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双套环法对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区的50个县(市)进行原他测试,对其典型土壤的稳渗速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稳渗速率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呈现规律性的地域分异,四川盆地以及毕节地区是稳渗速率高值区,陕南和陇南地区、三峡库区以及丹江口库区足稳渗速率一般区,金沙江下游地区以及湘东赣南红壤丘陵区是稳渗速率低值区;上壤稳渗速率随土类发生有规律变化,黄壤系列土类最大,然后是石灰土、紫色土,红壤系列土类稳渗速率最小;土壤稳渗速率与质量密度呈负相关关系,与孔隙度、大于0.25mm风干土水稳性团粒含量、有机质含量以及粉/粘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壤崩解速率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壤崩解速率随土壤类型、剖面深度变化特征以及崩解速率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采用静水崩解法测定不同类型土壤的崩解速率,并对土样进行室内理化分析。结果表明:崩解速率随土壤类型不同由快至慢依次为砂质红壤、砂质黄壤、褐土、壤质黄壤、石灰土、紫色土、棕壤、壤质红壤;土壤崩解速率在垂直剖面上的变化趋势可分为递减型、递增型、凸峰型、凹谷型4种类型;陕南地区和湘东赣南山地丘陵区崩解速率最快,嘉陵江上游地区土壤崩解速率次之,丹江口库区、三峡库区、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地土壤崩解速率较慢;影响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壤崩解速率的主要因素是>0.25 mm的风干土水稳性团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壤入渗速率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双套环法对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区的50个县(市)进行原位测试,对其典型土壤的稳渗速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稳渗速率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呈现规律性的地域分异, 四川盆地以及毕节地区是稳渗速率高值区,陕南和陇南地区、三峡库区以及丹江口库区是稳渗速率一般区,金沙江下游地区以及湘东赣南红壤丘陵区是稳渗速率低值区;土壤稳渗速率随土类发生有规律变化,黄壤系列土类最大,然后是石灰土、紫色土,红壤系列土类稳渗速率最小;土壤稳渗速率与质量密度呈负相关关系,与孔隙度、大于0.25 mm风干土水稳性团粒含量、有机质含量以及粉/粘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土壤抗冲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野外实地放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同一坡度、不同土地利用形式以及同一土地利用形式、不同坡度下的土壤抗冲性。结果表明,由于植被情况和水稳性团粒含量的不同,土壤抗冲性有较大的差别。本试验中土壤抗冲性的排列顺序为封育荒草坡>洋槐林中杂草地>柠条林地>沙棘林地>沙打旺人工草地>谷子农地>裸露休闲地,与裸露休闲地相比,土壤抗冲性封育荒草坡地提高94%,洋槐林中杂草地提高84.3%,柠条林地提高72.1%,沙棘林地提高68.7%,沙打旺人工草地提高53.4%,谷子农地提高28.3%;土壤抗冲性随地面坡度的增加呈指数函数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5.
坡面薄层水流侵蚀试验研究及土壤抗冲性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室内冲刷试验,研究了坡面薄层水流的水力学参数特征及产沙变化,结果表明,粒径的雷诺数和弗汝得数都随放水流量而增大,但其流型和流态仍保持不变。径流流速,产沙率均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呈幂函数增大,阻力系数则随着雷诺数的增大呈幂函数减小。分析薄层水流下理想坡面土壤颗粒的受力情况得出坡面产沙与径流剪切力关系的概念模型。结合试验数据,确定出模型参数的值,并得出试验土壤的临界切应力。  相似文献   

6.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大团聚体与抗冲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滇中红壤的抗冲性特征及土壤大团聚体与土壤抗冲性间的关系,以云南玉溪澄江尖山河小流域内次生林、坡耕地、人工林、灌草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土抗冲刷槽法研究了其土壤抗冲性特征,并用SPSS软件分析了土壤大团聚体与抗冲性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坡耕地的土壤抗冲性较弱,4~1 mm大团聚体越多土壤的抗冲性越好,因此减少人为破坏、增加植被覆盖,并有效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才是提高土壤抗冲性的关键。