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引言离散带是构成洋底的洋壳板块之间的边界。它们以火山活动为特征。熔岩流持续充填洋壳板块分离时形成的裂缝。离散板块边界的另一特征是由构造与火山活动造成的热液成矿作用。东太平洋海隆 (EPR) 即属此类离散板块边界之一。在太平洋南部,曾记录到高达20cm/年的扩张速度,这是迄今所观测的最高记录。以极高扩张速度为特征的东太平洋海隆  相似文献   

2.
六十年代中期,在红海裂谷发现的热液重金属软泥,由于它的学术价值和经济意义而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七十年代末期以来,在东太平洋海隆上多处相继发现块状硫化物矿床。与锰结核相比,其优点是:产出海域的水深小(约2500米);热液活动的成矿过程短,补偿开采量的成矿再生能力强;产出海域靠近陆地,有利于当事国单独开采。因此,引起了各方人士极浓的兴趣。红海裂谷与东太平洋海隆均位于海底扩张轴部;在与其地质条件相似  相似文献   

3.
扩展性扩张的发现1961年在温哥华岸外太平洋东北部的胡安德福卡海岭发现了世界上最初的中央海岭线形磁异常。扩展性扩张是夏威夷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的 Hey 在将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海岭与胡  相似文献   

4.
<正> 1979年“维玛号”调查船在中国南海调查期间获得的磁异常资料,使我们得以对以前发现的南海盆地的海底扩张模式进行了修正。盆地东部的5D—11号东两向磁异常条带表明,海底扩张的年代为中渐新世到早中新世(距今32  相似文献   

5.
<正> 日本九洲北侧被对马海峡、西侧被东中国海、东南侧被太平洋、东北侧被漱户内海海域所围住。琉球列岛位于菲律宾海和东中国海之间。海底地形:在太平洋侧的日向滩岸外,存在具有大陆架、上佐阶地、日向阶地、日向海盆的大陆斜坡,其前端有南海海槽。在琉球列岛的太平洋侧,存在由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形成的琉球海沟。在东中国海侧有冲  相似文献   

6.
<正> 格洛玛挑战者号由于取得了深达大洋基底的岩心而完成了大洋钻探国际协作阶段洋壳小组提出的一个长远目标。深海钻探计划第83航次在位于东太平洋的一个重返井—504B孔中钻到了海底以下1350米处,深入基底达1075.5米(1979年第69与70  相似文献   

7.
翁通爪哇海台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底玄武岩台地,自1990年一月末开始的大洋钻探计划第130航次四次勘察工作主要在此区开展,于西赤道太平洋的翁通爪哇海台侧坡,共施工五口探井,取芯总进尺4822m,揭示了该巨人碳酸盐储集地的面目(图1)。令人赞赏的成果是获得了高质量的古海洋学研究所必须的科研材料;努力达到钻透太平洋中海台最深基底;半数以上的岩芯是用推进式液压活塞取芯器采集的,从而为进行细致的古海洋学研究提供了最佳样品。  相似文献   

8.
<正> 70年代后半期,利用潜水器在东太平洋海隆潜航,发现了从“烟囱”极佳喷出富含金属的热液姿态及其周围的特殊生物群,已成为发现海底新矿物资源的重大话题;最近,不仅在中央海岭系,且相继在冲绳海槽、裴济海盆、马利亚纳海槽等西太平洋和日本近海的弧后海盆也发现了海底热液矿床。特别是在具有陆壳性质的冲绳海槽中的伊是名海穴发现了热液矿床,是至今地质年代里唯一所见的黑矿矿床,对现代地质学具重要意义,在日本200海里经  相似文献   

9.
"西气东输"二线香港管道工程开工仪式近日在北京、深圳两地同时举行。香港管道工程是"西气东输"二线项目的一部分,包括广东省深圳市求雨岭—大铲岛段海底管道和大铲岛—香港龙鼓滩段海底管道,全长29.04km,设计年输气能力为60×108m3。  相似文献   

10.
正"西气东输"二线项目香港海底管道工程是目前国内直径最大的海底管道工程,也是"西气东输"二线的收官工程。工程建设包括求雨岭—大铲岛段海底管道工程和大铲岛—香港龙骨滩段海底管道工程,全长29.04 km,设计年输气量60亿m~3,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向深圳及香港特区提供安全、环保的天然气资源,对于缓解深圳和香港地区天然气用气紧张局面,优化深圳和  相似文献   

11.
大部分的边缘海,如日本海,菲律宾海和南中国海等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一样,都是由于海底扩张而形成。为了阐明日本列岛形成过程,就不能不掌握边缘海的特征及其形成史。  相似文献   

12.
西北太平洋边缘及特提斯北缘中生代盆地成因(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对与西北太平洋边缘中生代盆地构造演化有关的三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①郯庐断裂形成于元古代并发生大规模的左行平移,在中生代,该断裂发生过周期性地左行和右行平移;②目前大多数古地磁资料含有若干不确定因素并常与地质事实矛盾,难以用于较高精度的古构造重建;③海底扩张学说与西北太平洋边缘盆地源于右行剪切拉分也可以和谐,但是它与一些地质事实不符。提出了“海底裂谷被动拉张说”或简称“海底拉张说”,强调大陆板块及大洋板块主动漂移的作用,而地幔羽促进了板块分裂、会聚和剪切。海底拉张说更有力地支持西北太平洋边缘盆地源于右行剪切拉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浅议加氢裂化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加氢裂化技术的发展历史,并将其分为如下3个发展阶段:加氢裂化技术的形成和初级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末);加氢裂化技术的发展及成熟阶段(60年代末~90年代);清洁油品时代的加氢裂化技术(90年代末至今)。分析了加氢裂化反应、加氢裂化催化剂和加氢裂化工艺的近期研究成果,并对加氢裂化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北太平洋的晚白垩世历史未被恰当地解释,主要是由于在白垩纪的磁平静期发生了板块大改组。利用原始资料,根据断裂带走向和晚白垩世海底扩张磁异常重建板块运动,允许系统地阐述可解释北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天皇海槽和奇努克海槽)所有地质特征的合理的事件顺序。在  相似文献   

