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实验室开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和实践人才的重要手段。从实验室开放的内涵着手。分析制约实验室开放的主要因素——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资金和实验管理制度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种解决办法——正确明确实验室开放工作目标、优化实验仪器设备、建设专业实验教师技术队伍、建立绩效评估体系,使实验室开放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流体力学实验室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油气勘探与开发实验教学中心"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教学平台,也是石油工程专业不可或缺的实验教学环节。文章从实验设计、实验设备改进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角度,探索增强学生融会知识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由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和抚顺化工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螺旋叶片折流板换热器研究及制造》项目,近日通过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部组织的技术鉴定。认为该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通过理论分析、计算流体力学和实验室实验,研制出  相似文献   

4.
化学实验室高中化学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要内容的多种科学的实验创新、探究活动,我们学生得到进步、吸收知识。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如何进一步的展开对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究与方法的创新。本文针对高中化学中金属吸氧腐蚀的实验方法创新浅谈了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5.
在 6 0 0mm冷模塔内 ,对高效导向筛板的流体力学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测定了 7mm高效导向筛板的压降、漏液、雾沫夹带等流体力学性能参数 ,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 ,得出计算塔板压降、漏液、雾沫夹带的公式 ,可供高效导向筛板设计与研究使用。  相似文献   

6.
油田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管理革命,因此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发建设模式来引领和保证。在认真回顾和总结吐哈油田实验数据中心建设历程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详细论述了4种油田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模式:战略管理模式、系统开发模式、组织管理模式和创新发展模式。这4种模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但各有其内涵和特点,其中,战略管理模式是纲领,系统开发模式是基础,组织管理模式是保证,创新发展模式是灵魂,均是决定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只有它们共同协调运行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有效推进油田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用两种体系,在塔径为0.1m,孔径为0.007m 的芳烃抽提大孔筛板塔中,实验研究了液滴平均直径、分散相存留分数、液泛速度等流体力学性能,改进了两相流体力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得到的液泛速度的计算值与实验测定值能较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8.
导向浮阀塔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空气-水系统,在1600mm×400mm的矩形塔内,对导向浮阀塔板的流体力学进行了实验室研究,测定了塔板压降、雾沫夹带率和液体泄露率。应用空气-水-CO2物系,测定了导向浮阀塔板的效率,并与F1型浮阀塔板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导向浮阀塔板具良好的流体力学和传质性能。  相似文献   

9.
浅谈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实验室是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必备场所,实验室的安全对整个学校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随着实验新设备、新技术的开发使用,实验工作量的增大以及参与实验的人员增多,使得实验室的安全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影响实验室安全的硬件、软件以及实验室安全事故类型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改进和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喷射式并流填料塔板流体力学及传质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国标  兰仁水  王树楹  余国琮 《石油化工》2004,33(12):1147-1151
以空气水为物系,在0 27m×0 12m的方形有机玻璃塔内对3种开孔率相同、开孔形式不同的喷射式并流填料塔板流体力学以及传质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与比较。结果表明,开两个孔的塔板显示出最好的流体力学和传质性能。采用加和模型对湿板压降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的关联式准确度较高,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科学发展的动力。 2 1世纪的高等工程专门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口径的专业知识 ,而且也必须有工程实践、创新设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等方面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 ,我们机械设计实验室在开发创意实验、培养学生创新动手能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一定成果。一、增强教师创新意识 ,不断设计新的实验在教学中 ,教师是主导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首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 ,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为此 ,教师要紧跟当前科学与经济发展的形势 ,关心本学…  相似文献   

