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钢梁腹板不同开洞类型以及多种补强构造,采取MIDAS/Gen有限元建模分析了开洞局部应力的分布特点,指出菱形和圆形开洞应力较小以及补强措施减少了开洞边缘应力,同工程应用比较进一步证实了MIDAS/Gen在节点细部分析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赵俊钊  陈颖 《工业建筑》2019,(1):163-169
为分析开洞T形圆钢管相贯节点极限承载力,确定开洞率对节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规律,并给出T形圆钢管相贯节点的开洞设计建议。首先对支管轴心受力T形圆钢管相贯节点的受力机理进行了阐述,建立了参数化节点有限元计算模型,参数包括:支主管管径比、支主管管壁厚度比、开洞率和支管受力状态,并对160个支管轴心受力节点模型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开洞对支管轴心受拉节点的影响大于支管轴心受压节点;其他条件不变时,支管壁厚越大,极限承载力也越大;满足一定条件时,支管轴心受压T形圆钢管相贯节点开洞率可取到0. 5,而支管轴心受拉节点开洞率只可取到0. 25。  相似文献   

3.
对在建的某大厦拟开洞的框架大录像进行了开洞前、后的菏载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及有限元分析计算,探讨了框架大梁腹部洞口附近应力变化及分布规律,为该大厦拟开洞大梁的加固与否及如何加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开洞K形圆钢管相贯节点的极限承载力,探索开洞率对其节点承载力的影响规律,并给出在工程应用中合适开洞率设计建议。在圆柱开洞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大型通用软件ANSYS建立了K形节点模型,具体分析了开洞率为0%,25%,50%,75%的K形节点有限元模型轴心受力时的极限承载力情况。研究表明:在满足节点承载力不变的前提下,支管开洞率可达到0. 5。  相似文献   

5.
为简化四边连接开洞屈曲约束钢板墙结构的建模、分析和设计,提出采用等效多斜杆模型作为四边连接开洞屈曲约束钢板墙的等代模型。确定了合理的杆件数量、位置和斜杆截面面积分配比例。基于刚度和承载力等效原则给出了斜杆截面面积和等效材料强度的计算公式。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四边连接开洞屈曲约束钢板墙和等效多斜杆模型进行了分析对比,验证了等效多斜杆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提出的等效多斜杆模型不仅能够准确模拟四边连接开洞屈曲约束钢板墙的受力过程,还能较好地模拟开洞屈曲约束钢板墙对边缘构件的传力,结构的初始刚度、屈服承载力、荷载-位移曲线和边缘构件的内力大小与分布均符合较好,可以作为四边连接开洞屈曲约束钢板墙的等代模型进行结构分析与设计。  相似文献   

6.
钢结构腹板开洞型节点的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晓栋  杨娜  杨庆山 《工业建筑》2006,36(5):79-82,94
运用弯剪共同作用理论分析了削弱半径对腹板开洞型节点的影响;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分析了理论得出的结果,认为这一理论方法用于估计截面的抗弯能力以及确定腹板开洞型节点的临界削弱半径是有效的;并分析了削弱截面离柱距离与削弱半径的相互关系。对该类节点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长春电影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影大世界工程概况及特点,方案比较和内力分析,以及网壳安装方法。本工程是由十二个双层双曲变断面同壳组成的网壳群体,建筑造型奇特为国内罕见。网格采用四角银使结构内力分布均匀,对悬挂荷载及开洞有利。网壳采用焊接空心球节点,因节点刚度较大,经济指标好,平均用钢量为22·7kg/m2。网壳按3种工况进行内力分析。施工采用逐步提升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10片陶粒砼和2片普通砼大开洞剪力墙(亦称壁式框架)1:3比例的模型试验,实测了节点刚域,提出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时,采用香蕉形塑性铰线作为划分节点刚域和弹性杆的分界线的新论点。采用塑性铰理论进行弹塑性设计全过程分析,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值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9.
马银  冯仲齐 《四川建筑》2010,30(2):113-115
采用四结点矩形单元对开洞剪力墙结构模型进行网格划分,然后根据有限单元法的位移解法计算出各个节点的位移,进而求出相应的应力。针对剪力墙不规则开洞的情况,采用Matlab编程计算了11层剪力墙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位移和应力,并讨论了不规则开洞对结构承栽力的影响。将文章数值分析结果与简化计算结果和ANSYS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取得比较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高层住宅巨型框架节点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两个钢筋混凝土巨型框架梁柱节点的试验,研究了节点区不开洞、梁端破坏的梁柱节点的破坏过程、破坏形态和受力性能,用极限分析建立了巨梁整体受弯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适合于H形梁与工形柱弱轴箱形节点域连接节点的构造形式,该连接属于后Northridge连接方式。试验中共设计梁端标准、梁端加盖板、梁端截面削弱和梁端加腋4种不同的处理方式的足尺边框架节点试件。通过单调加载试验,得到各个试件的破坏模式、塑性铰出现位置及节点域组成板件的应力分布情况。试验现象和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各试件破坏时,塑性铰均出现在远离连接位置的梁截面上,节点域和工字形柱基本处于弹性工作状态,节点域组成板件的应力均较小,其转角延性系数都大于4,塑性转角都大于0.030rad,说明H形梁-工形柱弱轴箱形节点域连接节点具有较高的延性和塑性转动能力,完全能够实现“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及“强节点域”的抗震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12.
提出一种新型装配式半钢性节点,通过高强螺栓将预制梁柱贯通连接,旨在通过更换螺栓构件来完成震后受损节点的修复工作.通过制作节点足尺构件,对其施加低周反复荷载,分析其承载能力及耗能性能.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节点数值模型,分析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节点核心区应力分布情况及承载能力.试验结果与已有现浇节点和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可...  相似文献   

