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的土地沙漠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人地关系不协调以及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环境相互作用而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最终使地表呈现沙漠化现象.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蔓延,影响日益严重,是当今世界上一个很重要的环境问题.本文首先在总结前人理论研究与科学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黄土高原地区实际情况划定了黄土高原沙地沙漠区范围,分析了沙漠化的成因,揭示了其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内在决定因素——地表沙性物质基础和干旱多风的动力条件以及外在因素——人为因素,推断出该区沙漠化有加速发展以及有进一步由北向南推进的趋势;然后通过确定分区原则,构建指标体系,将黄土高原沙地沙漠区划分为内蒙古河套区、鄂尔多斯沙地区、黄土丘陵与沙地区,并对各区的土地利用及治理措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最后展望了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沙漠化治理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水文地质环境在土地沙漠化发展过程中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漠化土地分布广泛,土地沙漠化面积逐年增加,沙漠化的治理不能忽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控制土地沙漠化发生和发展的最佳水文地质环境是能够维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自我稳定。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内蒙古地区土地沙漠化现状和形成原因,分析总结了该地区治理沙漠化所应用到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遏制地球荒漠化属于世界性难题,绿化沙漠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并扩大生存空间,我国沙漠总面积约70多万km2,连同50多万km2的戈壁在内总面积约130万k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西北干旱区是我国沙漠最为集中的地区,约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80%。另外,由于不合理的生产方式造成了新的荒漠化土地。据中国治理沙漠化基金会记载,我国有4亿人生活在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同时荒漠化造成地面表土裸露,还为沙尘暴提供了大量的尘土来源。  相似文献   

5.
鄂托克前旗土地总面积1.25万km~2,地形地貌主要由梁地和沙漠及沙漠化土地两大单元构成。其中梁地面积4928Km~2,占总面积的39%,地下水位一般在10~100m,为严重缺水地区;沙漠及中度沙漠化土地面积4627km~2,占总面积的37%,地下水位浅,易于开采。但沙性土地渗水强,表层蓄水能力差。全旗共有两条河流。其中,流经东部城川苏木的无定河在本旗境内河段长12.4km,且河道切深40—60m,正常流量0.4m~3/s;流经西部芒哈图乡的水洞沟,旗内河段长11.1km,正常流量仅0.017m~3/s,时常断流。全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仅250万m~3。地下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7660.9万m~3。多年平均降水量268.1mm,蒸发量  相似文献   

6.
《北京水务》1996,(4):23-24
妫水河盆地的沙漠化现象及其防治延庆县水保工作站早在1977年北京地区的沙漠化现象即已引起了专家们的高度重视,在联合国内罗毕沙漠化防治会议上就将北京及其附近地区列入了荒漠化高危险性地区。延庆县康庄~八达岭一线是北京五大风口之一,妫水河盆地沙漠化趋势似乎...  相似文献   

7.
沙尘暴和土地沙漠化问题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文章分析了大庆市沙漠化对水利的影响及沙漠化对水利工程的危害,从而提出了在水利方向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及建议,以达到改善环境,恢复土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流,近年来,由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塔里木河水流量逐年减少,中下游两岸林草面积不断减少,土地沙漠化面积日趋扩大,下游塔克拉玛干与库木塔格两大沙漠呈合拢态势,绿色走廊环境恶化。从2002年3月起,总投资107亿元的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展开。与此同时,塔里木河中下游区域内对荒漠化、草原退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环境地区实施生态移民,以保护原始胡杨林生态屏障,节省水资源。新疆生态移民工程主要在塔里木河流域内荒漠化、草原退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环境地区进行。本文主要通过对塔河流域的生态移民工程调查,简要分析新疆生态移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从联合国防治沙漠化中国对策、沙漠化防治的国际合作、法律法规体系、科学研究、宣传等方面对中国防治沙漠化的对策体系作了阐述。回顾我国50多年来沙漠防治所取得的成就,对不同地区、不同防治目标所采取的沙漠化防治模式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张家口市地处山地丘陵区,自然条件差,坡耕地较多,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严重。通过坡改梯建设基本农田、退耕还林还草、蓄水保土耕作、修建小型水利配套工程,对坡耕地进行科学治理,是遏制水土流失、沙尘源的根本有效措施。强化管理、科技支撑、监督执法、创新机制是搞好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石羊河下游民勤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西走廊石羊河下游———民勤地处我国干旱内陆区 ,民勤绿洲是我国典型的荒漠绿洲之一。由于石羊河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 ,引起其下游民勤盆地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土地沙漠化、盐渍化面积扩大 ,植被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文中对生态环境恶化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就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出了对策。水资源问题是民勤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 ,要改善民勤的生态环境条件 ,首先必须解决好当地水资源问题  相似文献   

12.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土壤侵蚀及其造成的石漠化已成为制约该区可持续发展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以桂西北喀斯特丘陵区环江成义屯的峰丛洼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137Cs示踪技术对洼地泥沙堆积与小流域土壤流失速率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963-2007年的44年间,洼地泥沙堆积速率和堆积模数分别为0.38 cm.a-1和51.4 t.km-2.a-1。讨论了流域土壤地面流失与洼地泥沙堆积速率的关系,认为前者应比较接近于后者,研究小流域的土壤地面流失模数为57.1 t.km-2.a-1。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近几十年以来的地面水土流失轻微,土壤流失速率仅为数十t.km-2.a-1。  相似文献   

