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加工模拟电极开展的交、直流混合加压试验,即在进行直流叠加操作冲击的复合电压放电特性试验时,对模拟作业间隙施加正极性直流电压叠加正极性操作冲击.在分析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得出最小安全作业间隙,进而推导出升降车、叉车在换流站施工的安全距离标准.  相似文献   

2.
以最能代表设备电场状态的带电导线和套管作为典型电极,并在典型电极下对升降车和叉车开展直流叠加操作冲击的复合电压放电特性试验,使用统计分析工具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不同情况下的最小安全作业间隙,进而推导出升降车和叉车在换流站施工的安全距离标准。  相似文献   

3.
以最能代表设备电场状态的带电导线和套管作为典型电极,并在典型电极下对升降车和叉车开展直流叠加操作冲击的复合电压放电特性试验,使用统计分析工具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不同情况下的最小安全作业间隙,进而推导出升降车和叉车在换流站施工的安全距离标准.  相似文献   

4.
《高压电器》2017,(12):112-118
中国相关规程标准中尚未对±200 kV电压等级直流换流站设备不停电时的安全距离做出说明,如果按照高一档电压等级±500 kV安全距离来选取±200 kV电压等级的安全距离,存在安全裕度明显偏大的现象。通过对±200 kV换流站5种典型电极对其它设施(接地)间隙进行正极性标准操作冲击试验,借鉴带电作业相关研究成果,计算得到±200 kV换流站内典型电极的最小安全距离和危险率,同时结合人体在换流站内的活动范围,确定了±200 kV换流站典型不同的设备不停电时的最小安全距离为2.8 m。研究结果可为±200 kV换流站设备不停电时的安全距离的最终确定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800 kV直流输电线路直线塔真型尺寸模拟杆塔空气间隙进行了50%操作冲击和雷电冲击放电特性试验研究,给出了±800 kV杆塔最小间隙距离的推荐值;对±800 kV直流换流站典型极母线空气间隙进行了50%操作冲击放电特性试验研究,给出了±800 kV换流站典型电极最小间隙距离的推荐值。  相似文献   

6.
青藏直流工程换流站交流侧外绝缘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曹晶  陈勇  万启发  何宝龙  孟可风  戴敏 《高电压技术》2009,35(10):2411-2415
为获得我国青藏高海拔地区220kV换流站设计依据,结合我国青藏高海拔±500kV直流工程,在4000m左右高海拔地区,开展220kV换流站真型构架典型电极以及棒-板操作冲击、雷电冲击试验研究。利用升降法在2.5~4.0m间隙距离内给出换流站交流侧典型电极操作、雷电冲击放电特性曲线。讨论不同海拔高度下操作冲击和雷电冲击放电电压的校正方法,并给出海拔或大气校正因数。通过分析试验数据,推荐换流站交流侧软母线对构架最小空气间隙的选择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间隙距离下,棒-板间隙的冲击放电电压较典型电极低,同时,在4000m海拔高度下,雷电过电压成为控制换流站构架尺寸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保障±200 kV换流站直流场生产运行的顺利进行,避免带电体与接地体/人之间发生放电造成事故,根据直流场内各带电设备与接地设备的相对位置,归纳出直流场内可能存在管母线-墙、管母线-人、分裂母线-人、平波电抗器-栅栏、分裂母线-墙、分裂母线-栅栏这6种典型的空气放电间隙,制作1:1的实物模型模拟这些带电体和接地体以及人。采用正极性250/2 500μs操作冲击电压波对这6种典型间隙进行冲击放电试验,得到各种间隙的操作冲击放电曲线。与此同时,借鉴带电作业中相关规程求取各间隙在安全裕度为10%、20%、30%下的安全距离,并对安全距离进行危险率校验,建议直流场内最小安全距离为:管母线距离地面2.95 m,其端部距离墙壁1.44 m;二分裂母线距离地面3.12 m,距离侧面墙壁1.4 m;金属栅栏距离平波电抗器1.17 m。  相似文献   

8.
换流站直流场空气间隙放电特性的高海拔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和分析了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和云南电力试验研究所有关换流站直流场典型电极的操作波放电特性模拟试验数据,讨论了不同海拔高度下典型间隙的操作冲击放电电压的校正方法。文章指出:可以根据IEC和国家标准提出的g参数法以及文中得出的典型间隙公式确定海拔2000m以下的换流站直流场的空气间隙。  相似文献   

