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前言在 Sepharose 4B 柱上层析明胶样品时,首先遇到的困难是实验数据的重复性问题。配制好的同一份胶液,在不同时间进样,很难得到重复的实验结果。经过大量的实验以后,我们摸索到一条经验,那就是每次层析实验都必须采用新配制的胶液,并把配制好的胶液在一定温度下作一定时间的“热处理”,然后快速冷却至室温,随即进样。这样,就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实验数据的重复性问题,就是通过严格地遵循这一操作程序而获得解决的。为什么胶液在放置一段时间后就得不到重复数据?溶液中的明胶分子在放置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又怎样影响着  相似文献   

2.
<正> 一、前言溶胶态与凝胶态的可逆转变是明胶蛋白质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这一特性赋予明胶在照相乳剂制作与涂布中的应用有特殊的优越性,以及在生物化学上对研究胶朊的变性、复性(Renature)过程有理论意义。基于这些理由,人们对明胶的凝胶化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成果已在 A.Veis 及 G.Stainsby 的专著中作了概括。近年来,普遍认为所谓“胶朊折叠”螺旋体(Coila-gen-fold helix)的形成是明胶分子链间相互作用的最重要形式,而类胶朊结构则是稳定凝胶态的保证。对于明胶分子的多分散性人们已比较熟  相似文献   

3.
本工作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测定了明胶的分子量及其分布。使用了三根串联的μ-Bondagel E-linear柱,用2%的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淋洗剂,采用α、β和γ三种胶样作为标准样品。测定了惰胶和改性胶的_N、_W、_Z和_η。估计并讨论了改性胶在制造过程中的降解量。  相似文献   

4.
高压凝胶渗透色谱测定明胶的分子量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工作用压凝胶渗透色谱测定了明胶的分子量及其分布。使用了三根μ-BondagelE Linear 作为分离柱。用2%的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淋洗剂。采用明胶的α、β和γ组分作为标准样品。测定了惰胶和改性明胶的(?)_n、(?)_W、(?)_Z 和(?)_η并与理论计算值作了比较。测定并讨论了改性胶在制造过程中的降解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5.
<正> 凝胶渗透色谱法(简称 GPC 法)已广泛地应用于测定高聚物分子量分布。此法应用于各种高分子化合物的有机溶剂体系已较为成熟。用多孔硅球经表面改性为载体研究水溶体系的工作还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国内亦有不少从事这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6.
根据聚丙烯在凝胶色谱柱上的淋洗特点,确定了测定其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试验条件;采用示差和黏度双检测凝胶色谱系统,利用普适校正方法,不需要Mark常数K、α值,可直接测定聚丙烯分子量分布并给出分子量分布曲线;采用统计方法计算数均分子量、重均分子量、黏均分子量,可以为课题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前人对各种溶液的性质进行大量的研究中,得到了任何溶液在极限情况下都适用的共同规律:P=P°x(1)(式中P为溶液的蒸汽压;P°为纯溶剂的蒸汽压;x为溶液中溶剂的克分子分数)上式称为拉乌尔(Raoult)定律。在任何浓度范围内部服从拉乌尔定律的溶液称为理想溶液。  相似文献   

8.
<正> 一、引言在文献[1]中,我们对提胶前骨素预处理进行了分析研究。骨素经过预处理阶段以后,就进入了提胶阶段。Fysh[3]指出,抽提温度与明胶的产率及性质有密切的关系。在文献[2]中,我们证明了在提胶过程中,提胶温度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关于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及其证明今后将会报导。本文选用国产牛骨及猪牙爿骨骨素为原料(参见文献1),对提胶温度对明胶转化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二、实验部分 1.原料及仪器:参见文献[1]。 2.实验方法:参看文献[2]。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了碱法骨明胶和IAG明胶的分子量分布。讨论了这些明胶的分子最分布与物理性质、粘度、凝冻强度的关系。根据α、β、γ组分将色谱图分类。较大分子量的蛋白质对粘度有影响,凝冻强度与碱法骨明胶的α组分比(fα)有关。可以认为,明胶的分子量分布和原材料的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明胶的物理性能。  相似文献   

