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浅湿灌溉是将浅灌、湿润和晒田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灌水方式。在旱育稀植的条件下,明显地表现了它省水、增产的特点。据黑龙江省东宁县三岔口灌区试验站试验,水稻每亩产量在800—1,100斤的需水量只有400—500立方。浅湿灌溉每立方米水生产2.2—2.7斤稻谷,为浅灌的129.4—135%,为串灌的140—172%。  相似文献   

2.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在5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逐步由深水灌溉向浅灌、湿润灌、控制灌等方面发展,总结推广了不同形式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安徽省六安地区水利工作者通过6年时间的研究试验、筛选,总结出适合既能节水又能增产的一种适宜水稻“浅湿间歇”灌溉的新技术,它改变了水稻长期淹灌的旧传统。并通过在金寨县灌区白塔畈乡两年的早、晚稻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证明“浅湿间歇”灌溉,方法简便,群众易接受,增产、节水效果明显。1“浅湿间歇”灌溉技术及其要点 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是不同的。“浅湿间歇”…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根据多年来灌溉试验资料和实践用水经验而写的。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薄浅湿晒”,高产省水的效果;第二部分是作用和做法;第三部分是推广应用的效果。本文提出了一个在亚热带地区能够获得水稻高产省水的灌溉方法,即“薄浅湿晒”相结合的灌溉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促进高产,  相似文献   

4.
广西玉林市化寿水库灌区,经过十几年不断的研究试验,现又总结出一整套适用于当地的节水高产措施——“薄浅湿晒”灌溉制度。特别是在1989年到1991年连续三年大旱中,主库蓄水量少,灌溉用水严重不足,他们采取主库灌关键水(即保插、保孕穗后期和扬花三水),水稻其余生育期需水,则由小塘库、陂坝、降雨提供,严格执行“薄浅湿晒”灌溉制度,再辅以其它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结果仍取得了下列好成绩:  相似文献   

5.
就影响间歇灌灌水质量的坡度、畦宽和单宽流量等技术参数进行分析和确定。在冬小麦试验地对间歇灌与连续灌进行了灌水试验,并对灌溉效率、节水率及均匀度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间歇灌与连续灌灌相比具有省水、节能、灌水均匀、效率高等优点。间歇灌比连续灌可节水15%以上,提高灌溉效率15%~24%,均匀度可达86%。  相似文献   

6.
发展节水型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灌溉试验资料为基础,结合灌区调查成果,优化,筛选淠史杭灌区中稻节水高产灌溉模式。水稻“浅湿间歇”灌溉制度。制定了灌水、间歇、蓄雨等三项技术指标。研究了节水增产的原因和依据。分析了发展节水型农业的必要性,推广节水灌溉势在必行。浅湿间歇灌溉制度,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水稻控水增产技术是根据水稻对水分的要求,分生育阶段对田间水分进行控制,该项技术经过盆栽试验,小区试验及大田中间试验,控水灌溉与同期浅灌中蓄的常规灌水方法对比,早、晚稻年减少灌水21次,省水55.3%,增产粮食7.9%,1994 ̄1995年,该项技术在衡阳,零陵、郴州三地市推广31.53万hm^2次,在推广过程中,广大农户乐意应用这项技术。据统计大面积推广,平均每公顷节水225m^3,增产粮食990  相似文献   

8.
通过辽西北6种小区试验和4个大区示范,筛选出辽西北地区综合净效益较高的3种灌溉模式,即膜下滴灌、膜下微喷及膜下微润灌,3种灌溉模式均比较省水,比管灌平均节水30%~40%,比管灌平均增产100kg/亩左右.示范区比非灌溉区平均增产280kg左右.  相似文献   

9.
由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国家科研项目——灌溉节水增产自动监测技术在广西桂林青狮潭水库灌区研制试验成功。据灌溉试验资料表明,该技术实施后,在原推广“薄、浅、湿、晒”灌溉技术的基础上,取得了每亩节水50立方米和增产粮食10公斤以上的效益。这标志  相似文献   

10.
全民整风运动后,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党中央又及时地提出了“三主”方针,使水利建设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遗憾的是田间灌溉试验工作未及时地跟上去。田间灌溉是作物增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应作为栽培技术的有机组成部分看待。不掌握作物正确的灌溉制度,灌水技术,就不能进行正确的灌溉,不能按丰产指标从灌溉上提出水分条件的保证。亩产2,000斤小麦或1,000斤皮棉究竟需要多少公方水,按时段如何分配,在什么时候用,一个社一个乡  相似文献   

11.
肇源县水利科学研究所曾于1984——1987年对苏打盐碱土种稻,旱育稀植“浅晒浅湿”型的灌溉制度,进行了试验研究,现简述如下: 一、苏打盐碱土种稻“浅晒浅湿”型灌溉制度的确定苏打盐碱土种稻灌水方法不能采用死水补灌,容易加大水含盐的浓度,使稻苗引起盐害。也不能采用活水串灌,这样降低水温、泥温,浪费水,造成水肥流失。又不能深水灌概,不但增大灌水量,而且稻苗易徒长,扎根不良,易倒伏,造成水稻减产。  相似文献   