9.
棒-板间隙是研究空气间隙放电的最典型间隙,其操作冲击放电特性是输电工程线路和换流站/变电站空气间隙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棒-板间隙的操作冲击放电特性,选择不同直径的棒电极,以及半球彤和圆锥形2种棒电极端部形状,在2~5m间隙距离下进行了正极性操作冲击放电特性的试验,得到了棒电极端部形状和棒电极直径的改变对棒-板间隙正极性操作冲击50%放电电压造成的影响。另外,在北京、西宁和羊八井等几个不同海拔地区进行了临界半径的对比试验。通过改变棒电极端部连接球面的半径,得到了不同间隙距离对应的临界半径。由试验可以得出,当棒电极结构的半径小于临界半径时,棒电极半径和端部形状的改变不会对间隙的50%放电电压产生明显影响;临界半径随间隙距离的增加而增加,且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同一间隙对应的临界半径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为准确获得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阀厅内部典型空气间隙放电特性,以进一步指导阀厅设计和优化,针对阀厅内部典型空气间隙开展操作冲击放电试验,采用升降法获得不同空气间隙距离d对应的50%操作冲击放电电压U50,并拟合出相应的U50与d的幂指数曲线,分析了阀厅内部典型空气间隙操作冲击放电特性。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改变了均压球的直径并增加了模拟墙,完成了其对放电电压影响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操作冲击电压随空气间隙距离的增大而不断增加,增大电极曲率半径可以显著提高耐受操作冲击的能力;由不同电极构成的空气间隙耐受操作冲击的能力差异主要体现为放电特性曲线的增加率不同;对于同一种空气间隙,正向操作冲击电压施加在不同电极上会造成放电特性不同;对于更高电压等级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可以使用更大曲率半径的电极来提高其耐受操作冲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超/特高压输电工程的设计中,空气间隙的选择非常重要,可以影响输电线路中杆塔的尺寸,以及变电站或换流站中各种带电结构之间的距离。空气间隙的合理设计既关乎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又直接影响到工程的造价。一般情况下,与工频、直流或雷电过电压相比,耐受操作过电压所需的空气间隙最大,因此,杆塔和变电站或换流站中典型空气间隙的操作冲击放电特性是影响输电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超/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操作电压下空气间隙的放电特性与电极的形状、电极间的距离、施加电压的波形等因素有关。通过对国内外空气间隙在操作冲击电压下的试验研究进行综述,包括各种典型间隙的操作冲击放电特性以及影响该特性的各种因素,从而为今后更加深入地研究操作冲击放电特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800kV直流输电空气间隙外绝缘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给出±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线路杆塔和换流站直流场空气间隙操作冲击和雷电冲击放电特性的试验研究结果;讨论不同海拔高度下操作冲击放电电压的校正方法,并给出海拔校正系数;对±800kV直流输电杆塔和换流站最小典型间隙距离提出建议,为±800kV直流换流站及输电线路工程建设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中西部海拔超2000m地区,曲率半径达0.25~1m的屏蔽球金具在特高压直流输电换流站阀厅中应用广泛,其与地面、墙壁形成的球–板间隙直接影响整个输电系统的绝缘安全及经济成本,因此研究高海拔地区大尺寸球–板长间隙放电转化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该文在海拔2200m的青海特高压试验基地开展3m间隙距离下,曲率半径为0.30、0.65、0.80m的球–板间隙正极性操作冲击放电试验;对比分析3种电极结构各放电阶段的瞬时光功率、空间电场强度、高电位电流等光电特征物理参量;计算其初始流注注入电荷量、电场强度空间分布、初始流注长度、流注茎温度等物理特征值;研究间隙结构对大尺寸电极放电转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间隙距离一致,球电极曲率半径越大时,初始流注长度越长、产生空间电荷量越多、流注茎温度上升速率越快、流注逐渐成为放电过程的主导。研究结果可为今后高海拔地区换流站阀厅选择合适的屏蔽结构、有效增强间隙操作冲击绝缘水平及减小设备尺寸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换流站进行带电检修时,由于机具的进入,带电作业形成的放电电极结构与没有机具时有较大的不同,使作业间隙的放电特性发生较大变化,导致最小安全作业间隙的要求与常规带电作业不同,<±500 kV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中规定的最小安全距离不适用于机具在换流站内安全作业的要求.对±500 kV换流站机具带电作业的实际特点,...  相似文献   

