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干银法光敏热成像材料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并重点介绍了其系列产品中的主要品种:干银胶片。详细地阐述了其基本结构、技术性能、特点、工作原理、日益广泛的应用和市场展望。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来,以羧酸银作为银源的感光材料(称为干银材料Dry silver)在技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由于干银材料具有加工简便,无污染且能耗低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如医学成像、缩微等。因而围绕改进和提高干银材料的应用性能所开展的研究也成为国际感光科学界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国际上先进的干银胶片有机物的结构剖析所得到的数据,并结合相关资料报道的信息,讨论干银材料的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航空锌银蓄电池用活性锌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活性锌粉的制备方法,对活性锌粉和使用活性锌粉制造锌电极的锌银蓄电池进行了性能实验。采用电化学沉积方法制备的活性锌粉,具有高纯度(95%以上)和高比表面积(0.173m2/g),能够超高倍率(7C以上)放电。使用活性锌粉直接铺于导电网上用干压制或涂膏压制的方式制成干荷电电极片。通过特殊的缓蚀措施,用该锌粉制造的锌银电池,年容量损失<1%。实验结果表明:活性锌粉直接干压成型,作为锌银蓄电池负极,其电池组电性能完全达到化成方式生产的电池组性能。  相似文献   

4.
活性碳纤维载银工艺及其表面银颗粒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林  万怡灶 《材料工程》1998,(9):28-30,34
以自制粘胶基活性碳纤维(ACF)为载体,通过真空浸渍和真空热分解的方法在其表面沉积银,制得了载银活性碳纤维(ACF(Ag)。研究了载银工艺参数对ACF(Ag)的银含量、表面银颗粒大小、分布及形态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银颗粒的形核与长大机制;此外,还分析了银颗粒与ACF结合力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利用电场诱导热转印技术,通过电场诱导热扩散和后续热处理分别在硅酸盐玻璃内部获得了银离子与银纳米晶图形.借助XPS、FT-IR、UV-vis研究了银的扩散、析晶机制.结果发现,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图形膜中金属银通过电化学反应被氧化为银离子,并沿电力线扩散进入玻璃基体,分别以Ag+和Ag0形式占据Na+空位和填充到玻璃网络间隙.后续热处理过程中部分Ag+还原为Ag,银离子通过扩散、成核、析晶为银纳米晶.EPA和HRTEM等分析表明,玻璃内部获得的金属银离子及银纳米晶图形清晰,银含量最高可达24.5%(质量分数),扩散深度>200μm,银纳米晶体呈面心立方结构,直径为7~15nm.  相似文献   

6.
方景礼  方欣 《材料保护》2007,40(10):85-89
银镀层存放和装机2~3个月后就会发生变色,降低银层的性能.分析了银层变色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无铬防银变色工艺,介绍了其防变色效果,并对防变色配合物膜的性能、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新型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硒镓银(AgGaSe2)的电导率进行了准确测量.电导率能说明一种材料导电的难易程度,能直接反映出硒镓银的电学特性.硒镓银的电阻属于108~1011Ω的高电阻,测量中采用精度为千分之一的标准电阻对仪器进行了校准,提高了测量值的准确度,通过对电阻的准确测量,达到了对其电导率的准确测量的目的.为硒镓银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周学东  何鑫  赵修建  赵小锋 《材料导报》2006,20(Z2):127-129
用湿化学法制备了一维银纳米棒,其长径比约为5:1,颗粒直径为30nm左右,并用AFM研究了此种一维银纳米棒分散在PVP中后利用旋涂法在玻璃基片上所成的膜的形貌.紫外-可见吸收谱、XRD图谱以及选区电子衍射均证明所得到的纳米粉末为单质银颗粒,且具有面心立方结构.AFM图像表明得到的薄膜具有均匀的纳米孔洞,此为PVP烧结后留下,银纳米粒子则从该孔洞中垂直玻璃表面生长成圆柱体形粒子,取代此前的一维纳米棒结构.  相似文献   

9.
以载银MWNTs抗茵剂为功能材料,采用紫外光辐照的方法制备了载银MWNTs抗茵羊毛纤维.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对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测试了样品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和抗茵耐洗涤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抗茵羊毛纤维表面包覆了一层致密的抗茵层;与原毛相比,其结晶指数、单纤强力、断裂强度和热稳定性均有提高,但断...  相似文献   

