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双铝极板,利用电絮凝法对城市生活污水二级处理出水进行处理,以氨氮、总磷和COD的去除率等为指标,通过探索电解时间、极板间距、电流密度、pH值等参数的单因素影响分析,研究各参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条件。实验表明,采用双铝极板电絮凝法深度处理城市生活污水二级处理出水可有效的去除氨氮、总磷和COD。  相似文献   

2.
采用电絮凝工艺处理石油裂化催化剂生产废水,考察了电解时间、电流密度、p H、极板间距等因素对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优工艺参数(初始p H=9.0,极板间距为1.5 cm,电流密度为25 m A/cm~2,电解时间为25 min)条件下,废水经电絮凝处理后,COD去除率达到30%以上。电絮凝主要成本为铝阳极损耗,为0.093 5kg/m~3,占总处理成本的59.57%。电絮凝法可实现对石油裂化催化剂生产废水的预处理,减轻后续生物处理单元的负荷。  相似文献   

3.
采用电絮凝-超滤集成技术处理洗浴废水,实验研究了电极材料、电流密度、电解时间和电导率等因素对电解洗浴废水COD、浊度去除率的影响,并确定了超滤膜的清洗周期和清洗方法.结果表明,电解工艺中Al电极较Fe电极具有更好的处理效果,电絮凝-超滤集成技术对洗浴废水的COD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85%和95%以上,超滤透过液达到了生活杂用水标准.超滤膜清洗周期为12天,采用化学清洗和水力冲洗相结合的清洗方法可使超滤膜的通量恢复.  相似文献   

4.
张俊  杨敬一  徐心茹 《现代化工》2013,33(1):52-54,56
针对油田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水,开展电絮凝技术处理含油污水的研究。考察了电流密度、极板间距以及电解时间等因素对污水除油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7 mA/cm2,电解时间为20 min,极板间距为2 cm时,含油污水脱油率达到92%。在优化条件下研究了污水含油量和水质矿化度对电絮凝除油效果的影响,初始油质量浓度越低,处理后污水含油量越少;污水矿化度越大,脱油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5.
采用电絮凝法处理乳胶漆废水,考察了初始水质、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乳胶漆废水与生活污水体积比为1∶3、电流密度5 m A/cm2、极板间距为10 mm、反应时间6 min时,处理效果最好。对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88.06%,悬浮物(SS)的去除率99.77%,可生化性(BOD/COD)由0.02提高到0.65,满足后续生化处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用电絮凝法深度处理污水二级处理厂出水,解决了前面工艺除磷效果不太理想的问题.取二级污水处理厂出水,测定了电流密度、电极间距、原水pH以及电解时间等因素对电絮凝法深度除磷效果的影响.试验表明:电絮凝法深度除磷的效果明显;在电解密度为7.82 A/m2,电极间距为15mm,水样pH保持在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电解时间为15~...  相似文献   

7.
以铝板为阳极进行电絮凝试验,研究电流密度、电解时间、污水pH等对电絮凝的影响,并分析最佳工作条件。结果表明,电流密度为6 mA/cm2,电解时间9 min,污水pH为62,电解时间9 min,污水pH为68,是去除浊度的最佳工作条件。各影响因素下,电絮凝出水铝残留量、总余氯量、pH变化量、电导率变化量等不会对后续生化处理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探索了Ti/IrO2-RuO2电极在电化学法处理船舶生活污水方面的性能。通过电解葡萄糖溶液实验,对比研究了电极间距、电解质含量、电流密度等因素对COD的影响;在优化参数条件下,对实际生活污水进行降解;并对电极进行强化电解实验。结果表明,在2 h之内电极对溶液的COD、BOD5去除率可达85%以上,对大肠杆菌的杀菌效果为100%;实验进行到670 h时电极失效,证明电极具有很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引起电极失效的主要原因是在制备过程中电极表面产生的裂纹,使得在电解过程中电解液通过表面裂纹进入基体,从而引起涂层脱落,电极失效。  相似文献   

