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方法一、判别灌区地下水超采的 1.根据流域或地区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判别地下水超采 在年内和一定时期内,地下水位可能由于气象条件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波动,这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时段末地下水埋深超过时段初的平均埋深,这就表明地下水发生超采。时段初和时段末地下水储存量的差值即是地下水的超采量。在有 相似文献
2.
沈阳地区由于不合理的过量超采地下水,致使该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采补失调,形成了较大范围的降落漏斗区,地下水动态不断恶化,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本文对此现状进行了剖析,找出了地下水超采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4.
5.
6.
商丘市地下水超采问题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丘市位于豫东平原,属黄淮海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全市辖6县1市2区,总面积101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6.9万亩,人口787.76万人。该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2.58亿立方米,人均286.63立方米,亩均241立方米,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目前全市地表水污染严重且利用率低,地下水是工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地下水的开采量急剧增加,由于补给量不足,造成严重亏水。据地下水观测资料,1997年全市缺水6.17亿立方米;到2000年,全市中等干旱年将缺水6.87亿立方米,平水 相似文献
7.
8.
保定市多措并举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取得良好成效,探析保定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措施,为下一步工作开展提供指导,也为相近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依据晋祠岩溶泉的补排规律,对泉域水资源衰减加以综合分析,阐明地下水超采的危害性,旨在呼吁人们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持岩溶泉域生态产环境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地下水功能区划分浅谈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简要介绍了我国地下水面临的主要问题:资源枯竭、生态功能退化、环境地质灾害加剧。根据地下水系统具有的资源供给、生态环境保护、地质安全保障这三大功能,分析了地下水功能与当前地下水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关系,提出将地下水分布区划分成四类一级功能区,即开发利用区、生态环境保护区、地质灾害防治区和保留区,分析了地下水功能区和地下水超采区的关系,建议将地下水功能区和地表水功能区联合起来,构成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技术平台。指出地下水保护的程序是:进行地下水功能区划,建立地下水功能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地下水保护的标准体系,制定和实施地下水系统保护方案,加强地下水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省水资源严重短缺 ,地下水超采严重。分析了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地下水开发利用历史和现状 ,以及超采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缓解地下水超采、有效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些措施意见 ,为加强地下水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洪涝灾害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聚焦灾害损失评估问题,本文构建了考虑时间变化的洪涝灾害损失函数。一方面,表征灾害损失随着致灾因子强度先递增、而后增幅趋缓的静态S型曲线关系;另一方面,通过量级、形状和位置三个参数综合考虑灾害损失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情况。基于《中国水旱灾害防御公报》提供的受灾人口、直接经济损失数据,对于各省级行政区2006—2021年洪涝灾害损失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拟合洪涝灾害损失函数,洪涝灾害损失关于致灾因子强度和时间的三维空间散点图可有效地拓展成为连续的三维空间曲面及二维空间热力图。各省级行政区受灾人口整体上呈现出逐年下降的特征,但随致灾因子强度的增加而趋于增加。各省级行政区直接经济损失则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随时间呈现出大幅下降、缓慢下降和略有增加等不同特征。考虑时间变化的洪涝灾害损失函数是变化环境下灾害评估的有效工具,可为区域洪涝灾情评估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近几年地下水有关资料 ,在对侯马市地下水资源的超采状况及其产生的问题有了量的概念的基础上 ,提出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7.
将国内外人工补给地下含水层模式分析归纳为9种,其中地表水-人工整修天然河道模式是在河北平原地区利用南水北调水人工补给地下水最有效的模式;将人工补给地下含水层的效益分为经济效益(包括工业和农业增产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包括防治地下水漏斗下降与地面沉降等效益),提出了各类效益计算方法;将地下水超采所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损失分为地下水漏斗下降经济损失与地面沉降经济损失两大类,研究探讨了各类损失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2006年地下水漏斗下降经济损失为24.93亿元,到2006年地面沉降累计经济损失与多年平均经济损失分别为1 917.14亿元和53.25亿元;而对河北平原地区利用南水北调水人工补给地下含水层的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进行计算表明,人工补给地下水用于工业、农业和生态环境的效益分别为6.42元/m3、2.05元/m3和4.03元/m3,其效益费用比分别为3.61、1.15和2.26。 相似文献
18.
洪灾损失评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洪灾损失进行评估 ,是防洪减灾工作的理论基础。本文对洪灾损失评估指标、计算模型与参数进行了较全面的回顾 ,对每种方法的基本思想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作了一个简要介绍 ,概括了各种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优缺点 ,同时指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华北平原地下水严重超采,并带来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性面临严重挑战。本研究定义了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提出了一种定量评价地下水承载力的新方法,并对华北平原地下水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支撑的GDP从2003年的15 608.18亿元迅速提高到2011年的37 584.9亿元,33.3%的地市位于未超采未超载区;华北平原整体及57.2%的地市均位于超采未超载区,已发生地下水超采,但通过提高用水效率,未来社会经济规模仍有发展空间;9.5%的地市位于超采超载区。最后探讨地下水资源的承载力的提高途径,主要包括增加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提高用水效率两方面,其中提高用水效率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