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两年来,随着TD—SCDMA试商用网络的建设,TD—SCDMA产业链逐步完善,TD—SCDMA组网技术逐渐走向成熟。本文描述了TD—SCDMA的主要关键技术特点,重点分析了在网络建设实践中首次提出并应用的主要技术创新,最后对于TD—SCDMA未来发展提出了作者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家庭电子》2007,(6):26-29
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面对3G通信时代的渐渐趋近,所需考虑的都可能只有升级或是不升级。但对于手握三大3G标准之一TD—SCDMA的中国,则还涉及到具体采用何种方案以及它所带来的科技、经济甚至外交等多方面的巨大影响。观战数年,终于到了我们自己出牌的时刻——究竟哪张牌才得以承载更加美好的未来?其实,能够对这样严肃问题做出抉择的已经不是运营商了,国家意志终将决定一切[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中国给三个运营商发出了TD—SCDMA、cdma2000和WCDMA三张牌照,这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中国3G建网已成三国纷争态势,各家都想多占点领地。由于当前TD实力相差悬殊,有可能边缘化。必须积极完善和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措施,才能加快TD的发展。因此,在国家六大扶持政策的基础上本人又提出了七项补充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通信》2009,(22):28-28
我国的3G牌照发放是年初的热门话题,目前已经尘埃落定,对于最终三照齐发的对产业的影响已经有很多评论。而我个人观点从通信产业整体发展以及技术发展角度目前的3大运营商各自运营一种国际标准并对自主标;隹TD—SCDMA加以政策扶持的安排是很高明的。  相似文献   

5.
刘春辉 《移动通信》2003,27(12):19-21
1 前言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国内各界对国际标准和知识产权的认识不断升温,我国已经制订了全面的标准战略、专利战略和人才战略。而我国在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3G)研究方面率先获得突破,由大唐集团代表我国提出的TD-SCDMA标准已经被国际电联接纳并成为世界三大主流标准之一。这一标准从1998年提出发展到今天,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这其中有技术的攻关,也有不同标准之间的激烈斗争,更有产业化的艰难推进。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了技术标准以及技术标准中所包含的知识产权对于一个企业和一个国家的重要…  相似文献   

6.
7.
张鹏 《通信世界》2010,(1):33-33
根据《金融时报》的最新报道,中国移动在2009年已经是全球总市值排名前四的企业。更为关注的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3G技术TD-SCDMA也在中国移动的全力推动下,实践着“从无到有”、“超常规”的发展路线。  相似文献   

8.
《通信世界》2005,(31):19-22
在移动通信领域,TD—SCDMA为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受到了政府、运营商等各界的极大关注,越来越多实力雄厚、技术研发能力强的国内外公司纷纷搭乘上3G这一飞驰的列车,为振兴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通信事业、全力支持TD—SCDMA产业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刘湜 《移动通信》2003,27(1):50-53
TD-SCDMA标准是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三大3G标准之一,但要使之成为有价值的“事实标准”,不能简单地把它当作一种技术,更要把它看作一种商品,寻找市场,采用各种营销策略,实现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杨毅刚 《移动通信》2003,27(7):46-50
1 前言 移动通信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信行业最为活跃、增长最快、商业前景最好的领域,随着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移动通信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由于移动通信用户数的飞速增加,以及与IP电话、互联网、多媒体等数据通信相结合的新兴业务的迅猛增长,社会对移动通信的性能和业务内容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由于第二代移动通信(2G)在容  相似文献   

11.
TD—SCDMA是我国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通信标准.它的出现在我国通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的技术水平.是整个中国通信业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2.
3G中民族标准——TD-SCDMA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主要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中由我国自主开发研究的并被IMT-2000所采纳的TD-SCDMA RTT标准。文章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开始,着重介绍了TD-SCDMA RTT标准的特点和技术,并对TD-SCDMA中的帧结构、信道设置以及同步方式进行了分析和介绍。最后,讨论从现有的GSM网络到TD-SCDMA网络的演变策略。  相似文献   

