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掺锑二氧化锡超细粉水分散体系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使用作透明导电涂料的掺锑二氧化锡超细粉高度分散是一个重要问题.本实验研究了共沉淀法制备的掺锑二氧化锡超细粉在水中高度分散体系的形成条件,并讨论了球磨时间及pH值对分散体系的影响,制备了高稳定性的掺锑二氧化锡超细粉水分散体系.  相似文献   

2.
以锑掺杂二氧化锡(ATO)纳米导电粉体为研究对象,以直径0.2 mm的氧化锆球作为研磨介质,采用卧式砂磨机对粉体进行湿法球磨,并添加分散剂促进纳米浆料的分散稳定化。通过优化试验获得了小尺寸、高稳定性、高固含量的锑掺杂二氧化锡纳米导电浆料。将该浆料加到环氧树脂中,添加量为1.5%时,涂层的电阻率为106Ω·cm,可见光透过率为87%。  相似文献   

3.
以纳米掺锑二氧化锡(ATO)、氧化钨(WTO)等纳米材料为隔热介质,以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为成膜物质,通过共混法制得纳米隔热压敏胶;并以高清透PET膜为基膜,制备了透明纳米隔热窗膜,通过对其隔热性能、雾度、耐候性等性能的分析,结果表明:氧化钨(WTO)比掺锑二氧化锡(ATO)具有更高的隔热性能;加入纳米隔热材料后,纳米隔热窗膜具有较高的可见光透过率及较低的红外线透过率;当纳米材料用量大于30%时,窗膜雾度明显升高。最佳用量为20%~25%。  相似文献   

4.
湿法制备纳米ATO粉体团聚的形成及消除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在用湿法制备纳米ATO (锑掺杂二氧化锡 )粉时团聚形成的过程 ,从ATO的湿法制备阶段、干燥阶段及煅烧阶段提出了防止团聚形成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以SnCl4·5H2O和SbCl3为原料,采用化学共沉淀法成功制备了高含量棒状纳米级掺锑二氧化锡(ATO)导电粉体,研究了掺锑量、热处理温度及热处理时间对纳米棒形貌结构的影响。初步探讨了ATO纳米棒的形成机理,并用热重分析(TG)、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法(BET)对棒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6.
含纳米ATO透明抗静电涂料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制备了含纳米掺锑二氧化锡(ATO)透明抗静电涂料。讨论了ATO含量、基料树脂、溶剂、研磨时间和附着力促进剂对涂层的表面电阻和透明度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7.
制备工艺对ATO超细粉体粒度及其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锑掺杂二氧化锡(ATO)超细透明导电粉体,探讨了制备过程化学反应机理,并研究了反应温度、滴定终点pH值、掺锑量及煅烧温度对粉体粒度及其分布的影响。另外,用透射电镜(TEM)、比表面积(BET)、X-射线衍射三种不同方法对粉体粒度作了比较表征。  相似文献   

8.
以SnCl4·5H2O和SbCl3为原料,NH3为共沉淀剂,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采用室温固相法制备锑掺杂二氧化锡(ATO)纳米粉体。探讨了掺锑量、表面活性剂对ATO粉体性能的影响。运用IR、XRD、TEM、比表面仪(BET)等对ATO粉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锑掺杂量为12.3%时,ATO纳米粉体具有最小电阻率,为3.36Ω·cm,ATO粉体为四方晶红石结构,颗粒形状为近似球形,粒度均匀,一次粒径为10 nm左右。  相似文献   

9.
彭彩君  周晓东  林群芳 《粘接》2009,30(2):51-53
采用不同分子质量聚乙二醇(PEG)对锑掺杂纳米二氧化锡(ATO)进行了表面改性并比较了改性效果,用共混法制备了醋酸乙烯酯/锑掺杂纳米二氧化锡(PVAc/ATO)复合乳液,研究了复合乳液的物理力学性能及导电性能:结果表明,经过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0的PEG表面修饰的ATO在乳液中分散良好,在含量较低情况下即可得到导电性良好的胶膜,且能增强乳液的粘接性能。  相似文献   

10.
纳米ATO透明隔热涂料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有机硅乳液改性丙烯酸树脂为成膜物,以纳米掺锑二氧化锡(ATO)粉体为颜填料,在助剂的配合下制备成水性纳米透明隔热涂料,将其涂刷在玻璃表面,形成一层透明隔热涂膜,在满足采光需要的同时,又使玻璃具有一定的隔热功能。  相似文献   

11.
以纳米氧化锡锑(ATO)水性浆料为隔热材料,水性聚氨酯树脂(APU)为成膜物质制备出ATO/APU纳米复合透明隔热涂料。对悬浮ATO粒子的分散稳定性、ATO/APU复合涂膜的物理性能、可见光-近红外透射光谱透过率、隔热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纳米ATO粉体通过偶联剂KH-550改性后,与APU复合制得了分散稳定的纳米复合涂料;ATO/APU复合涂料不仅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能,而且在保持可见光透过率83.0%时,红外阻隔率达到70%,隔热后温差能保持在6℃左右,复合涂料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  相似文献   