10.
世界铸币、展览、收藏等领域的银及其合金器件存在变色问题,现代工业中与银有关的部件的服役寿命、性能稳定性等一直被其变色困扰.为此,对银在氧、硫化氢、硫、二氧化硫、有机硫化物、氮氧化物、硫化物溶液、自由基和过氧化物、氯化物等腐蚀介质中的变色历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概括了湿度、温度、光照、表面状态等因素对银变色的影响,提出了银变色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马肃  刘峥  袁帅  罗景芳 《化工新型材料》2012,40(12):143-146
利用化学镀技术和紫外光照射还原技术,制备了剑麻抗菌纤维,对其结构和抗菌性能进行了研究.以纤维载银量为指标,探讨了硝酸银浸泡时间、硝酸银浓度、紫外光照射时间等因素对载银量的影响,确定了制备的最佳条件为:硝酸银浸泡时间为12h,硝酸银浓度为10mmol/L,紫外光照射时间为60min.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红外光谱仪对剑麻抗菌纤维结构进行袁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剑麻抗菌纤维载银量较多,银主要依靠非化学键作用力而存在在剑麻表面上.所制备的剑麻抗菌纤维在48h内,银释放百分比分别为0.21%、0.17%,这说明银与剑麻的结合能力较强,且会持续稳定的释放出银.考察了载银剑麻纤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载银沸石中银含量的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样品在低温下用硝酸溶解,试液过滤后直接用火焰原子吸收方法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大量沸石对银的测定产生干扰,可通过配制沸石基质标准工作溶液消除干扰.在最佳实验条件下,银的质量浓度在0.40~15.00 g/ml与10.00~100.00g/ml范围内分别符合比尔定律,检出限为0.11g/ml,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7%~103%.该方法可用于载银沸石中银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载银氟磷灰石抗菌剂的制备和耐高温性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共沉淀法制备无定形纳米载银氟磷灰石粉体,将其在1000℃下进行3h的热处理后,得到载银氟磷灰石抗菌剂.通过TEM、XRD、AAS、SEM等分析测试手段对该抗菌剂进行了表征,摇瓶法抗菌实验证明该抗菌剂在经1350℃高温后仍具有100%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14.
石墨烯-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无毒、绿色的葡萄糖为还原剂, 在没有稳定剂、温和的液相反应条件下, 同时还原氧化石墨和银氨溶液中的银氨离子, 原位制备石墨烯-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吸收光谱、拉曼光谱、扫描电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所制备的石墨烯-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氧化石墨和银离子在反应过程中同时被葡萄糖还原, 银纳米粒子均匀分布于石墨烯片层之间, 生成的银纳米粒子中大多数存在着孪晶界, 银纳米粒子的大小和分布受硝酸银用量的影响, 在合适的银离子浓度下, 负载在石墨烯片层上的银纳米粒子的粒径分布集中在25 nm左右; 复合材料中石墨烯的拉曼信号由于银粒子的存在增强了7倍.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铜阳极泥中间物料分金渣为原料,使用亚硫酸钠进行分银,对分银关键技术亚硫酸钠浓度、反应温度、反应pH值、反应液固比和反应时间进行了研究。并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检测到亚硫酸钠浓度的准确性对生产有重要作用,试验探索了碘量法测亚硫酸钠浓度的影响因素,降低了亚硫酸钠浓度测量误差。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亚硫酸钠分银过程银的浸出率达到了98.9%。  相似文献   

16.
以油酸钠为表面活性剂、AgNO3为前驱剂、N,N-甲基甲酰胺(DMF)为还原剂,在水相体系制备银纳米粒子.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了不同反应时间银纳米粒子的吸收曲线,系统地考察了反应温度以及DMF加入量等因素对银纳米粒子生成过程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加DMF时,该反应体系不能生成银纳米粒子,随着DMF加入量的增加和反应温度的升高,体系中银纳米粒子的吸收强度逐渐增大,在100℃、DMF加入量为3mL时,银纳米粒子的吸收强度大幅度提高.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结果表明,所得的银纳米粒子具有球形形貌,且具有较窄的尺寸分布.  相似文献   

17.
Sol-gel制备二氧化钛复合抗菌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伟  王俊 《材料导报》2006,20(Z2):78-80
以钛酸正丁酯为前驱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级二氧化钛粉体和掺杂了二氧化硅以及银、铜、锌等金属的复合抗菌粉体.用EDS、TEM以及UV等技术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二氧化硅的包覆可有效减小产物粒径,改善其表面性质.而在纳米TiO2粉体中掺杂银和其它金属后,大大提高了粉体的抗菌性能,有效拓宽了纳米TiO2在紫外区对光的响应范围,还使其在可见光区也有了一定的吸收.  相似文献   

18.
利用直流磁控溅射方法在液体(硅油)基底表面成功制备出具有自由支撑边界条件的金属银薄膜系统,研究了该薄膜的形成机理、表面形貌演化规律及内应力释放机制.实验发现银薄膜的形成过程基本可分为准圆形团簇、分枝状结构凝聚体和连续薄膜等几个阶段.沉积后,当样品暴露在大气环境中,银薄膜自身产生强烈收缩效应并促使其表面形貌不断演化,一直持续到几十小时之后薄膜系统的自由能降到最低为止.由于金属薄膜与液体基底之间的切向相互作用能几乎为零,银薄膜在收缩过程中可形成宽大的裂纹和平行的直线状(或扭曲状)褶皱花样.基于薄膜的应力理论,本文对银薄膜的开裂和起皱行为进行了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19.
首饰用抗变色银合金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简要分析了银合金变色的原因.评述了表面处理以及贵金属合金化、贱金属合金化、稀土合金化等方法以提高银合金抗变色性能的特点.并着重介绍了当前研究最多的贱金属合金化法制备的典型银合金成分及其抗变色机理.  相似文献   

20.
孔祥鑫  范金玥  张坤  黄举  黄晓丽  李伟  刘守新 《功能材料》2022,(12):12128-12132+12138
对椰壳活性炭在真空条件下浸渍硝酸银(AgNO3),制备具有杀菌作用的银缓释椰壳活性炭(Ag/AC)。以大肠埃希杆菌(E.coli)为实验菌种考察Ag/AC的抑菌杀菌作用,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分析仪分别对Ag/AC表面形态、晶体结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银离子在AC表面被还原成粒径为200~800 nm的单质银;随着AgNO3浸渍浓度的增加,银担载量上升、粒径增大,Ag/AC的比表面积、总孔容、平均孔径减小,杀菌性能与抗银流失性能提高。当AgNO3溶液浸渍浓度为8.0 g·L-1时,载银量最大(0.44%),杀菌性能最佳(99.26%);在水中振荡15 d,银流失率为30%,对比相同条件下常压浸渍得到Ag/AC银流失率为94.23%,真空浸渍制备的载银椰壳活性炭在保持高杀菌率的同时实现了银缓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