9.
电絮凝-气浮-H2O2法处理石化污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电絮凝-气浮-H2O2氧化法处理某石化企业氧化沟污水,对电极材料、pH值、电解质、电解电压、电解时间和H2O2加入量等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于最优条件下对污水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污水COD去除率达98.51%;此外,还对电絮凝-气浮-H2O2处理过程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电絮凝(EC)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无需添加药剂、污泥少以及无二次污染等优点。采用电絮凝技术处理模拟铬黑T(EBT)染料废水,研究了不同电解质及其浓度、电流密度、初始pH以及溶液初始浓度对染料废水的脱色率和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技术对染料废水的色度和COD的去除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在纯Al板为电极,染料废水浓度为100 mg/L,极板间距为15 mm,NaCl浓度为0.75 g/L,电流密度为10 mA/cm2,溶液初始pH为6的实验条件下,电解20 min,脱色率可达97.5%,COD去除率为61.3%。电絮凝过程中不仅可以产生有较强吸附作用的絮体,还可以产生能够破坏染料分子中发色基团的强氧化性物质,从而降低废水的色度和COD含量。因此,电絮凝技术在染料废水的处理方面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以铝板为阳极进行电絮凝试验,研究电流密度、电解时间、污水pH等对电絮凝的影响,并分析最佳工作条件。结果表明,电流密度为6 mA/cm~2,电解时间9 min,污水pH为6~8,是去除浊度的最佳工作条件。各影响因素下,电絮凝出水铝残留量、总余氯量、pH变化量、电导率变化量等不会对后续生化处理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钌铱镀层钛电极为阳极,不锈钢为阴极,电Fenton法处理实际染料废水,采用单因子分析方法考察电极材料、电解时间、电流密度、极板间距、p H值、硫酸亚铁投加量、曝气量和搅拌速度等参数对染料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当电解时间为2 h,电流密度为1.2 A/mm2,极板间距为2.5 cm,p H值为2.5,硫酸亚铁投加量为0.5 g/L,曝气量为2 L/min,搅拌速度为1000 r/min,COD去除率达到47.84%。对电流密度、极板间距、p H值、硫酸亚铁投加量设计正交实验,极板间距、p H和硫酸亚铁投加量对电Fenton体系去除率的影响显著,电流密度对去除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对电凝聚气浮法处理养鱼污水的性能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设计的实验装置进行净化试验,探索不同工艺参数下的有机物及悬浮物去除率、杀菌率变化;开展原水pH、有机物及悬浮物浓度变化对其去除率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流密度为0.1~0.2A/dm2,电解30min时,COD去除率达56.9%~65%,SS去除率达43.1%~67.2%;电流密度为0.2A/dm2,电解10~20min,杀菌率高达81%~92.7%。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铝及不锈钢作阳极的电絮凝法去除兰炭废水COD的可行性,以及处理时间、pH、电流密度、电解质浓度、极板间距等操作条件对兰炭废水COD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铝阳极电絮凝去除兰炭废水COD的效果好于不锈钢阳极。用铝阳极在电流密度为0.05 A/cm2、pH=7的条件下电絮凝4 h,兰炭废水COD去除率最高可达75%。实验结果表明,铝阳极电絮凝法可实现对兰炭废水的预处理。  相似文献   

15.
以Fe作为阳极,改性碳毡作为阴极,利用折流式反应器对不同类型高浓有机废水进行预处理研究。对电流密度、初始pH、电解质浓度、反应时间等工艺参数进行考察。过氧絮凝预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初始pH为7.2,电解质浓度为0.05 mol/L,电流密度为8 mA/cm2,反应时间为90 min,对应的COD去除率为55%。在此条件下进行了264 h的长周期测试以考察反应器和电极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长周期处理过程中COD去除率为(50±5)%。与常规电絮凝和聚合硫酸铁絮凝预处理相比,相同条件下过氧絮凝对高浓有机污水的处理效果最佳,综合处理成本最低。采用过氧絮凝法分别对煤气化废水、垃圾渗沥液反渗透浓水、精细化工废水、高温焦化废水进行预处理,过氧絮凝对不同种类的废水表现出不同的降解效果和能耗水平,COD去除率为23%~55%,每处理1 kg COD的能耗成本为2.2~9.4元。  相似文献   

