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油田在开发生产过程中造成近井地带污染,人们常采用化学的方法来解除油层伤害。利用旋转射流技术将工作液有效置入对于经济有效地提高油井的产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配合高压旋转水射流直接冲洗炮眼解堵和高频振荡水力波、空化噪声超声波物理解除近井地带油层污染。该技术在滨南油田应用50井次,增产效果显著,油井平均单井增油达25%,有效率90%。  相似文献   

2.
直罗油田长8油层储层物性极差,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油层堵塞,造成油井产量下降较为严重。常规酸化解堵技术能有效解除无机物堵塞,而对高分子聚合物和生物细菌等堵塞物解堵效果不佳。通过采用二氧化氯解堵技术对长8油井进行综合解堵试验性应用,能有效解除油层受到的液体污染和杂质伤害,达到增加单井产量目的。经过综合效果分析,表明该技术在直罗油田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胜利油田油井解堵成功率及油井产量,进行了声波配合混气水解堵的理论研究。声波配合混气水解堵工艺以混气水作为激发流体即能大幅度提高声波的振动幅度,又能通过降低空化阈以更好的发挥其空化作用,可以达到解除地层堵塞、疏通液流通道、改善油层内部流体的渗流条件、增加油水井产能的目的,而且可以将堵塞物有效携带出井筒,较之单纯混气排液工艺适用面更广,有效解堵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4.
李军  梁喜梅  黎强 《辽宁化工》2012,41(6):569-572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油层容易堵塞、污染,常规酸化解堵措施效率差的情况,在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藏岩石成分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定边采油厂引进了二氧化氯复合解堵技术,有效解除了油层污染和堵塞,提高了油井产量.通过分析二氧化氯的物理化学性质、解堵机理,结果表明:二氧化氯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可以有效解除油井近井带高分子聚合物、铁硫化物及细菌堵塞.在合理选井的基础上,现场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利用一种新型催化剂,控制化学反应速度,实现了安全施工和提高了药剂利用率,利用生成的热量解除油井近井地带的胶质、沥青质、蜡质等有机物造成的堵塞,疏通油流通道,恢复油井产能。在曙3-011-6井的现场应用表明,化学生热解堵技术可以很好解决油井近井地带有机物堵塞问题,是一项很好油井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6.
针对油田在开发过程中,油水井近井地带因作业施工造成孔隙喉道变窄或堵塞,致使地层渗透率下降,采取多次压裂、酸化等增产增注工艺措施,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但同时也导致近井储层受到不同程度的多次伤害,为此应用大功率超声波解堵技术,该技术在处理地层时,不会再次对油层产生伤害,能有效输通孔隙喉道,在A油田油水井应用后,累计增油119t,累计增注1084m3,表明大功率超声波解堵技术能有效解除油层堵塞,达到油井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锦州油田多数区块已进入高轮次采油阶段,油层堵塞已成为影响油井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油层堵塞原因,针对不同的堵塞采用相应有效的解堵方法,对以机械杂质、无机盐垢堵塞为主的井采用水力冲击压裂——化学复合解堵、压力脉冲解堵;对于以胶质、沥青质、乳状液堵塞为主的井,采用复合固体酸解堵;对于新井、侧钻井等以泥浆污染为主,采用酸化解堵技术。介绍了各技术的原理、主要技术参数、技术创新点、应用情况及取得的解堵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油田低孔、低渗,原油物性差,蜡质、胶质含量高,油井易污染堵塞,影响油井产量问题,试验应用油井个性化酸化解堵技术。优选了适合朝阳沟油田的酸化解堵药剂配方,确定了中和剂和络合剂组成的酸化残液处理剂,解决了酸化后外排带来的安全环保隐患问题。  相似文献   

9.
低渗透油田具有储层渗透率低、岩石敏感性强、近井地带易污染堵塞等特点,导致部分水井注水困难或注不进水,而常规酸化解堵药剂无法进入地层微小孔隙,措施增注效果差,为此研究应用了纳米膜润湿酸化解堵技术,利用低浓度、低摩阻、高液量的纳米膜润湿酸化体系,增大药剂处理体积,增加酸岩反应时间,处理地层微小孔隙;同时纳米膜增注剂进入储层微孔道,发生静电吸附,在岩石微孔道壁面形成纳米级的中间润湿型沉积膜,降低渗流阻力,解除水锁,室内实验表明,药剂体系腐蚀速率≤4.8g/m2·h,降阻率≥41.2%,渗透率提高幅度≥41.7%;试验后平均单井注水压力下降4.9MPa,日增注12.4m3,截至目前平均单井已累计增注2472m3,有效的解除地层深部污染堵塞,实现了欠注水井降压增注。  相似文献   

