要洞室开挖与支护过程中围岩应力和稳定状况,结果表明:开挖后,洞周位移总体量值不大,主厂房、主变室和尾水调压室3大洞室围岩塑性区没有出现贯通,洞周围岩松动区范围完全在锚索、锚杆的设计长度控制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0.
安全监测是地下洞室围岩稳定安全评价的重要手段。乌东德水电站右岸地下厂房规模巨大,主厂房、主变洞、调压室三大洞室平行布置。为确保施工期围岩的安全稳定,通过使用多点位移计、锚杆应力计、锚索测力计、锚杆测力计、测缝计等监测仪器,对围岩表面和深部的变形进行监测,分析了地下厂房三大洞室第Ⅰ—第Ⅲ层开挖的位移特性与变形规律。监测结果表明:开挖引起的上层围岩变形较小,且主要集中在浅表层;三大洞室岩锚梁高程以上最大变形为16.43 mm,主厂房顶拱、上游侧岩锚梁和尾水调压室上游边墙围岩变形较大;爆破开挖扰动、开挖引起的空间效应以及较差的地质条件是围岩变形增长较快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采用加强支护等措施,能有效控制围岩变形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