12.
仿生学是国内新兴的边缘学科。本文综述了仿生耦合技术在流体机械领域的应用现状,指出实验流体力学及计算流体动力学相结合,是仿生耦合技术在流体机械领域研发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利用广角激光光散射仪,对活性高分子的微观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研究活性高分子的流体力学半径、回转半径等动力学性质,从而分析其分子形态。研究了活性高分子浓度、温度、矿化度对流体力学半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活性高分子溶液浓度为10 mg/L时,活性高分子的流体力学半径为158 nm,回转半径为99 nm,活性高分子为体型结构的聚合物。流体力学半径受温度、矿化度的影响较小,受浓度影响大,其临界交叠浓度为100 mg/L,超过此浓度后,分子线团相互缠绕,流体力学半径急剧增大。利用流变仪测试对比活性高分子与普通直链高分子的流变性,结果表明,体型结构的活性高分子触变环明显高于直链高分。  相似文献   

14.
T0浮阀塔板是在广泛应用于石化行业中的T型浮阀塔板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实验室测定结果表明,T0浮阀塔板与F1浮阀塔板相比有更好的流体力学性能和机械性能。工业应用情况也表明,T0浮阀塔板具有优良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微分浮阀塔板及其工业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空气-水系统,在直径 600 mm的塔内,对微分浮阀塔板和 F1型浮阀塔板的流体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应用空气-水-氧气系统,对微分浮阀塔板和F1型浮阀塔板的传质效率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微分浮阀塔板比F1型浮阀塔板具有更好的流体力学和传质性能,塔板处理能力可提高25%以上,传质效率提高10%以上,介绍了微分浮阀塔板的工业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6.
中国陆相页岩油资源丰富,已成为国家战略性资源。作为源内油气资源的典型代表,页岩油具有“原生源储”的富集特征,在微米—纳米级孔-缝系统内油气赋存与产出机理复杂。基于实验室的装置创新与技术革命是推动陆相页岩油理论创新、规模勘探与有效动用的重要助力。通过系统梳理细粒沉积与有机质富集、岩石结构与矿物组成、微米—纳米级孔-缝系统、流体赋存与可动流体、可压性与裂缝扩展等涉及页岩油地质评价热点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主要认识,提出页岩油地质评价的实验方法要实现从烃源岩向储层、从生烃能力向储烃能力、从排烃能力向产烃能力的转变。当前,页岩油地质评价实验技术的发展面临3方面挑战:(1)细粒沉积矿物成分复杂,不同尺度储层准确表征难度大;(2)页岩储层在有机-无机复合作用控制下的孔隙演化和烃类赋存机理复杂,油气可动性评价难度大;(3)实验室难以完全复制地下真实的地质条件,实验评价的准确性有待提高。页岩油地质评价实验方法的下一步研发重点包括加强原位、精细化、跨尺度实验装置与评价方法的研发,加强页岩关键属性动态演化评价方法以及现场实验室建设与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的研发,以提高实验室表征精度、预测精度与现场应用力度。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新型垂直筛板的操作原理、流体力学试验研究结果和工业应用情况。实验测定了各种几何参数和流体力学条件对塔板压降,气速上、下限和液体提升量的影响,从水力学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讨论,获得了相应的关联式。 VST的工业应用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叶轮式搅拌反应器有很广泛的应用 ,其内部的流动是很复杂的三维流动 ,该文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搅拌反应器内流体的三维流动进行了计算机数值模拟 ,在分析计算中采用了移动网格技术 ,这种方法不需要实验数据辅助 ,通过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可以看出 ,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 ,使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也可以直接计算出流体的流动形态 ,这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搅拌反应器内复杂的流动情况 ,为搅拌反应器的设计制造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手段  相似文献   

19.
以空气和水为介质,在大型冷模装置上,对采用新型催化蒸馏元件(波纹状丝网装载催化剂)床层的流体力学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给出了冷 模试验结果和它与文献值的对比,以及床层流体力学性能的关联式。试验结果表明:该催化蒸馏元件的流体力学性能与文献值相比,具有床层单位高度压降低、液泛气速高、持液量稳定、液相轴向返混小等优点,对于催化蒸馏塔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传统实习方式,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改革实验教学,培养综合能力;加强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创造自由的实验环境;深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改革,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阐述,对培养新世纪的土木创新人才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