15.
在对东太平洋洋隆北纬8°—18°之间部分进行海束测深详查(detailed seabeaminvestigation)时,发现了一种与快速扩张中心伴生的新型火山-构造形态(图1和图2)。在洋隆轴部几处,这种新火山带不相连续,並在横向错开了一小段距离(1—15公里)。但与典型的洋脊-转换断层-洋脊板块边界不同的是,这些横向错开的洋脊终段以大致等于或大于横向错移距的距离相互重复。重复的两段洋脊明显地相向弯曲並沿走向相互归并。分隔重复扩张中心的是与它们的走向大致平行的一深达数百米的封闭形凹陷。重复扩张中心之间的地区是一兼具剪切和旋转变形而无明显转换平行构造的复杂地带。作者根据对扩张中心的蜡模研究认为,转换断层未能在横向错开很小的(<15公里)快速扩张中心处发育,是因为这里的岩石圈太薄太弱,不能维持典型刚性板块的扩张中心—转换断层型式。重复扩张中心的形态很不稳定,而且演变很快。演变的结果是两个重复扩张中心中的一个居于优势,另一个则被废弃。在高扩张速率下形成的一种有特殊意义的海底区,可能带有新近观察到的这种过程的烙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东、南缘构造带沉积盆地类型及其成因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景达 《石油学报》1990,11(2):13-21
中国大陆东、南边缘经历了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和特提斯板块会聚作用的复杂过程.大陆东缘,受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作用,受区域引张应力作用,地壳发生破裂、扩张和沉陷,形成一系列弧间盆地、边缘海盆地和弧后裂谷盆地;晚期受吕宋和台湾碰撞产生挤压应力的影响,东海盆地形成前陆盆地.大陆南缘,于早第三纪早期,由活动的转换为不活动的大陆边缘,具有典型的不活动边缘的重力效应特征——沿大陆架转折部位出现正负配对伴生的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带;大陆边缘的张裂活动与海底扩张轴系相关的两个对称磁异常带;以及沿原南中国大陆边缘的火山弧活动在大约85百万年前停息.根据构造演化分析,南缘的陆缘盆地属于不活动边缘拉裂盆地,南海中央海盆则属于边缘海盆地.本文着重阐述了环绕亚洲大陆东南缘的主要转换断层系统,同时对这些断层系统所反映的太平洋-特提斯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板块边界的应力机制和活动方式进行了讨论.认为在环西太平洋域,它们是左旋剪切带,而在特提斯-印度洋域,从西向东延伸,分别属于右旋和左旋滑移.这些转换断层系统对中国大陆东、南缘含油气盆地和边缘构造带的形成和地质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六十年代初开始,都假设过拉布拉多海和巴芬湾地区是由格陵兰和北美大陆分开期间的海底扩张形成的。拉布拉多海的海底扩张始于晚白垩世大陆拉伸之后。从34到25异常期(根据Kent等1986年的年表,分别为距今84~59Ma),格陵兰相对于北美大陆的运动方向为E-NE,板块三联点开始出现在格陵兰以南。在25和24异常期之间,海底拉张方向发生了巨大变化(N-NE),拉布拉多海底扩张变成斜向的,并在20异常期(距今45Ma)之后,13异常期(距今36Ma)之前停止。虽然证实了拉布拉多海演化的总轮廓,但是仍有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深潜5188m的"蛟龙"号本月将从东太平洋海域凯旋,与此同时,联合国国际海床管理局近日批准中国政府对非洲和南极洲之间的海底金属矿藏进行勘探。《华尔街日报》报道称,这将是中国深海勘探计划的两个里程碑。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汪品先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由他主持的一个经费总额达1.5亿元的研究项目明年将利用"蛟龙"号在中国南海进行海底可燃  相似文献   

19.
海底电缆双检接收技术压制水柱混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底电缆双检接收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勘探新技术,主要用于压制在海底和海面之间存在的“水柱混响”干扰,能有效地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此法的关键在于将海底电缆沉放到海底或水下一定深度,然后在同一观测点上同时利用压电检波器和垂直速度检波器接收地震记录,由于这两种检波器对水柱混响具有相反的响应,据此即可对两类检波器接收的地震记录分别处理,再将两者相加,即可达到有效信号增强、水柱混响去除的效果,该技术已经成为海底电缆勘探的标准。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引进该项技术,但由于受到处理技术的限制,一直未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在深入研究该项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资料的特点,提出一整套数据处理思路,着重强调做好双检记录的频率匹配,以便获得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晚白垩世时,较直的东太平洋隆起的脊峰发展成一种异常规则的雉堞(Crenelate)型式。与以前的说法相反,这种型式可因与转换断层垂直的不对称扩张而形成,而无需有洋脊跳移或影响板块刚性的其它因素。这样的发育情况已在蜡实验中观察到了。如果扩张不与转换断层垂直,则还可能形成锯齿状(Serrate)的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