13.
对行业标准《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YB 9082-97中的节点设计进行介绍,内容包括梁与柱的连接、钢梁与混凝土墙的连接.其中,梁与柱的连接又包括:(1)钢骨混凝土梁-钢骨混凝土柱的连接;(2)钢梁-钢骨混凝土柱的连接;(3)钢筋混凝土梁-钢骨混凝土柱的连接.  相似文献   

14.
李凤霞 《施工技术》2004,33(11):14-15
对上下角钢半刚性梁柱连接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得到了此类连接在单向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发展状况、应力分布以及破坏形式。同时还对有限元分析结果与理论分析、试验结果做出了对比。  相似文献   

15.
刘晓辉  刘增科  郭恒 《山西建筑》2007,33(34):77-78
介绍了梁柱半刚性连接的类型,讨论了各种常用梁柱半刚性连接的特性,着重分析了几个能够模拟半刚性连接的弯矩转角特性的计算公式,强调在钢建筑分析中记入非线性特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内环板节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用于大直径钢管混凝土柱的梁柱节点。为了避免内环板宽度过大造成混凝土浇筑困难、用钢量较大的问题,在内环板焊接拉结钢筋,既可以减小钢材用量又便于在钢管柱内设置钢筋笼。为避免与钢梁翼缘焊接处的钢管表面发生层状撕裂,局部加大梁端翼缘宽度,并通过分析合理确定梁端扩翼宽度与扩翼角度。采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对节点构造与应力分布、变形性能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得到梁端的刚域长度,并对刚域长度与框架梁抗弯刚度的关系进行研究。为了验证该类节点设计的合理性,进行钢管混凝土柱-H形钢梁缩尺模型试验。有限元分析与缩尺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节点拉结钢筋可以提高内环板传力的有效性,有效减小节点区柱壁应力,当梁端扩翼宽度为1.5倍梁翼缘宽度、扩翼角度为1∶6时,节点区柱壁应力明显低于H形钢梁的应力,满足“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设计理念。节点刚度对钢管混凝土柱-H形钢梁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影响显著,当梁端刚域长度约为钢柱直径的0.4倍时,框架梁的抗弯刚度可增加40%以上。节点抗震性能良好,可以实现“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7.
基于装配式建筑采用的方钢管钢柱与板块连接节点即柱座节点的重要性,针对现有钢柱与钢梁连接采用的法兰板连接方式,与原有梁柱端板连接和方钢管法兰连接的不同,研究方钢管柱座节点的水平受弯承载力,并得到其简化设计方法。利用ABAQUS软件建立该节点的数值模型,得到装配式方钢管柱座节点上柱法兰板屈服线形状分布,并根据塑性铰线法得到装配式方钢管柱座节点水平受弯承载力简化设计公式,该公式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吻合较好,可应用于实际工程,为装配式柱座节点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赵汉龙  赵国杨 《山西建筑》2008,34(3):101-102
指出钢管混凝土连接传递的内力主要包括梁端的剪力和弯矩,对钢梁—钢管混凝土柱连接和RC梁—钢管混凝土柱两类连接的形式及其受力性能进行了介绍,得出的结论可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一种新的钢框架节点——预应力钢结构节点,该节点在顶底角钢连接的节点中增设了钢拉杆。钢拉杆与梁平行,并通过张拉钢拉杆使梁柱间产生预压力。试验研究表明:在往复荷载下,该节点的耗能由顶底角钢的非弹性变形提供,而钢拉杆和梁柱均保持弹性。该节点的主要优点是(1)拥有自定心(self—centering)的能力从而大大减小了在地震后的残余变形;(2)初始刚度较大与全焊接节点相似:(3)地震下破坏集中在节点的角钢处,地震后可以较方便地通过更换节点处的角钢来修复节点。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ffect of moment transfer efficiency of a beam web on deformation capacity at beam-to-column connections.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five connection models was conducted. Analyt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ment transfer efficiency of the connection with a box column was poor when compared to a connection with an H-column; this was due to the out-of-plane deformation of the column flange. Based on previous test data, analytical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Analy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formation capacity of the connection with a box column decreased due to the poor moment transfer efficiency of a beam web, followed by strain concentration at the beam fl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