10.
<正> 自1959年 Raymond 和1964年Davis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人血清蛋白成功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得到广泛发展,成为分离、分析蛋白质、核酸类生物大分子的有力工具。1967年 Shapiro 又提出用 SDS-聚丙烯酰胺(简称 SDS-PAGE)凝胶电泳方法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1969年Weker 和1970年 Tanford 进一步证实用 SDS-PAGE 法测定蛋白分子量的可行性。由于 PAGE 法测定蛋白质分子量设备简单,所用样品量极少,速度也较快,近年来大有取代超离心法、光散射法测定蛋白质分子量之趋势。明胶也是一种生物蛋白质大分子,为此我们初步探讨了用 SDS-PAGE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在国产凝胶渗透色谱仪上选用NDG—L型硅胶串联柱——四氢呋喃体系分析聚氯乙烯树脂分子量分布,探讨国产凝胶匹配选择过程;列举聚苯乙烯标样算成聚氯乙烯分子量简化式,绘制普适校准曲线和方程;给出系统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示例。研究自由基引发制备聚氯乙烯树脂工艺分子量分布特点,剖测比较悬浮法国内外树脂,由Mw、Mn、a和D等参数初步评价了优劣。揭示获得最佳树脂质量间因素和条件关系。凝胶色谱法检测聚氯乙烯分子量分布方法是适宜的,快速、准确。更在研究和评价氯乙烯聚合装置、工艺条件和用剖测比较树脂分子量分布来提高树脂质量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2.
13.
前言凝胶渗透色谱(GPC)问世已有十年多了,它已成为测定高聚物分子量分布的新方法。该法与经典方法相比具有快速、重复性好等优点。聚氯乙烯(PVC)是我国高分子合成材料中数量最大的一个品种,目前市销产品在质量和性能上同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对国内外树脂分子量分布情况进行研究是很必要的。这对于提高树脂质量,满足加工要求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凝胶渗透色谱(GPC)是液体色谱的一种,GPC法目前主要用于高聚物的分子量分布的测定。随着高速液体色谱的发展,继1964年J·C·Moore最先制得交联聚苯乙烯凝胶之后,七十年代又研制了微粒型高效凝胶渗透色谱填料,并配备以高灵敏度检测器和高稳定性的高压输液系统,不仅提高了凝胶渗透色谱的柱效,并使分析时间大大缩短,由2~4小时缩短为10~40分钟。 TSK GEL柱是日本东洋曹达公司研制的一种高效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交联的微粒高效凝胶填充柱。本文旨在对高效凝胶柱的性能作一评价,并用以测定醇酸树脂的分子量分布,从而为醇酸树脂的研究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侯洋  靳晓霞  孙继 《广东化工》2013,(22):139-141
采用凝胶色谱法对测定聚丙烯酸钠分子量及其分布的方法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流动相、流速、柱温、进样浓度及体积等操作条件对聚丙烯酸钠分离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凝胶色谱测定聚丙烯酸钠分子量及其分布的最佳条件为:以0.1 mol/L NaNO3水溶液为流动相,聚丙烯酸钠为标准品,流速1 mL/min,柱温30℃,进样浓度0.1%,进样体积50μL.测定结果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可以准确测定聚丙烯酸钠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系数.  相似文献   

16.
刘爱民 《安徽化工》2003,29(1):17-21
通过一系列的条件试验,确定了最佳的凝胶渗透色谱(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简称GPC)试验条件。采用宽分布的聚丙烯腈共聚物(Polyacrylonitrile简称PAN)标准样品,通过编制的计算机程序,模拟计算出PAN的GPC校正曲线方程,对宽分布的标准样品进行重复测定。重现性试验结果符合误差要求。本方法快速准确,可满足生产和科研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LYCD中维生素B1含量,其最佳测试条件为:显色剂用量1.00 mL,显色时间15 min,碱性介质用量1.00 mL,测定波长433 nm.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0.0479x 2.5331,相关系数R2=0.9989,线性范围2.0~10.0 μg·mL-1,平均回收率为100.7%,RSD为1.18%(n=5).该方法简单、易操作、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8.
精馏技术在很多工业部门中用作分离及精制物质的方法,现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精馏技术及理论的成就,开启了它的更新的应用范围,同时精馏也成重要的实验技术之一。过去对蒸馏的技术及理论曾作过大量的研究,但是因为缺乏精馏效率的标准估计方法以及计算时所用的液——汽平衡数据的不准确性,使所积累的实验数据的对比难于归纳,阻碍了精馏实验及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改善测定精馏塔效率的方法引起了很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前言浮雕片是彩色电影染印法甩于染印彩色画面的模片,其制造工艺是染印法工艺技术中最重要,最富有特色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染印法影片的质量及染印法的经济效益能否得到最充分地发挥。从人们对染印法坚膜显影机理的探讨中我们知道  相似文献   

20.
采用凝胶板配方和电泳条件优化后的SDS-PAGE技术对酸法明胶水解物、碱法明胶水解物、胃蛋白酶法明胶水解物、胃蛋白酶法猪皮胶原水解物、明胶以及猪皮胶原蛋白透析物等进行表征,获得了将分布于一块凝胶板上的1~100kD的棒状胶原蛋白各组分的色谱图。胃蛋白酶法猪皮胶原蛋白水解物经电泳分离后的色谱图中,各谱带清晰明显,分子量均一,且均匀分布于1~100kD不等,这对棒状胶原蛋白分子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