研究结果可为珠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土壤抗冲性对喀斯特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阔叶林、针叶林和灌草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和原状土冲刷试验法,研究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土壤抗冲性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在降雨冲刷的2 min内,各植被类型土壤的产沙量最大,随后逐渐减少,在9 min后趋于稳定状态,产沙量随时间的变化总体表现为灌草地针叶林阔叶林,并且随坡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多;②在坡度为15°时,灌草地的土壤抗冲性最低,且与阔叶林和针叶林相差较大,但在坡度为45°和4~12 min的降雨冲刷情况时,土壤抗冲性表现为阔叶林灌草地针叶林,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土壤抗冲性存在差异,总体表现为:阔叶林的土壤抗冲性能最强,利于保持水土,针叶林次之,灌草地最弱;③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土壤抗冲性随降水冲刷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强,坡度和根系尤其是径级1 mm植被根系对土壤抗冲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的长江中上游地区石漠化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对长江中上游地区50个市(县)的石漠化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利用GIS中的空间插值法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石漠化危险程度进行了分区。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石漠化危险程度呈现出从西部向东部逐渐减轻的大致趋势。其中,重度石漠化危险区大致分布于贵州西南部及云南东部一带,甘肃东南部嘉陵江上游地区及重庆的部分地区也有少量分布。石漠化危险程度属于中度的区域大致分布于西南地区的四川东南部、四川东部、重庆西部、贵州大部以及嘉陵江中上游部分地区。轻度石漠化危险区域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及其周围山地丘陵区、陕西南部部分地区、重庆东部以及湖北、湖南的西部地区。无石漠化危险地区主要分布于湖北北部、东部、湖南东部及江西大部分地区。研究结果为长江中上游地区今后大规模开展石漠化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长江中上游地区延伸期降水预报,利用时空投影法,建立了以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为预报因子的降水延伸期预报模型,并进行了回报试验。模型采用SVD方法耦合发报时刻过去2~4侯低频波序列和发报时刻未来2~6侯长江中上游各区降水序列,得到预报因子和预报对象之间的关系,做出降水量范围预报。采用2012~2013年长江中上游降水资料进行了回报试验,初步检验了模型预报能力。结果表明,建立的预报模型对长江中上游延伸期降水预报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了深化对黄河流域水循环、水资源特性的认识并为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配置提供科学依据,采用WAM-2Layer水汽通量统计模型,基于1980-2018年ERA-5再分析数据集,对黄河中上游地区降水水汽来源和蒸散发水汽去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中上游地区降水内循环率和蒸散发内循环率的多年均值分别为10.3%和11.8%...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下游干流磷的沿程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长江中下游磷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磷素的污染状况,2014年5月29日至6月7日沿长江中、下游干流在湖北武汉,江西九江,安徽安庆,江苏的南通、镇江、南京,上海等地设置采样断面,现场监测表层、中层和底层水体中总磷(TP)、溶解性总磷(TDP)、颗粒态总磷(TPP)、溶解性正磷酸盐(SOP)的含量,分析干流磷的沿程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干流各采样地TP平均含量范围在0.15~0.25 mg/L,各采样地下游TP平均含量高于上游,各采样地下游左岸及右岸TP平均含量较中泓处高,且左岸TP平均含量较右岸高;各采样地TDP平均含量范围为0.02~0.13 mg/L,且采样地下游TDP平均含量较上游高;各采样地TPP平均含量范围为0.10~0.20 mg/L,沿长江中下游沿程方向TPP占TP百分比逐渐减小,但TPP仍是长江中下游TP的主要贡献者,TPP分布与叶绿素a的分布极为相似,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各采样地SOP平均含量范围为0.02~0.11 mg/L,且 SOP平均含量沿长江中、下游沿程方向显示出增加趋势,SOP是TDP的主要组成部分,SOP平均含量占TDP平均含量70%以上。总体上,长江中下游水体中各形态磷含量较低,水质良好。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下游分汊型河段的模糊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模糊聚类方法讨论分汊型河段的进一步分类问题,建立了相应的分汊型河道分类、识别模型, 并对长江中下游分汊型河段作了分类和识别的计算,结果表明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  相似文献   

13.