10.
对于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砂岩油田在开发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油层堵塞的现象。由于油层堵塞较严重,酸化解堵技术在该盆地油田稳产、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的酸化作业可以有效地解除地层堵塞,恢复地层渗透率,在一定程度改变地层的物性。但是使用酸化解堵技术不当还会有危险性,不仅会使地层发生不可逆转的二次伤害,降低渗透率,甚至会造成油井停产。本文主要介绍了低渗透率砂岩油藏堵塞因素、酸化解堵技术原理和普遍运用的酸化解堵技术,通过对堵塞机理以及砂岩酸化影响因素的探究,我们确定了对于不同的储层和伤害类型的酸化解堵技术。  相似文献   

11.
低渗油田在采取酸化等工艺措施时,由于各种原因,油层会受到新的伤害,特别是注水开发进入中后期的低渗油田,油、气、水井产能及吸水指数均有明显下降。通过分析查找影响渗透率降低的原因,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选择脉冲解堵技术解除油层堵塞,提高低渗油田渗透率及油井产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油田越来越多的油水井发生堵塞,解堵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日益重要。为进一步改善解堵的效果,应用酸化解堵技术。酸化解堵技术是应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诊断地层的伤害机理,用它来指导酸化解堵增注的选井、选层、施工是完全可行且十分有效的。实践证明,酸化解堵技术的应用,大大的延长了油水井的生产周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超声波采油技术在孤岛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孤岛油田部分井存在近井地带堵塞、结蜡问题,开展了超声波采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该工艺通过冲击振荡剥离及空化降粘作用解除油水井近井地带堵塞,提高油井产量,现场应用证明,该工艺施工简单,增油效果显著,便于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A油田油层污染越来越严重,常规酸化效果逐渐变差的实际,通过室内实验,形成了具有暂堵、增能、降粘特性的低温自生气增能解堵技术配方体系,对高渗透层形成暂堵,可有效的处理多个层位,解除油井近井地带无机堵塞、有机污染、降低界面张力,提高近井地带渗流能力,提高油井产量。为低渗透油层解除近井地带污染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细分酸化技术在油井层间挖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临盘油田多层段油井笼统酸化效果差的问题,提出了卡封酸化、分层酸化和暂堵酸化三项细分酸化工艺技术,并针对临盘各油田主要地质特征及堵塞伤害类型提出了6类酸化解堵液体系,通过现场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6.
雷常友  叶文刚  杨龙 《辽宁化工》2012,41(10):1041-1043
介绍了低渗砂岩油藏堵塞原因,酸化解堵原理及常用的酸化解堵技术.酸化作为一种有效的增产措施在油田应用极为普遍,成功的酸化作业能够有效解除地层堵塞,恢复地层渗透率,一定程度的改变地层物性,从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但是酸化作业时,作业不恰当也往往对地层产生不可逆的永久性二次伤害,大大的降低地层渗透率,严重时甚至导致油水井停产.本文通过对堵塞机理和影响砂岩酸化效果因素的研究确定了不同储层和不同伤害类型的酸化解堵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中性酸酸化解堵是利用强度较低的固体酸与阻垢剂混合而成的一种解堵液体系。根据环江作业区堵塞特点,分析了主要堵塞类型,进行中性酸液解堵液体系酸化效果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环江作业区堵塞物主要以碳酸钙无机堵塞为主,通过中性酸体系酸化解堵后,酸化效果优良,渗透率提高20%以上,现场单井增油平均1t/d。  相似文献   

18.
曙光油田处于开发的中后期,油层受作业等污染的较多及长期的开采油井近井地带堵塞严重,主要是作业过程中带来的外面机械杂质堵塞和生产过程中原油中的凝固点高、胶质沥青质。介绍了一种转向射流增能技术在油藏开发中的应用,以解除堵塞,提高油井产能。  相似文献   

19.
油田开发后期油井结垢现象非常普遍,油井结垢后会造成近井地带堵塞制约油层潜力发挥,也会导致油井生产不正常,影响免修期,因此防垢、除垢是扶余油田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酸化解堵机理研究,制定了依靠酸化解堵除垢的技术思路,同时通过对垢样分析,优选酸化配方体系,优化施工工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扶余油田稳产提供了一条保障油井正常生产,增产创效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为提高油藏采收率,水平井技术得到规模推广,虽然整体上开发效果得到改善,但是部分水平井因筛管堵塞,钻完井污染、近井带堵塞导致单井供液能力差,不能正常生产。针对水平井生产的难题,创新运用高压脉冲水射流均匀布压解堵+强穿透性缓速酸酸洗+氮气混排组合技术,对采油厂三口低产液水平井开展酸洗解堵施工。形成一种把高压水射流技术与化学方法油层处理技术有机融合,通过物理、化学的双重作用,综合改造堵塞层的一项多元复合联作解堵新技术。该技术能有效解除水平井近井地带污染、大幅提高原油产量,取得较好的效果。水平井均匀布压酸化解堵工艺的成功应用为低能水平井治理提供了经济、实用、高效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