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概述 梅梁湖是太湖北部的一个湖湾,面积123.9km2,平均水深1.95m,容积2.41×108m3,东、西、北三面环山,形似口袋,南部与太湖相通. 近10年来,随着沿湖工农业的发展,入湖污染物的急剧增加,梅梁湖已成为太湖污染最为严重、污染发展速度最快且危害最大的湖湾,梅粱湖历年总磷变化趋势(图1)以及太湖叶绿素(CHLa)分布如图2所示.  相似文献   

2.
梅梁湖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梅梁湖是太湖中污染最重、污染发展速度最快、危害最大的湖湾 ,其主要污染原因是大量污染物经河道入湖和内源的二次污染。梅梁湖水污染防治是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只有确立综合防治水污染的观点 ,严格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关闸挡污、生态清淤、调水、提高水位、大规模水生生物防治 ,才能改善梅梁湖水环境。最后建议先实施太湖—梅梁湖—内河调水或贡湖—五里湖—梅梁湖—太湖调水 ,再实施长江—新沟河—梅梁湖—太湖调水的组合型方案  相似文献   

3.
梅梁湖北部区域底泥污染物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概述梅梁湖系太湖北部的一个湖湾,位于无锡市中心西南10km处,其南北长12~17km,东西宽7~10km,以马山的钮头和拖山岛一线为界,面积约为123.8km2。水位3.0m时,平均水深1.95m,容积2.41亿m3。梅梁湖是无  相似文献   

4.
以实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湖泊二维水流水质数学模型,研究了扩大马山内河对改善太湖西北部竺山湖和梅梁湖湖湾水动力和水环境的作用,主要分析内容包括湖湾内流场、流速、水质,以及湖湾口水量交换等,以便为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梅梁湖是太湖的一个湖湾,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西南郊4km处,南北长16km,东西宽7-10km。沿湖风光秀丽,水厂密集,是无锡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取水水源地集中区。由于梅梁湖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蓝藻容易爆发的水域。对梅梁湖蓝藻影响因素和生长规律的研究,对于科学治水,控制蓝藻大规模爆发,保护旅游经济和供水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是改善太湖水环境的流域性工程,也是流域洪水北排长江的流域性骨干工程。工程既能将直武地区5年一遇及其以下涝水由南排太湖改为北排长江;还可通过新沟河外排梅梁湖水体,改善梅梁湖湖区水动力条件,提高太湖水环境容量;具备遇水污染突发事件时,引长江水入太湖,扩大"引江济太"规模,保障梅梁湖等湖湾水源地供水安全,整个工程具有双向引、排水运行要求。本文以其中的江边枢纽为例,根据泵站运行特点,选择合适的机组型式,兼有排涝、引水功能,以此在太湖和长江之间形成有效联通通道,形成新的调水引流格局。  相似文献   

7.
引江济太对太湖水源地水质改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4月底,太湖西北部湖湾梅梁湖等出现蓝藻大规模暴发。省水利部门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迅速从长江调水引流,同时关闸控污、加强监测、护水控藻,对缓解危机发挥  相似文献   

8.
通过生态调水、生态清淤、打捞蓝藻、控源截污和生态修复五大综合措施和相应的保障措施,江苏省梅梁湖的水质和蓝藻爆发程度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得到较大改善。但梅梁湖存在入湖湾污染负荷仍超标、蓝藻爆发仍较严重、水生态修复不到位等问题。对此,主要治理措施:全面改善太湖和武进港水质;持续调水出湖,建设集藻围隔系统,增加蓝藻打捞量和提高打捞效率;全面实施生态修复;适当清淤;实施分片分区域治理。  相似文献   

9.
梅梁湖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评价缘由 梅梁湖系太湖北部的一个湖湾,位于无锡市中心西南10km处,具有供水、蓄洪、旅游、航行、灌溉和水产养殖等功能,是无锡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地之一。随着近10多年湖区周边人口急剧增长,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为活动影响颇为激烈,加上环境治理工作的严重滞后,河网水系水质不同程度出现下降,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几乎未经处理便直接或通过河道排入湖体,使湖体不断接纳来自随  相似文献   

10.
梅梁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座落在美丽的太湖之滨、蠡湖之畔,位于太湖北侧梅梁湖与京杭大运河支流梁溪河的上游交汇处,距无锡市区10公里,距“太湖第一胜境”国家AAAA级风景区鼋头渚公园不到100米,太湖、蠡湖、国家AAAA级蠡园、“世界第一铜铸大佛”灵山大佛和梅园等众多闻名中外的风景名胜环绕四周,  相似文献   