13.
西北内陆干旱区生态环境及其演变趋势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王浩  秦大庸  王研  王芳 《水利学报》2004,35(8):0008-0014
定量分析了西北内陆区生态环境及其总体变化趋势。通过对生态环境现状的总体评价,研究了20世纪70~90年代西北内陆地区发生的景观变化;以335个县级区为基本数据信息单元、省级行政区为分析讨论的基本层面,进行了全西北、省、县3个层次的评价;从水分-植被相互作用机理入手,分析了水资源和土地开发利用对景观改变和生态环境演变趋势的影响;提出了西北内陆干旱区生态环境呈现荒漠化面积扩大、人工绿洲面积扩大而荒漠-绿洲过渡交错带面积缩小,且总体趋于劣化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4.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makers are recognizing climate change and desertification as fundamental obstacles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World. Sub-Saharan Africa, particularly the Sahel region, has been severely impacted by the compounding effects of drought, deforest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The Senegal River Basin in the West Africa is a prime example of a region where development objectives are seriously undermined by the drought-induced desertification process. The basic hydrologic constraint on development is revealed in a time series decompositionof Senegal River annual flow volumes, which strongly suggests that water resources availability has been substantially curtailed since 1960. Two alternative time series mechanisms are hypothesized to account for the decreased flow volumes in recent decades. The first time series model suggests the presence of a long-term periodicity, while the second model hypothesizes an ARMA(1,1,) process. The second hypothesis provides a superior model fit. The stationary ARMA(1,1) model can be fitted successfully, however, only after explicitly removing a non-stationary component by linearly detrending after 1960. The implication of non-stationarity in Senegal River hydrology provides additional analytic evidence that the landscape degrad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processes observed in Sahelian Africa can be in part attributed to climate change effects. Efforts to redress desertification should be at once conscious of complex socioeconomic forces exacerbating the desertification process and fundamental hydrologic constraints to river basi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
贵州织金县石漠化防治对策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高贵 《人民长江》2010,41(9):101-103
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发展已成为当今生态建设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贵州西部岩溶地区织金县石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现状,基于石漠化治理的基本原则,提出了适合项目区实际情况的石漠化治理对策与模式。最后指出,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项目区将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严重,虽然通过石漠化治理措施遏制了整体扩张趋势,但是治理形势并不乐观,生态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针对中国西南石漠化治理存在的治理成果难以有效维持、无法彻底消除人地矛盾、治理难度不断提高等问题,在系统梳理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特殊性、石漠化成因、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的基础上,从重视区域整体治理与系统修复、探索喀斯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途径、加强喀斯特地区生态补偿、探索喀斯特地区社会-生态系统的协同机制四方面,提出了面向区域整体治理与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为我国西南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Markov的石漠化景观演变特征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漠化是岩溶山区脆弱生态系统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相互作用而造成的土地退化过程,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分析石漠化演变特征,预测其发展趋势,对石漠化的治理和防御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以贵州六枝特区1990年和2010年遥感解译石漠化数据为基础,分析石漠化演变特征,运用马尔科夫法预测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①1990—2010年,研究区石漠化演化以不变型为主,占研究区喀斯特面积的46.79%;②通过预测,到2030年轻度石漠化为研究区主导石漠化景观类型,无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面积大量减少,轻度和中度石漠化面积大量增加;③在现有模式下,研究区预测时段内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应加大土地利用方式和治理模式的调整,重点加强潜在石漠化区域的生态保护,避免石漠化生态修复进入死循环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为挽救黑河下游额济纳地区严重退化的生态环境,本世纪初开始向下游实施生态输水工程。本文通过对2000-2009年的MODIS/NDVI序列分析,揭示了生态输水以来额济纳地区植被时空变化格局;基于不同时空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和实地考察资料,分析了植被变化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1)研究区内80.4 %的绿洲区植被和91.5 %的荒漠区植被呈恢复趋势。绿洲区内年累积植被指数序列趋势度大于0.14 a-1 的区域都存在农田开垦或弃耕地复播现象;荒漠植被的显著恢复主要发生在西河中、下游和东河下游地区。(2)研究区内19.6 %的绿洲区植被和5.1 %的荒漠区植被进一步退化,退化区主要分布在衬砌渠系两侧和一些干涸或径流减少的自然河流两岸,植被退化主要是乔木林的退化。(3)大范围的植被恢复主要原因在于地下水环境的整体好转,以及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地下水环境的整体好转取决于黑河中游来水量的增加和下游输水方案的实施。(4)研究区植被退化的直接原因在于目前输水方案实施引起的局部地表水环境恶化。基于植被动态监测和局部植被对全局生态的重要性评价,确定合理的输水方案,对于区域生态环境演变进入良性循环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麻江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勇 《中国水利》2014,(14):45-48
2008年以来,贵州省麻江县共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86.53 km2,治理区生态环境、群众生产生活及生存条件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明显的综合效益。其主要做法是培育支柱产业,将石漠化治理与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加强监管,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缓解治理投入不足;加强人口管理,扩大劳务输出,减轻人为干扰,促进生态修复。进一步提升治理水平,应加大宣传和投入,加快治理步伐;探索创新工程建设监理模式,加强协作和管理,努力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及时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修编,加强生产建设活动监管,有效保护治理成果及现有林草植被;加强监测工作等。  相似文献   

20.
黄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情势变化及其成因初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牛玉国  张学成 《人民黄河》2005,27(3):31-33,36
目前,黄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情势呈现降水总量变化不大、气温不断升高、实际来水不断减少的趋势,与之相关的水生态环境情势表现在土地荒漠化、湖泊和湿地萎缩、冰川消融、冻土层埋深加大、草场退化、鼠虫害肆虐、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和数量锐减等方面。在总结分析黄河源区近50年来水文水资源情势变化特点的基础上,从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对该区的水文水资源情势变化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情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如气候变暖、水面蒸发能力上升等,人类不合理干扰和生态环境恶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