1 MainPhysicalCharacteristicsofLakeintheMiddleandLowerReachesofYangtzeRiver  ThelakesintheregionofmiddleandlowerstreamofYangtzeRiverdistributerelativelydensely.ThewaterareawithinthedrainagebasinofYangtzeRiverisabout 8× 10 4km2 andthelakeareaintheregionofm…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壤侵蚀模型是定量评价土壤侵蚀影响,进行土地利 用和水土保持规划的科学工具。总结了长江流域土壤侵蚀模型的主要成果,对长江流域国外 物理模型的应用、USLE模型的应用、经验性模型、物理过程性模型作了详细介绍,以期为今 后长江流域的土壤侵蚀模型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引江济汉工程作为南水北调的配套工程,将在改善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河流水质模型及河流综合水质生态模型从水文、水质、鱼类、藻类及血吸虫病传播等方面,论述了引江济汉工程的实施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引江济汉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汉江中下游的水位和流量,降低了汉江中下游水体的污染物(COD)浓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水华"现象,改善鱼类的生存空间,但同时也存在造成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长江科学院院报》的长江特色,以2007年第4期至2010年第5期《长江科学院院报》刊发的论文为样本,从学科类别、论文下载频次、作者群、论文获得资助来源这4个方面,对从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挖掘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刊发的论文分布于41个一级学科类别中,其中以水利水电工程类为主,占总论文篇数的54%,其次是建筑科学与工程和地球物理学,均占12%; ②作者群主要是工作在长江流域水利行业第一线的科研工作者;③统计期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中,报道健康长江问题的论文占43%。长江特色主要体现在:论文主要是由工作在长江流域水利行业第一线的科研工作者撰写的反映水利水电类科研的成果;近年来论文的内容从工程水利逐步向资源水利扩展。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下游干流浮游藻类空间分布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全面了解长江中下游干流浮游藻类资源现状,于2014年夏季对长江中下游武汉—河口江段的浮游藻类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调查,共设置了19个调查断面。本次调查共检出浮游藻类6门66种,其中硅藻24种,绿藻23种,优势种属共检出3门6种;浮游藻类平均细胞丰度为(13.43±5.34)×104 cell/L,其中武汉上游最高,为23.18×104 cell/L,上海河口最低,为5.19×104 cell/L;浮游藻类多样性指数均值为3.37±0.35,其中南京下游最高,为4.1,上海上游最低,为2.7;调查样点根据浮游藻类细胞丰度大致可聚为3类:芜湖—南通段、武汉下游—大通段、武汉上游和上海上游。调查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干流浮游藻类数量与空间分布可能受到水文条件的影响,而非受到营养盐的限制。  相似文献   

18.
以长江中下游武汉至上海崇明岛江段河床泥沙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振荡吸附试验研究了泥沙对Pb2+的吸附特征,分析了泥沙浓度、泥沙粒径、有机质含量等对Pb2+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泥沙对Pb2+的吸附平衡时间为20 h,吸附动力学过程可以用准一级动力学、准二级动力学、Elovich方程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拟合,拟合系数均在0.85以上,尤以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为佳,其拟合系数高达0.997 8。Langmuir模型对Pb2+的等温吸附的拟合系数R2均达到0.9以上,Pb2+的等温吸附过程为单分子层吸附,吸附大多发生在泥沙表面,主要为物理吸附过程。随着泥沙浓度的增加,吸附效率显著提高,当泥沙浓度增加为1 g/L时,吸附效率达到最大值(≈99.8%)。泥沙对Pb2+的吸附热力学参数ΔG<0,ΔH>0,表明该过程可以自发进行,升高温度有利于提高泥沙对Pb2+的吸附量;泥沙中有机质含量越高,平均吸附键能越大,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0.968 2, p<0.01)。泥沙对Pb2+吸附量总体呈现出随泥沙的粒径减小而增大的趋势,泥沙对Pb2+的吸附主要发生在粒径<0.074 mm的粒径分组中。应该加强对长江中下游水体含沙量及颗粒级配的监测,以随时掌握水沙变化对Pb2+等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上游高洪水期(汛期)泥沙输移特性是决定三峡库区泥沙淤积的关键因素,直接关乎三峡水库使用寿命及综合效益的发挥。借助干、支流长系列水沙资料,分析了长江三峡水库入库寸滩站高洪水期泥沙输移特性,结果表明:近40 a来,寸滩站场次洪水中7 d洪量未出现趋势性变化,而7 d沙量显著减少,高洪水期输沙经历了“涨水输沙占优—涨、落水基本持平—落水输沙占优”的变化过程。2013年以前,寸滩站高洪水期径流及泥沙均主要来自于金沙江,而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陆续投运后,2013—2019年寸滩站洪水场次(洪峰流量30 000 m3/s以上)共计14场。从径流来源来看,仅4场主要来自于金沙江,其余9场主要来自于嘉陵江,1场来自岷江;从泥沙来源来看,9场主要来自于嘉陵江,其余5场分别来自于沱江、岷江、横江,金沙江已不是寸滩站高洪水期过程中泥沙的主要来源区。研究成果可为三峡水库沙峰排沙调度、库尾减淤调度提供理论支撑,为长江泥沙治理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