16.
用NaOH和CaO对某工业含甲醛有机废水进行预处理,当NaOH和CaO的用量分别为0.8g·L~(-1)和0.24g·L~(-1)时,对废水中的甲醛实现有效的降解,将预处理后的废水通过电絮凝协同过硫酸盐进行深度处理,考察了电解时间、pH值、电流密度、过硫酸盐投加量对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解时间为60min、pH值为5~6、电流密度为35mA·cm~(-2)、过硫酸盐投加量为0.5g·L~(-1)时,废水COD的去除率达到了86.4%。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间歇式电絮凝装置,以铁铝为复合电极,考察氯化物浓度、电流密度、极板间距以及pH对电絮凝去除地下水中砷、锰、氟三类污染物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氯化物浓度变化对锰和砷的去除几乎没影响,但浓度过高会阻碍电絮凝除氟过程的进行;反应初期随pH和电流密度增加,目标污染物去除率增大,随极板间距增大,目标污染物去除率减小,反应后期恰恰相反;在最佳运行条件下,即电流密度3 mA/cm~2,电解时间25 min,极板间距2.0 cm,初始pH 6.0条件下,砷、锰、氟的去除率分别为99.75%、100.00%、69.84%。  相似文献   

18.
电絮凝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水处理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深度处理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为了考察电絮凝法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方面的处理效果,以氧化沟工艺的出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在不同反应条件下,电絮凝技术对尾水中COD、TN和TP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电絮凝技术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中的各污染物处理效果较为理想,在电极间距为20 mm,电流密度为25 A/m2,电絮凝时间为20 min时,处理效果最佳,对COD、TN、TP、SS及色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4.5%、62.3%,73.5%、76.4%和50%,出水能够满足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 18920-2002)中冲厕、道路清扫、消防以及绿化等回用要求。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电絮凝-电化学氧化组合工艺对工业垃圾渗滤液中的总磷(TP)进行去除。首先考察了电极材质、电极间距、电解电压、电解时间、曝气时长、反应体系pH等反应条件对电絮凝TP去除效果的影响,并综合经济性得到电絮凝除磷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铁、铝电极,脉冲电源,电极间距1.0 cm,铁电极电解电压2.0 V,电解20 s倒极,铝电极电解电压2.5 V,电解10 s倒极,反应体系pH 7~8,电解总时间15 min,电絮凝结束后无需采用曝气辅助除磷。在此最佳条件下,TP为11~15 mg/L的渗滤液样本经电絮凝处理后残余TP降至1.0~1.3 mg/L,TP去除率可达91.7%。将电絮凝工艺同Ti/Ru O2-Ir O2电极电化学氧化工艺组合,用于处理TP为14.7 mg/L的渗滤液,处理后渗滤液残余TP为0.2 mg/L,满足工业垃圾渗滤液TP≤0.3 mg/L的直接排放标准。同时,处理后渗滤液COD及氨氮也大幅下降,表明电絮凝-电化学氧化组合工艺对渗滤液样本中氨氮、COD也具有一定的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三维电解法处理垃圾渗滤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维电解系统对垃圾渗滤液进行降解处理,研究亚铁离子浓度、絮凝反应、进水pH值及H_2O_2加入量对渗滤液降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铁促电解工艺具有电絮凝气浮和电化学氧化的双重作用,随着FeSO_4加入量的增加,电絮凝气浮作用增强,COD去除率提高;在此基础上调整进水pH值为4~6,可进一步增强电化学氧化作用,经絮凝处理后COD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0%和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