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液压支架换向阀工作性能直接决定了煤矿综采工作面的生产效率。针对这类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仅可实现支架供液的开关型控制功能,由此导致支架液压系统压力冲击剧烈的现状,提出采用在主阀芯上增加U形节流槽的方法来改变阀芯开启过程中的节流面积变化梯度,并搭建了基于AMESim的液压仿真模型,对其负载压力变化规律进行了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2.
王晓凯 《煤炭工程》2022,54(5):120-124
为了判定乳化液泵卸载阀主阀的失效机理,根据卸载阀使用时的实际工况,搭建了卸载阀液压模型,对主阀启闭过程中,阀芯速度、位移以及阀口压力、流量进行了研究,发现主阀在开启过程中阀芯震颤严重,压力流量波动范围大,较闭合过程而言,对主阀的失效影响更大.经过理论计算,得出主阀开启后稳态时的阀芯开口量,并对主阀稳态及瞬态开启过程进行...  相似文献   

3.
针对一般动态仿真仅对阀口处在某一具体稳态工作点进行线性化求得动态响应,无法全面反应在阀芯移动过程中整个节流槽阀口对动态特性的影响情况。为此,将多功能液压破碎清塞机用多路阀阀口形状等效为过流面积,采用定步长的四阶龙格-库塔法求解变系数的动态微分方程,对多路阀转锤联液压系统进行了动态仿真,研究了不同节流阀口形状对其液压缸两腔的压力变化、速度、位移等动态特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节流阀口形状所转换的过流面积曲线斜率大小直接影响了多路阀的微调特性和缓冲能力,为多路阀节流槽阀口形状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煤矿机械》2015,(11):66-68
介绍了一种液压支架用高压大流量液控单向阀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并对其在不同阀口开度、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内部流场进行了仿真分析及研究,得出了大流量液控单向阀在反向开启瞬间,过流面积急剧变化,乳化液动压增强,流速过快,此时较易损坏。  相似文献   

5.
针对煤矿水液压支架安全阀的严重气蚀问题,建立了阀腔CFD多相流模型,研究了阀腔流场的压力与气相分布特性,分析了阀芯结构参数(阀口排数、阀口个数、孔间距、孔径)对重要阀口过流截面气蚀特性的影响规律,并优化了阀腔结构参数。研究表明:当阀芯为两排阀口、阀口数为16个、孔径为1.4mm、孔间距为8mm时,最大气相体积分数降低了19.4%,对气蚀的产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液压支架回液断路阀流量冲击问题,在分析回液断路阀大流量特性基础上,结合元件实际结构尺寸,建立了AMESim仿真模型,给出了流量冲击状态下的阀芯冲击特性,并据此实现了回液断路阀阀芯的冲击疲劳性能计算,给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液压支架立柱千斤顶较大的面积比,在大流量乳化液泵作用下,在液压支架降柱、千斤顶缩回等工况时会使回液断路阀形成流量冲击;且冲击流量越大,阀芯冲击力也越大,冲击速度和冲击加速度也越大;在冲击流量产生的交变应力以及阀芯台肩处的圆角应力集中综合作用下会导致阀芯疲劳损坏。  相似文献   

7.
邹雨霖  张鹏  葛菲  李艳阳 《中州煤炭》2018,(10):170-173,179
阀芯上阀肩与阀体之间的配合,阀芯上节流槽、均压槽的设计等直接影响整个阀的使用性能和阀的使用寿命。研究对象为矿用装岩机机械液压系统整体式多路换向阀中回转联滑阀阀芯的结构。剖解整体式多路换向阀阀芯的结构,对阀芯节流口的面积进行数学分析,并利用减小阀芯所受径向力的方法对阀芯结构、节流槽、均压槽进行研究。重点研究阀杆上的节流槽、均压槽等阀杆的微小结构对阀使用性能的影响。研究对阀杆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传统液压支架阀试验台用插装阀替换液压控制阀,可进行大流量换向阀试验,采用电磁阀先导阀,使试验过程更易于控制。  相似文献   

9.
水的黏度低,水液压控制阀采用传统的电机械转换器,因润滑和密封问题其性能与油压元件差距大。压电驱动刚度大,响应快,精度高,能有效提高水液压控制阀的性能。采用球式座阀结构,通过设计合理的微调预紧机构、阀体和阀口,研制了直接压电驱动水液压节流控制阀。建立了直接压电驱动节流阀的仿真模型,仿真与静态试验结果表明,压电叠堆输入电压高时,控制阀具有相对较高的线性度;而压电叠堆输入电压低时控制刚度不足,受阀芯不平衡液压力影响,试验与仿真结果偏差大,控制阀性能不佳。采用座阀结构的水液压控制阀提高了阀口密封性,但在阀的设计和加工中应减小不平衡液压力。  相似文献   

10.
根据某进口插装式电液换向阀主阀的结构,分析其工作原理,从增加过流断面面积进而增加流量的角度,设计了一款额定流量为1 000 L/min的电液换向阀主阀。运用CFD软件Fluent对阀道内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其流场特性。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大流量电液换向阀主阀流场压力分布均匀,不易产生气穴与气蚀现象,没有产生明显的漩涡区,证明该阀流道结构合理,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