12.
以SnCl4·5H2O和SbCl3为锡源和锑源,采用水热法制备锑掺杂氧化锡(ATO)纳米粉体,分析了锑掺杂量、水热时间、水热温度对ATO纳米粉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180℃的温度下水热反应16 h后,Sb元素全部固溶进SnO2的晶格,且分布比较均匀,ATO颗粒径在10 nm左右;粉体的晶粒径随锑掺杂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但随水热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随着水热温度的升高,所得粉体由无定形向晶形转变,粉体的结晶性变好。  相似文献   

13.
王贵青 《云南化工》2011,38(3):15-17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以SnCl4·5H2O和SbCl3为原料,制备了Sb掺杂SnO2(ATO)微晶粉体。电导率、XPS测试表明:Sb掺杂量、煅烧温度对Sb在SnO2晶粒中的分布、Sb价态的存在形式、电导率的变化有较大的影响。Sb掺杂SnO2(ATO)的导电机理由有效施主Sb^5+和有效氧空位共同控制。当低摩尔分数(小于12%)掺杂或低温煅烧(小于500℃)时,Sb^3+→SbSb^5+,Sb^3+/Sb^5+〉1,Sb^5+逐渐占主导地位,ATO的导电载流子浓度主要由有效施主Sb^5+提供;当高摩尔分数(大于12%)掺杂或高温煅烧(大于500℃)时,Sb^5+→Sb^3+,Sb^5+/Sb^3+≤1,Sb^3+逐渐占主导地位,ATO的导电载流子浓度主要由有效氧空位提供。  相似文献   

14.
以自制纳米氧化锡锑( ATO)及其水性浆料和水性聚氨酯为原料,采用共混法制备出纳米 ATO透明隔热涂料。对纳米 ATO涂料的隔热性和透光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将通过溶胶 -凝胶法制备的 25 nm的 ATO粉体配制成水性浆料,与水性聚氨酯 SX-240共混制备出的纳米 ATO透明隔热涂料,具有较好的透明隔热性能。当涂膜厚度为 60 μm时,其可见光透过率(λ=600 nm)为 72.35%,平均红外透过率为 45.56%,隔热检测装置内温差达到 3~4 ℃。  相似文献   

15.
张洪生  郑发家  肖枫 《辽宁化工》2010,39(5):537-538
介绍了一种高发泡低密度NBR/PVC海绵的制作方法。最佳反应条件:m(NBR)/m(PVC)=70:30,硫化剂为硫磺,促进剂为BZ、EZ、M、D,发泡剂为AC,阻燃剂为氯化石蜡和三氧化二锑,产品采用的硫化方式为连续热空气硫化,温度为180℃,时间10min。  相似文献   

16.
吴肖虎 《广东化工》2013,(19):54-55
文章使用DFT法,利用GaussView画图,用Gaussian软件包在b3lyp/6-31G机组下对6种苦参黄酮进行优化计算。从计算结果可推断:8位香叶基或异戊烯基取代,及C2,C3双键、C3羟基是增强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17.
采用正交实验对纳米掺锑氧化锡(ATO)浆料的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了磁力搅拌时间、分散剂种类、分散剂用量、pH值和超声分散时间对纳米ATO浆料分散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磁力搅拌时间为1 h,分散剂用量为10%,pH值为10,分散剂为4#和超声分散时间为30 min的条件下,纳米ATO浆料的分散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18.
安慧  欧阳振宇 《广东化工》2014,(7):139-140,151
采用CALPUFF模式对炼油工程在最不利气象条件下发生的最大可信事故的后果进行模拟分析,计算出事故下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并按各污染物的半致死浓度(LC50)阈值、伤害浓度(IDLH)阈值、车间允许浓度(MAC)阈值三种界线,确定出相应的影响范围,进一步确定出该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情况,为制定环境风险减缓措施及风险事故应急预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酸洗废液制备聚合氯化铁形态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钢铁盐酸酸洗废液为原料,催化氧化制备聚合氯化铁(PFC)。考察了聚合氯化铁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采用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考察了制备温度、HCl/Fe的质量比、P/Fe的摩尔比、熟化时间对聚合氯化铁中铁形态分布及转化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制备温度为60℃、HCl/Fe≥0.45,P/Fe≥0.12时,催化氧化制备的聚合氯化铁能稳定存在6个月以上,不发生水解。催化氧化制备的PFC中铁主要以Fe(a)和Fe(c)的形式存在,Fe(b)含量很少,随着熟化时间的延长,Fe(b)在14天左右完全消失。随HCl/Fe的质量比及P/Fe的摩尔比的增大,Fe(a)、Fe(b)含量先增加后降低,Fe(c)含量先减少后增加。  相似文献   

20.
毛晨曦 《广东化工》2013,(19):51-51,57
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量、氧化锌量和加工温度对聚碳酸亚丙酯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实验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量为20 wt%,氧化锌量为5 wt%,加工温度1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