11.
浅谈太湖生态清淤施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湖是一个浅水型、多湖湾的湖泊,周边地区经济发达、城市群密集.长期以来,污染物随入湖河流进入湖体,日积月累,逐渐形成大量污染底泥,成为太湖主要的内源污染.  相似文献   

12.
太湖梅梁湾、贡湖套网格风生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太湖梅梁湖、贡湖湖流进行套网格数值模拟。根据1998年8月太湖富营养化水质监测水文物理资料,绘制出梅梁湖、贡湖各站点位置分布图和其流速大小和方向。模拟计算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证明其套网格数值模型的建立是合理和有效的。分析结果表明,太湖各水域流速相差很大,近岸区域流速高于远岸区域,存在明显的近岸流。但流速值不大,即梅梁湖、贡湖和大太湖的水体交换量不大,通过流场分布可初步判断污染物质在水体中的扩散与迁移情况。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无锡市力争在1a左右的时间内使太湖水的水质大幅度改善,透明度将达到1.5m以上。目前太湖20000m~2的浮床工程正在加紧实施之中。据了解,近几年来梅梁湖、五里湖的水质均为V类甚至更为劣差,一直是太湖中污染相当严重、对太  相似文献   

14.
为加快太湖消除蓝藻暴发的步伐,设计出水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本文介绍了利用太湖大数据数模治理太湖蓝藻暴发整体思路。提出用水量水质数模分析各阶段水质改善趋势和能够达到的最终水质目标;结合修复湿地的实践建立完善湿地数模;在水量水质、湿地数模的基础上建立蓝藻数模消除蓝藻暴发。以梅梁湖为例进行消除富营养化和蓝藻暴发试验,结合梅梁湖治理实践建立梅梁湖蓝藻数模试点,并为太湖其他水域建立数模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5.
太湖底泥氮污染分布规律及生态风险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刘凌  崔广柏  王建中 《水利学报》2005,36(8):0900-0905
对太湖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全面分析了其底泥的氮污染规律。结果表明,底泥表层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总氮含量总体超标;其第2、3、4、5层,总氮污染程度已大为降低。得出了不同保证率条件下太湖底泥总氮浓度垂向变化规律,并据此确定太湖底泥生态清淤的深度为上层40~50cm。对太湖底泥各层次总氮浓度概率分布的计算发现,它基本符合随机对数正态分布规律。提出了太湖底泥氮污染生态风险分析方法,定义了度量生态风险的指标,并计算了生态风险值,计算结果表明,太湖底泥氮污染生态风险程度较高的区域依次是五里湖、东太湖、梅梁湖南区等,此为生态清淤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6.
梅梁湖泵站进水引渠水工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工程概况梅梁湖泵站枢纽工程位于无锡市区以西的太湖风景区,地处梅梁湖、五里湖与梁溪河的交汇处。梅梁湖泵站枢纽工程由1座泵站、2座进水闸、2座出水闸组成。泵站设计流量  相似文献   

17.
从五里湖谈太湖水污染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喜 《中国水利》2004,(14):19-21
五里湖是太湖北部的一个湖湾,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大量生活、工业污水入湖,湖水被严重污染.近年来,无锡市为治理五里湖水污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采取生态清淤、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治污,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五里湖的污染实践对太湖水污染治理有一定借鉴意义.结合五里湖治污实践,对太湖治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SILAS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特点,通过太湖底泥分层密度试验分析确定了太湖底泥分层与密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SILAS走航式适航水深测量系统较为精确地测出了太湖重点污染湖湾底泥的分布,并对测量中遇到的难题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9.
4月10日,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第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暨主要入湖河流河长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省长李学勇要求,要坚持环保优先、标本兼治,坚持不懈抓好太湖治理工作,促进太湖水质持续改善、生态持续恢复,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贡献。4月16日,省长李学勇来到梅梁湖泵站枢纽工程  相似文献   

20.
东太湖典型湖区水环境特征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研究了2002年4月至2003年4月东太湖的东茭嘴、油车港、太浦河口、湖心C、大缺口和张家港等6个典型湖区水环境特征。监测数据表明,东太湖6个典型湖区水质参数变化四季分明、空间差异显著;受水生高等植物的净化作用、湖区周边居民面源污染和上游苕溪来水水质等3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枯水期水质明显不如丰水期。冬春季节水生植被净化能力的减弱和城镇居民生活面源污染的加强形成东太湖水质西南差东北好的格局、夏秋季节水生植被净化能力的加强和上游苕溪来水水质的改善形成西南水质好东北差的格局。利用太湖站同期水环境监测资料,比较了草型湖湾东太湖与藻型湖湾梅梁湾水环境因子的差异。提出东太湖春季期间水体中NH4 -N、NO3--N浓度的消长变化可能是维持东太湖水体能够保持清水状态的触发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