12.
水稻浅湿间歇灌溉制度的研究和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树萱  顾承志 《治淮》1992,(3):35-36
淠史杭灌区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小麦、油菜等,水田占耕地面积的72%。在各种作物中水稻增产潜力最大,但耗水量及灌溉定额也最大。所以水稻节水、增产是这里农业节水增产的关键。水稻浅湿间歇灌溉制度是通过多年对比试验、调查和和推广中筛选总结出来的节水增产的新灌溉技术。一、浅湿间歇灌溉方案的处理设计一般情况下掌握浅水灌溉,按不同发育阶段灌水深度为20~50毫米,让其自然落干。  相似文献   

13.
我库是一座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鱼、发电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该工程于1958年动工兴建,1962年基本建成。灌区七乡一镇,设计灌溉面积16.5万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建立了岗位责任制,灌区普遍实行“按方收费”、“一定、三包”、“五奖五罚”等管理办法。工程和设备完好率达95%以上,水的复用指数1.42,渠系水利用系数达0.804。现在灌田17.7万亩,超设计7.4%,灌区粮食平均亩产1328斤,比建库前增长2.6倍。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水为主,因地制宜全面发展”的方针和“为农业增产服务,为  相似文献   

14.
滴灌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灌溉技术,具有省水、增产、节能、适应不同地形和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各地试点证明,对果树澍灌比传统地面灌优越得多,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带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发挥我区林特产品资源优势,推广灌溉新技术,1984年在省水利厅协助下,我区建立了丹凤葡萄、苹果滴灌试点,1985年开展试验研究工作,现就苹果滴灌试验情况和初步效果简述如下:(一)试区概况:试点设在丹凤县鱼岭水库老虎原,其地域条件是:1、土壤:为浅山带重粘土,深度0~60厘米,平均容重1.36克/厘米~3,颗粒  相似文献   

15.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就是严格控制田间的水层深度,根据水稻生长各个时期的需水量进行灌水。黑龙江省汤原县汤原灌区通过近4年的研究试验,总结推广了“浅一晒一浅”和“浅一湿一浅”两种节水灌溉模式。以及适合不同灌区的水稻节灌方法。即提水灌区采用死水补灌的方法和自流灌区  相似文献   

16.
北方水稻浅湿灌溉的省水增产作用及其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1984年全省水稻面积650万亩,平均亩产485kg,约有一半面积的高产田块不同程度地实行浅湿灌溉。作者在文献[1]中介绍了浅湿灌溉的内容,阐述了土壤水分状况的调节和对水稻生育的促控,说明了水稻浅湿灌溉较常规的淹灌有明显的省水增产效果。本文根据试验结果对浅湿灌溉的省水增产作用及其理论依据探讨如下。 一、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水的生产效率的影响 水稻浅湿灌溉在推广应用过程中,有关科研单位和灌区管理部门继续开展了各种试验研究和观测工作。如辽宁省农科院稻作研究所以浅湿灌溉为基础,开展了综合性的水稻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这种综合性研究除节水灌溉外,包括筛选水稻耐旱品种、培  相似文献   

17.
水稻节水灌溉方式,可归纳为3种,即浅晒灌溉(浅灌);浅湿与浅湿干灌溉(薄露、间歇);湿或干湿交替法(湿润、控灌或称半干旱栽培法)。控制标准有两部分,即水层深度标准和土壤水分标准。水层深度标准:灌〉50毫米为深灌;灌30—50毫米为浅灌;土壤水分标准采取相对饱和含水量和土壤吸水力(负压),相对饱和含水量一般取60%-100%;土壤吸水力一般取0-35kPa。土壤水分标准还可与感官判断(经验)结合确定。  相似文献   

18.
尉宝龙  牛豪震 《人民黄河》1997,19(1):31-33,43
随着汾河水库调蓄能力的下降,加之工业挤占农业用水,汾河灌区灌溉水源日趋紧张。但汾河一坝灌区内的稻田仍采用传统的种植、灌溉模式、灌溉用水量最高达3万m^3/hm^2,浪费水现象很严重。而且还存在着水稻与小麦灌溉用水的矛盾。为此,我们对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的栽培、灌溉技术旱育秧、旱整地、浅湿间歇灌溉比传统的水育秧、水整地、深水灌溉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果。旱育秧比水育秧多栽6.7  相似文献   

19.
泾惠渠灌区三原县安乐乡西毛村群众,1985年以来采用间歇灌水法(群众叫改灌)。所谓间歇灌水,就是两个灌水畦用同一流量轮换灌溉,即先灌甲畦,当水流到一定距离时,将水改入乙畦;同样,水流到一定距离又改回甲畦,直至灌到畦尾,再改到乙畦浇灌的一种灌水方法(国外叫涌流灌或波涌灌),由于灌水效率高,质量好,省水省时省投资,深受群众欢迎。三原县安乐乡西毛村属泾惠渠北干分渠14斗管辖,是渠井双灌区。前几年因渠道失修,单靠井水灌溉,又因采补失调,近年来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井水量不足。灌水时,不光是单井,即使两井并流,要灌完一个300m 长畦,往往需用三四个小时,  相似文献   

20.
灌溉节水自动监测技术在田间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分析灌溉节水增产自动监测技术对水稻节水增产的影响 ,在明确研究目的和内容的基础上 ,在桂林市农田灌溉试验中心站灌溉试验区 ,一个采用自动监测技术控制灌溉方式 ,另一个依然采用“薄、浅、湿、晒”灌水技术方式 ,得出了两个灌溉技术试验结果 ,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