13.
阴志华 《通信世界》2002,(21):10-11
6月11日到13日,第七届3G大会在香港召开。会后北电网络在北京召开了一个小型媒体座谈会,会上刚刚在3G大会上做完演讲的北电全球无线网络总裁丁博凯先生又向与会的记者们展示了北电对全球移动通信市场的预测:到2005年,全球移动通信用户将达到17.17亿,基中GSM用户占到69%,WCDMA和cdma2000用户占到22%,而其它的用户会占到9%;2005年,用于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将会达到47亿美元,其中GSM占36%,Cdma2000占31%,WCDMA占31%,其它的占2%。无论是用户数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北电网络的这个预测都没有将TD—SCDMA列入其中。当记者问到原因时,北电网络中国公司毛渝南总裁的解释是,目前的情况表明TD—SCDMA没有多大市场前景。在中国,即使政府将来给运营商颁发TD—SCDMA牌照,运营商也许会宁愿不要3G牌照,也不会去领一张市场前景不被看好的牌照。 其实北电的这种态度在一些制造商中是普遍存在的。这些厂商们为何如此不看好中国提出的3G标准呢?细细分析,某中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更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些国外厂商们对TD—SCDMA的态度,是其精心策划的一个阴谋。  相似文献   

14.
唐钰 《通信世界》2006,(40B):M0003-M0003,4
10月.随着TD—SCDMA第三阶段测试的开始.各方在感到距离中国3G牌照发放日子不远的同时对TD更为关注。对各种暴露的问题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和解决.这不单是哪一家厂商.运营商的事.3G的运营成功需要对前期的测试、试商用进行充分地产业布局准备.更需要产业链各方的参与来扩大规模促进发展。要把TD作为国际化标准去发展.也应该有信心在3G时代唱响TD这一中国声音。并且以开放的心态对世界上各种通信技术标准我们需要多了解.对其他国家的3G运营在关注的同时结合我们自身情况进行学习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针对TD—SCDMA网络大规模部署中所遇到的站址资源获取困难问题,结合蜂窝网络站址设计方法及TD—SCDMA网络的相应特点进行简要分析,以期能对TD网络部署中的站址规划问题起到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鲁义轩 《通信世界》2009,(18):35-36
对于中国的3G产业而言,大唐电信科技产业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称"大唐控股")无疑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力量。这不仅是因为其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以下简称"TD")技术,使得中国在全球3G产业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更因为大唐控股始终积极践行"中国创造"的新型发展模式,通过持续创新,与产业链企业共同努力,使得TD技术成功地走向了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发展之路。也因为如此,TD成为了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发布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的六项重大工程之一。  相似文献   

17.
林敏 《数字通信》2004,(7):95-97
于中国无线通信行业来说,历经了喧嚣的2003年,所有3G利益团体都在极力争取政府早日发放3G牌照。但令人惋惜的是,在诸方如此努力之下还是无功而返。折腾了一年,政府也没有下决心,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3G事业就停滞不前了呢?  相似文献   

18.
易观国际日前在报告中称,我国自主研发的3G标准—TD—SCDMA将在2008正式商用,并将于2011年达到1300万的用户规模。  相似文献   

19.
李虓 《现代传输》2007,(2):38-40
国外某3G运营商的统计数据显示,在3G网络中,室外的业务量(包括话音和数据)仅占整个网络业务量的30.3%,而室内业务量占整个网络业务量的69.7%,这是由于3G的主要业务量来自于数据,而通常情况下使用数据业务时用户大多数都在室内。同时,由于3G的2GHz频段特性以及良好的网络覆盖质量的需求,可以预期对于3G网络建设来说,室内环境将成为运营商重点考虑的3G信号覆盖的区域。而对于现有移动通信运营商来说,从现有技术到3G阶段运营过渡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周寰 《移动通信》2003,27(12):13-15
TD-SCDMA作为中国提出的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3G标准,已与欧洲支持的WCDMA和美国的cdma2000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极大关注与支持。2002年10月信息产业部为TD-SCDMA标准分配了155MHz非对称频段;随后,由国家计委、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牵头成立了包括大唐集团、华为、中兴、中国普天等企业参加的TD-SCDMA产业联盟。可见TD-SCDMA在技术优势得到了可靠验证的同时,其产业化也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为了全面介绍TD-SCDMA的技术、市场、发展前景等,本期特推出“TD-SCDMA专题”,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