15.
±800 kV直流输电工程空气间隙海拔校正系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别在0、1 970、2 245和3 723 m海拔地区开展了±800 kV直流输电线路真型尺寸模拟杆塔和换流站极母线空气间隙50%操作冲击放电特性对比试验研究。通过分析计算,给出了±800 kV高压直流工程高海拔地区直流线路和换流站典型空气间隙操作冲击放电电压的海拔校正系数;并讨论了高海拔地区空气间隙放电特性的校正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高海拔换流站相间操作冲击放电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晶  万启发  张勤  陈勇  周文俊  霍峰  胡伟  孟可风  康钧 《高电压技术》2010,36(12):2896-2901
相间操作冲击放电特性是影响换流站设计尺寸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正在设计建设的青藏高海拔直流联网工程拉萨换流站即将建在约4000m左右的高海拔地区,随着海拔的增加,空气间隙放电电压将明显下降。为解决青藏换流站空气间隙选择和海拔校正问题,首次在平原地区以及近4000m高海拔地区,利用升降法开展换流站真型构架典型电极相间操作冲击试验研究,得到典型电极相间操作冲击放电特性曲线。结合现有标准中海拔及气象校正公式进行分析和比较,并给出校正因数,同时,基于不同海拔点试验数据拟合出线性形式的海拔校正算式。研究结果表明,受到海拔高度影响后,高海拔换流站典型电极相间操作冲击平均击穿场强比低海拔低近40%,提出线性形式校正方法的校正误差小于现有标准中推荐方法,其校正误差绝对值可以控制在4%。  相似文献   

17.
正极性电压下空间电荷对空气间隙放电击中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们对空间电荷对放电过程的影响研究较少,但很多试验现象体现了空间电荷的作用。为了研究空间电荷对放电击中点的影响,建立了试验平台,并用高速摄像机观测了放电现象。正极性直流与雷电冲击联合加压试验与正雷电冲击电压试验,体现了预加直流电压产生的空间电荷对放电击中点的影响;正极性操作冲击电压试验,研究了不同电压幅值下放电击中点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正极性雷电冲击电压下,预加直流在针电极附近产生的空间电荷对空间电场的畸变作用不显著;在正极性操作冲击电压下,随着电压幅值的增加,空间电荷对针电极头部电场的屏蔽作用有所提高,放电点远离针电极头部的距离加大。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的文献资料表明空气间隙的放电特性在纯操作波和直流预电压情况下有很大的差别,这对高压输电线路塔头空气间隙的选择可能会有影响,因此在我国直流特高压杆塔空气间隙设计中需要对导线上直流预电压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真型尺寸模拟塔头空气间隙放电试验,研究了特高压线路杆塔空气间隙在直流预电压叠加操作冲击下的放电特性,得到了叠加电压的试验数据。通过与纯操作冲击放电特性的比较,发现叠加电压情况下杆塔空气间隙的放电电压比纯操作冲击情况下高2%~4%,因此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在特高压杆塔空气间隙设计中,采用纯操作冲击电压试验数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刘庭  胡毅  刘凯  彭勇  肖宾  吴田 《高电压技术》2012,38(12):3261-3267
超高压交流/特高压直流同塔多回输电线路下层500kV交流导线平行处的塔身宽度(简称塔宽)比单一500kV线路铁塔增大1倍以上,同时下层带电作业间隙还存在着上层±800kV直流线路产生的离子流。为此,试验分析了"等电位作业人员-塔身"典型作业工况下,1.4~11.0m不同塔宽下空气间隙的操作冲击放电特性,并开展了0.80~1.25m间隙距离下离子流密度对空气间隙操作冲击放电电压影响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塔宽的增大,相等带电作业间隙距离的操作冲击放电电压相应降低;当作业间隙距离为7.5m时,11m塔宽下的操作冲击50%放电电压比1.4m塔宽下降低了约14%;在0~167nA/m2离子流密度范围内的离子流对0.80~1.25m间隙距离的空气间隙操作冲击放电电压无影响。该试验研究结果可以为超高压交流/特高压直流同塔多回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三峡500kV同塔双回线路带电作业试验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0,他引:6  
胡毅  翁旭 《高电压技术》2001,27(1):57-58
为研究三峡 5 0 0 k V同塔双回线路带电作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分析和模拟了几种典型工况。 1∶ 1真型塔上进行的操作冲击电压试验并分析计算危险率的结果表明 ,在保证规定的安全距离、组合间隙和绝缘工具长度时 ,可满足作业人员及设备的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